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2.
正《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为什么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让无数读者折服,必有其获得至高美誉的内在原因。一、意境美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展现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的本身是文字,但这首诗却用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画卷。春光明媚、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有朦胧的月色;江岸花林掩映,与月光相互辉映;江面上波光粼粼,水波一圈圈荡漾开,伴随着静静的月光,一切静和美好。这首诗清新淡雅却又神秘深邃,似仙  相似文献   

3.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传统题材中,注入了全新的含义。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进入诗歌意境,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借助吟诵及通过视频再现意境,让学生感受那幽美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相似文献   

4.
《春江花月夜》全诗从月升写到月落,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这"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这首诗中的意境曾被作曲家创作成乐曲,舞蹈家们创作的舞蹈更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将诗中的意境之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学生体会文学、音乐、舞蹈结合之美,对于塑造自身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后人对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的极高评价.千百年来,人们对这首"孤篇横绝,冠盖全唐"的诗赞不绝口.前人已经从很多方面对这首诗褒誉至极,本文单就它的时空意境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艺术追求典型形象不同,"意境"是中国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中国艺术之美正在于它那不可言说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以"意境说"这一理论线索,可以探寻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超越"泉"、"月"的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7.
诗以有意境而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诗是心灵之声,有意境则自有诗美诗,高度凝练才有韵律之美,诗品源于人品;诗道唯在妙悟。  相似文献   

8.
<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其作者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月照全篇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题目之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形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五个意象又可以互相搭配,写的是春  相似文献   

9.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日本和中国两国文学吏上重要的文学形式--俳句和唐诗绝句作一个对比,选取其意境美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以最具代表性的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作品为例,着重介绍了意境美之寂静、余情、纤细之美,并对"空"、"虚"之美作了简单的论述,以期对读者理解其文学作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它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一首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对王维诗歌的分析,阐述王维诗中独特的音声绘画之美和清空淡雅的风格,并探寻他如何把诗、画、禅三者合而为一。对其音声之美,从炼字、通感、对比三种手法的运用以及声响与色彩的结合方面作了阐述;对其绘画之美,一方面从南宗禅与南宗画交融的特点出发整体把握诗歌意境,另一方面又从色彩对比、结构布局、光线明暗布置三个角度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3.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一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它特有的韵致和境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情景交融、物志合一、事理相通。仔细品味,总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而,教师应把握情与景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来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作为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尤以意境见长,展现其极致之美。但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意境绝非易事,值得广泛探讨与深入研究。本文以李煜的名篇《相见欢》为例,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出发,论述译文如何捕捉原文"灵魂",再现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5.
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的语言最精练、最短小、最具有表现力,常常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它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色彩之美等等,是其它文学体裁无法比美的.  相似文献   

16.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 ,而盛唐诗则是此峰之巅。杜甫是有口皆碑的伟大诗人 ,其极尽精纯的艺术 ,其忧国忧民之情思、其诗的深沉丰富的内蕴都是后人可敬可望。《登高》是杜甫盛唐时的力作 ,有人推重它精光万丈 ,称之为“旷代之作”“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显然《登高》兼具很多方面的价值。对仗之工、音韵之美、用词之精、气势之恢宏都是早有赞誉的。局于水平 ,我在此也不多言 ,只想品品杜甫此诗的情语与景语的艺术性。诗贵有意境 ,有激情 ,杰出的诗更有不可言之意境及无法状之深情。《登高》中的景与情的抒写都至高至美。风急天高猿啸哀 ,…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自成一派的散文大家,其散文文体之美历来为人所称道.叙事抒情的真挚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结构的严谨美和语言的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文体美的要件.这些文体个性的生成,与朱先生在儒家诗教传统的深刻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瑰宝,短小精练,词藻灵动,意境深远,情感丰沛,既凝聚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更代表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研读古诗词,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写作能力及良好语感的重要路径。在教学中,诗是情感与文学的交响乐,是开启思考的一把钥匙,教师可以通过读诗,让学生感受诗之意境美;通过赏诗,让学生体悟诗之情感美;通过写诗,让学生探寻诗之灵魂美,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润泽学生心灵。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课堂实录】一、初读美读,《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在我们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和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旷世佳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相似文献   

20.
《源氏物语》采用单线发展的串珠式艺术结构,是纵向的延伸;《红楼梦》采用多线发展的网状武艺术结构,是横向的拓展。《源》以诗的意境见长;《红》以画的意境为上。《源》之基调清新恬淡,温柔哀婉,显示出柔婉之美;《红》之基调缠绵哀婉,悲慨苍凉,显示出悲怆之美。《源》多用直笔,敢于直面人生;《红》多用曲笔,真假互藏,隐显互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