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松送图"和"周瑞家的送花"分别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里的情节,它们都借送物的方式写出了送者与接受者的性格特点,对一号人物采用了"不写之写"的手法,注意照前伏后,章节意蕴极为丰富;它们一个像名剧,一个像名画,是古代小说中借送物写人叙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
流传于唐宋时期的"王维画孟浩然像",现可确知者,主要有《孟浩然马上吟诗图》《孟浩然寒林霜晓吟行图》《孟浩然骑驴图》。本文对此经过多角度考察后表明,王维生前并不曾画过孟浩然像,因之,这些"孟像"的作者也就并非为王维,而是托王维之名者所为。  相似文献   

3.
<正>南宋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援引安子顺"读《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对后世的阅读者产生深远影响。《陈情表》,自然也就成为古今彰显孝道的第一奇文。《陈情表》是言孝吗?我们不妨从"表"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4.
邓超 《语文知识》2014,(1):43-45
《陈情表》自问世以来,获赞誉无数。为文中之真情感动者有之,如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为文章结构之精妙赞叹者亦有之,如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中说道:"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  相似文献   

5.
临《窗》看着一派《像晚霞一样美丽》的景色,我吟唱着《水上的精灵之歌》,幻想着《我的16岁》,忽然有一种《长大有感觉》。16岁的今天,我可能躺在《我们的双人铺》上幻想《我要拍的电影》;可能在《紫海》边看《蒲公英》;也可能在《无雪的冬天》喝上《一杯忘了加糖的咖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是个重视德育的民族,关于"德"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有着形象而深刻的论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句。《大学》中曰"德者本也"。《礼记》中有"德者,得也"之说。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句名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明朝洪应明编的《菜根谭》中写道:"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许慎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德"的解释为"升也"。现代著名德育专家朱晓蔓教授说:"德育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而且是对个体生活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编辑导语这是一篇清新别致的读后感。此文的亮点在于,能够启发引导读者珍惜时光,珍视生命。你读过朱自请的《匆匆》吗?今天,我读了朱自请的《匆匆》,懂得了"无情的时间不可能因为你停止或后退,所以,要珍惜那一去不复返的点点滴滴的时间"。每当我读到"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  相似文献   

8.
熊召政先生的《雨中登滕王阁》,引领我们走过了1453年的回头路。标题中有"雨",可文中真正写到"雨"的地方不多,不像苏东坡之《望湖楼醉书》,李健吾之《雨中登泰山》等写雨的诗文,通篇的文字都被雨淋湿了。而本文中只二三处点到雨,作者整篇文字都在侃滕王阁的变迁,发怀古之幽情。  相似文献   

9.
<正>诗与歌,从来都是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或诗为曲而作,或曲中有诗歌。今天的流行歌曲,也常常会直接采用或间接借鉴诗歌来作为歌词,如邓丽君的《虞美人》、毛宁的《涛声依旧》等即是如此。而当代英文歌曲也不乏歌词优美、极具诗歌韵味  相似文献   

10.
<正>曾国藩在《谕纪泽》中谈到读书之法,说有"看书"和"读书"之分:"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朗诵。他认为读经书和李杜等人的诗"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极大地肯  相似文献   

11.
正"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里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啸"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2.
<正>时下,"守正"是一个热词,很重推崇。"守正"之词,非今之创造,而是古来有之。老子《道德经》:"流而不盈,持中守正。"《汉书·刘向传》言:"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史记·礼书》:"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唐代皮日休《鄙孝议下》:"有守正者,虽大孝不录。"清代龙启瑞《陈平周勃论》:"岂不阴识陵之守正?"……由此可见,"守正"是一个褒义词,是一个自古传承、内涵不断丰富的懿词。  相似文献   

13.
微博短评     
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从2014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4.
"亲像"属于闽方言短语,其有表示"相似"之义、推证之词和譬喻之词三种用法,并且大量运用于潮汕方言小说《和尚舍》中。本文通过以《和尚舍》中"亲像"的使用为例,并比较小说中的类似用法,对"亲像"的语义进行分类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明代建阳地区诚德堂熊清波刊刻的《新刻京本补遗通俗演义三国全传》,是今存《三国》刻本中较早的一种。其采用偏像式插图,是《三国》刊本之仅存的一种。《〈三国演义〉版本考》中称其为"刘次泉式偏像图",该本插图并非"刘次泉"所刻,实则可能是更早时期的木刻画。此刻本《三国》插图在内容表现上独树一帜,与明代其它刊本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场景上不符合小说的历史特性,对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交代稀少,但对英雄主义和忠义思想表现充分,反映了书坊主(熊清波)的插图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什么是幸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议题,不同时代的学者、思想家和理论家都从各自的视角对幸福做出了个性化的解读。《札记·祭统》中对幸福的解释是:"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孟子·尽心》中则认为人的幸福可以分为三类:"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孟子看  相似文献   

17.
“不腆”解     
《杀之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课文对‘不腆’的注释是‘不体面,当时的谦词。’《说文解字》、《辞海》、《辞源》中‘腆’的义项是‘厚也、善也。’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及其他有影响的文选注释都是‘富厚’之意。不腆,即不富厚,不富裕。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筷子来,你们猜猜有多少呢?"随着我话音的落下,学校张主任不约而至——来听"推门课"了。我的心为之一震,因为今天这节《捆小棒》不像前几课《左右》、《前后》、《教室》等这些体验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且又非常感兴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什么?《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20.
《文选》分体既非三十七类,更不可能是三十八类,而只能是三十九类。对证明《文选》分类起关键作用者有二:《文选》序次作家的实际情形与《文选序》所说的"各以时代相次";相关版本上之标示。陈景云诸名家因未能就整体来考察部分,故虽知"移"而未能识"难"。《文苑英华》及《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如何,这对研究《文选》原分多少体无实质性意义;据天津艺术博物馆与日本永青文库分别所藏的敦煌本《文选注》之"解",无法证明"难"非《文选》之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