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让这群技艺高超的工匠开始广为人知,钟表修复师王津就是其中的一位. 三百年前,故宫的钟表技师多达近百人,而现在只有王津和他的弟子亓昊楠.故宫的钟表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今故宫馆藏的钟表有一千多座,王津在四十年里修了两三百座,要修好所有的钟表还需要数代人来完成.王津深知,自己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钟表,更是中国百年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故宫新匠     
<正>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火了一个世人本不熟悉的职业——文物修复师,他们上班的环境、工作的对象都极为特殊。本片的导演叶君说,他想让人们看到的并不是那种惯常的"工匠精神":手艺行将没落,他们坚守着最后的微光。纪录片中,屈峰雕刻着佛头,闵俊嵘在制作生漆,王有亮在给青铜复制品做颜色,王津小心地调试着"乡村音乐水法钟"上小鸟的翅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里的第一门思政课,是“中国近代史纲要”。老师告诉我们:“虽然大家刚刚经历了高考,历史知识还没有忘,但是这门课和你们的高中历史意义不一样。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几年前,一档科普性质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好评如潮。一件件冷冰冰而又乏味的历史文物,在文物修复师手里有了温度和生命,也向观众传递了文物所经历的年代和故事,激起了更多人了解历史、发掘历史的热情与兴趣。  相似文献   

4.
季勇 《作文》2023,(38):4-5
<正>近几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走红,唤起了人们对文博的热情。博物馆里的每件藏品都是加强文化自信的载体。博物馆旅游“出圈”,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进一步讲好文化故事、挖掘文物的价值提供了路径,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5.
吴蓉蓉 《考试周刊》2011,(59):142-143
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台北故宫》在政治课《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化纪录片,《台北故宫》可以为政治课教学增添亮色。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正>职业教育不只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它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随着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职业教育这项功能的成效发挥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江苏南京,有一所职业学校在17年前就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多个非遗教育方向,已陆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600多名专业人才,这所职校就是南京市莫愁中专。当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的时候,"我在莫愁修古  相似文献   

7.
故宫文物南迁为故宫博物院发展史上一段重要历史,其意义与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以档案资料、史实事件为基础,将其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之中,深入探讨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将其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背景,故宫文物南迁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举,其历时之久、迁徙地域之广、任务之艰巨均为世界罕见.其次,将其置于中国抗日战争之背景,故宫南迁文物得以完整保存是中国抗日战争在文化领域的一大胜利,其艰辛的播迁历程也使故宫文物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第三,将其置于中国文化教育西迁的历程,故宫文物与其他文化机构共同开展的文物清点、典籍校抄、公开展览等工作,对西南诸省的文化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四,将其置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背景,故宫先贤奋力守护故宫文物、积极举办文物展览、严格制定规章制度等项工作,不仅保证了故宫文物在战时的安全典藏,而且培育了视国宝为生命的典守精神.故宫文物南迁也形成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的局面.两个博物院重走当年文物南迁路线,温故知新,继承和弘扬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更感到历史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2005年隆重推出了历史人文巨作《故宫》,让记录世界的老话题“真实再现”的运用问题又一次浮现水面。而近些年中央电视台幻实类电视节目广泛运用了“真实再现”手法。文章对纪录片《故宫》的“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提出了几点质疑,论述在《故宫》纪录片中频繁使用这种手法,会给纪录片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9.
故宫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种学问,而且是认识故宫价值的一把钥匙,是指导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发展的一个理念。只有从多维视域去考察,才能认识故宫学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通过对大文物、大故宫、大传统和大学科四个关键概念的界定,概括了故宫学的范畴体系,阐述了故宫学的研究内涵;进而明确了故宫学的学术理念是将故宫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研究。这一理念体现在故宫保护上,即故宫遗产和故宫价值的完整性保护。故宫学将古建筑、文物和宫廷历史文化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研究,并从文化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故宫学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内涵及各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故宫学所强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驱逐逊帝溥仪出宫,之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品,分清公产、私产,为故宫成为博物院奠定了基础。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程充满坎坷和波折,故宫文物南迁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郑欣淼著《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对故宫文物的聚合、流散和回归作了清晰的叙述,理清了两座故宫博物院皇家旧藏的来龙去脉与现状,全面论述了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来源、构成、流播、现状、分类、数量及相关史实。"故宫学"直接面对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档案、文献等,是一门把故宫当做一个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故宫的价值从故宫学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会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红墙黄瓦间,有人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清扫、修补着残缺破旧的文物。细致、耐心的动作,不厌其烦地尝试、拼接,日复一日,镜头渐渐拉远,我们才发现,原本晦暗无光的文物不知道何时已经焕然一新。那些小小的刷子清扫出了古旧文物的全貌,也让我们看清了历史的真实模样。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工匠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青铜器、木制品、陶瓷到钟表、书画,复杂而古老的文物,或是缺块、缺字,或是开裂、褶皱,  相似文献   

12.
<正>一时间,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古代文化。有热门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有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有各种诗文解读的书,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本里,也有它们的影子。要想说明白古代文化是什么,很难。千百年留下的经典典籍,都是它的注脚。我们能感受到的,无非是有同学在学古筝、琵琶,自己想要拍一组古风照片。偶尔出去旅游,还能看到敦煌壁画,看到石窟,看到庄重的故宫和大气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些都是岁月经历淘洗之后留给我们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一部前所未有的鼎力之作, 一座绝无仅有的帝皇之殿,诞生了豪华震撼的视听盛筵,激发出厚实凝重的文化享受。由央视与故宫博物院耗费巨资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影音制品),将从故宫的建筑艺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纪录片,每一集都会讲解一个文物,它的每一集都只有四五分钟,可以说短小精悍。《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用现代语言和科技讲述着每一件文物独特的故事。纪录片语言非富、生动、有趣,把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宝描绘得栩栩如生。它让人们提高了对国宝的喜爱度,让我们按捺不住追寻国宝的脚步。  相似文献   

15.
<正>此地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北京市景山前街4号,1420年永乐帝建造的紫禁城,今年将迎来600岁生日。岁月匆匆,故宫却不再隐秘遥远,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博物馆越活越年轻了,她不仅学会了卖萌,还成功走红。继文创口红系列之后,故宫近日又喜迎一大拨头条,尽管上头条这种事,故宫早就习以为常。600岁的故宫活成了"网红",想  相似文献   

16.
清代帝王十分重视文物收藏,特别是乾隆皇帝,更使宫廷收藏达到了极盛。然而,自近代以降,清宫文物的聚散存藏与国势盛衰和民族荣辱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和焚毁、八国联军对皇室财宝的抢劫与破坏,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令人痛心的一页。辛亥革命后,逊帝溥仪暂居宫禁,大量清宫文物以各种形式流出紫禁城,散佚于国内外。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清宫文物公之于世。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故宫文物南迁及部分文物运台,最终形成了“一个故宫,两个故宫博物院”的局面。抗日战争胜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财政支持下,故宫博物院在清宫文物的征集、回购和追索方面做了极大努力。与此同时,超过850万件的清宫文物经由国家主管部门调拨,散藏于国内众多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机构。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清宫文物被赋予了民族文化命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故宫,当时称为紫禁城。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习惯,当一个朝代灭亡后,它的皇宫便称为故宫。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院,除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宫殿外,还有文物藏品100多万件,每年吸引国内外上千万观众前来参观。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13世纪前半叶,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到13世纪60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金国后,才在金中都  相似文献   

18.
对敦煌学与故宫学进行比较与思考,重点从敦煌学与故宫学的研究对象、内涵之比较、学术历程回顾、前景展望及设想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敦煌学与故宫学皆是高度综合性的学问,以大型建筑群作为承载空间,研究对象中均有数量巨大的艺术品、文物及独树一帜的文献。二者的研究历程都肇始于20世纪初国宝文物、文献的流散以及外国学者的抢先研究,激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奋起直追的意愿;经过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努力,建立起中国学界自己的研究队伍,并最终成立了专门研究和保护敦煌石窟与故宫的学术机构,遂将敦煌学与故宫学的研究一直引领至今。展望敦煌学与故宫学前景,故宫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故而应当从中国文化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和发展敦煌学与故宫学。此外,还应加强基础研究与综合研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普及。  相似文献   

19.
技艺的心     
《四川教育》2014,(11):3-3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了推广台北故宫,出资请著名导演侯孝贤为其拍电影,这样就有了侯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虽然片长只有55分钟,但侯孝贤用了一年才制作完成,还亲自担任解说配音,足见台北故宫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侯大导演确实出手不凡.他没有以惯常的拍摄手法展示名家名作,而是在浩如烟海的故宫藏品中,选取三件乾隆时期无名工匠的作品,并围绕着它们展开了细致的刻画和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20.
受伤的钟表     
近年来,故宫常常因为一些负面新闻被推上风口浪尖。2011年,故宫先是丢失文物,后又因为错字“憾”丢人,丑闻频发。从一开始的狡辩到后来的认错道歉,故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带着更多的质疑。2013年5月4日,一男子徒手将故宫翊坤宫正殿的一块玻璃击碎,导致窗边陈设的一座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损伤。事情发生以后,网络又是一片哗然,因《甄嫘传》而火了的翊坤宫是剧中华妃娘娘的住所,许多网友调侃“让华妃娘娘赏他一丈红”、“真的变成人打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