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精神是在破除旧思想、批判旧制度、指导新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否定自我、发展自我的理性精神和理论品质。从方法论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精神能为当代中国的理论建设提供批判性的理论立场、发展性的理论视野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能够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转型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提供方法论指导,所以应当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精神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批判精神是最充满活力、最具真理性的精神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任务变得越来越宏大,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才能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曲解,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列宁具体真理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并进而指出,要用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运用理论的同时创建新理论,并以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看待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普遍特征之一。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充分认识在遭受各种歪曲、批判、诋毁、打击甚至扼杀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仍然能够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接受,成为指导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武器,在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的、内在的批判,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价值批判与科学批判的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完美结合,是…  相似文献   

5.
自从西方现代性展开以来,就遭受到了内部的理论自我批判,马克思作为同时代"现代性批判"的代表人物,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进程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他对现代性的核心——资本逻辑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马克思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把"现代性批判"推进到生产力批判层面,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魅力生成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而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对广大无产阶级的无限关怀和爱以及对现存一切的理性考量和辩证扬弃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集中体现。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批判精神。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成为彰显马克思主义魅力的根本路径。具体来说,第一,坚定人民大众立场,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纯理论的空洞研究和"口号"式宣传;第二,直面现实问题,克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现象,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坚持辩证法精神,既反对无视时代变化拒斥一切,又反对全盘西化,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在对前人、同时代人甚至自己的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全新的批判理论。马克思批判的实质是求真和“扬弃”,其批判的目的是为了理论创新,而贯穿于批判之中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风现象: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风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它同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鲁迅的文学精神,形成了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建构。其中心问题是强调“写真实”,理论内涵是以“主观战斗精神”、“人格力量”、“自我扩张”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观和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对农民文化的批判之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0.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必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尊、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尊,是在世界和中国两个坐标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具有不可磨灭的当代价值的信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指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诸多理论内容上,更体现在它的理论范式和理论特性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即掌握包括自我批判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武器,自觉反思对阉割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教条式的"绝对普遍主义"阐释。  相似文献   

11.
弗·梅林反击资产阶级理论家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粗陋批判,揭露瓦格纳和巴尔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种种误读方式和污蔑性言论,梅林在反批判中不仅坚持了科学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而且在历史结构、观念力量、宗教、种族等问题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深度阐释。梅林还进行了严肃的自我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唯物史观将会在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时发挥出最大能量"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大学自我批判精神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需要重塑大学的自我批判精神,无论是当今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或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客观需求,都凸显出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不可或缺,重塑大学的自我批判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重塑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举措包括:理性认识和处理大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坚持对高深知识的理性探究;维护大学自治,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尊重大学教师作为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并将其发展成自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他们以"异化"与"技术理性"为切入点,从意识形态领域、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态下的人类畸形的生存状况。但这种批判并不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而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引申来的人本主义批判漩涡中,因此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背道而驰。深刻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辩证地把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作为其最有价值的部分,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是其批判思想存在的根源,这种批判精神有别于其他以往哲学大多局限在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之中,它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关联,其本身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从现实层面上看,它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精神是马克思的人格精神与理论精神的统一体,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与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很好地传承了马克思精神的理论品质、价值取向、工具理性和世界眼光。这一新思想拥有鲜明的批判精神,立足于人民立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彰显出其宏大视野,科学、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则和方法,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对资产阶级哲学、政治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进行创造性的批判.同时对装扮成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充分的解蔽.列宁批判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革命批判精神,对我们面对当代意识形态情态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诞生之时起,就把宗教批判作为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由此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鲜明批判特性。这种批判特性内在地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与道德批判相联系,因而开显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维度与道德维度。我们以当代视域来探究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传承。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批判性是由历史、现实和文化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批判性内涵的缺失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注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批判性思维精神,处理好批判与建设的关系,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不仅善于"证真",也勇于"证伪"。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并非简单的自我批判,而更强调自我批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对他者的批评意见的真诚欢迎态度;不是对"证真"的自我否定,也没有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而更加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品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证伪"品质的当代启示:一要不断增强自我批判的底气、勇气,以及自觉性与主动性;二要学会倾听,以开放的胸襟善待他者的批评意见包括来自体制外的各种批评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应对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作出有理论深度的分析,对解决问题的方式作出有实践意义的论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危机、求得进步之道:在实践中焕发理论的生机和活力;在批判中实现哲学的自我发展;在文化融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放性的哲学在纳新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