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好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构建审美心理机制,可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化”的原则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4.
一文学是“人学”、“心学”。文学用艺术语言构筑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整体 ,内部有着血脉流通。文学教育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 ,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 ,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 ,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马克思说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可见 ,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的建构 ,只有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完成。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 ,是一种见情、见…  相似文献   

5.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会。章从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方面论述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并提出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须特别关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言文是古人情感的载体,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文言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练。经典文言文的选读,能够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品味这样的作品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古人的情感,也能引导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历史,走进当时的社会生活,认识古代社会,从而感受其美的语言、美的人格、美的艺术、美的文化。实际上,文言文教学就是将经典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为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自觉地感受、体味文言经典,受其熏陶和感染。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转化为品味、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课改思想的指导下,大量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美育资源的作品入选各类新版教材,为现代教师的执教理念增添了新的内涵,即要让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更加彰显。要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开发化于学生的心灵,使之沉潜到作品深处,并最终获得对内在美学蕴涵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在《让课堂诗情飞扬》一文中指出: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应进入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走进作品的深处,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和鉴赏。因此,作为学习母语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应为学生的语言发展、精神发展、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给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呢?我觉得应该从细细地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课改思想的指导下,大量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美育资源的作品入选各类新版教材,为现代教师的执教理念增添了新的内涵,即要让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更加彰显,要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开发化于学生的心灵,使之沉潜到作品深处,并最终获得对内在美学蕴涵的把握。究竟如何具体践行于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呢?笔者现以人教版课文《心中的鹰》为例,着重从三个方面放开教学,驱动学生浸渍其间,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一、让吟咏之声开放,激情以感知美吟诵是学语文的根本大法,但在当前课堂上,除范读或录音听读外,学生很少有充…  相似文献   

10.
正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让学生认知文字,品味意境,领会情感的实践活动。它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艺术,是欣赏词句,体味作品的艺术,是一门调动情感,拨动心弦的艺术。作为小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扣词引读,让语言与意象同构共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理解句意的一种好方法。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创设不同情  相似文献   

11.
语教学的美育目的应是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和有机运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流程,把学生当成主动积极的认知,才能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李雅冰 《儿童音乐》2014,(10):56-57
正艺术教育就是要遵循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自觉、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目的。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境"唤情,以"情"激情,以"行"动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熏陶,培养美好情感,成为情操高尚、情感丰富的人。一、以"境"唤情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之中,而学生常因为与作家作品的时空距离而显得很难投入,所以作品给予学生的感情传递就十分淡漠。要想让这个现象得以突破与改变,这时候,教师  相似文献   

13.
情感冲动激活了主体的激情和热情,引发了联想和想象,导致知觉变异,产生幻觉和错觉,物象由此变形为幻象.任何对象在主体情感的审美观照下上升为意中之象,都将形质尽变,具有鲜明的不可还原性,它反映了主体的感觉真实和情感真实,具有艺术的合理性.在艺术语言创造中,主体把客观之物变形为审美对象,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艺术手段,是艺术语言创造的必然要求,是主体情感对象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情感的共鸣是指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客体产生感应关系,从而导致主客体之间感情交流增大,达到高潮。在这一过程当中,主客体在情感上产生交融与激荡,鉴赏主体把自己对象化在作品当中,一方面接受作品给予的情感信息,一方面想把自己的情感信息对象化到鉴赏客体中去,  相似文献   

15.
王爱霞 《快乐阅读》2011,(27):88-89
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既要让学生领悟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又要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写作艺术技巧,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精妙,潜移默化地提高其驾驭语言的能力。一、几种阅读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  相似文献   

16.
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艺术活动的最初动机就是"表现",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情感的表现是指将内部情感通过某种形式呈现于外部,以影响和作用于他人。任何舞蹈作品都是以舞蹈动作为主体,情感是贯彻每个动作的魂。因此情感教育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情感的培养对幼儿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传递人类文化、塑造人类心灵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鳃读文本,尤其是对文学作品中的美词、美句,更需要用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去品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欣赏文学作品主要从三方面人手: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语言品味是文学欣赏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一枝一叶的细节,挖掘其中的语言韵味,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呢?  相似文献   

18.
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意义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声乐教学应以情感作为动力,积极的情感状态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解决呼吸、发声、语言等声乐技术问题的辅助条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通过分析作品情感内涵,激情朗诵和艺术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调动。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强调学生从亲身体验和实践感悟出发,学习与运用材质肌理语言特性;研究材质规律及其内在精神,处理不同材质结构与造型、色彩等艺术语言的关系;依据并尊重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协助学生在实践研究中协调好材质肌理的媒介语言关系.通过美术教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审美愉悦与技法学习相结合,在课中采用"以情感带技法"、"以观念带技能"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健康的思想、宽容的艺术观念、高尚审美情趣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声乐艺术表演中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情感要通过艺术实践去体验,歌唱者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将作曲家的情感进行诠释,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探求更多的情感的客观因素。联觉对应关系规律的研究为情感转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让声乐演唱中的技术与音乐相互渗透。情感表达需要歌者自身去创造,用真正的"音乐语言"去探寻情感,让声乐作品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更自然的传递给听众,并带去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