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锐 《青年记者》2007,(10):57-58
新闻期刊的精英化色彩 国内几家以前少有广告的新闻类周刊的广告正在逐渐走火。2004年10月以来,《中国新闻周刊》平均每期的广告达到了20个整版,且全都是品牌广告。中国新闻社自2000年1月创办《中国新闻周刊》以来,2004年11月杂志社全面实现赢利。此外,《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和创刊仅半年的《南方人物周刊》也已实现盈亏平衡,形势一片光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闻周刊》的诞生恰逢其时。当时,中国的时事类周刊市场正处于培育期,《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虽已经小有名气,但周刊的竞争远没到短兵相接、刀刀见血的激烈程度。再者,各刊的定位各有侧重,彼此可替代性不强。因此,作为后来者的《新闻周刊》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3.
五大新闻周刊为:美国《时代》周刊,1923年3月创刊,发行量500万;美国《新闻周刊》,1933年创刊,发行量400万;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这四家新闻类期刊占据了目前中国新闻期刊市场的大头,而新秀《南方人物周刊》则在创刊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行量飙升至30万份,显露出新闻类期刊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方仁 《传媒观察》2005,(2):10-12
2003年11月18日,《嘹望东方周刊》创刊,创刊号“新政一周年”,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首期20万册被抢购一空,周刊内容被国内外各大网站、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嘹望东方周刊》致力打造华语世界新闻周刊第一品牌!这是由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办的以时政新闻为主的刊物。周刊编辑部不在北京而是设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  相似文献   

6.
竞相登场 色彩纷呈——90年代中国新闻周刊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背景下的新期刊新闻周刊是以报道时事为主要内容、刊期为一周的期刊。它以报道和解释新闻为主 ,集时效性、深度性于一身 ,图文并茂 ,印刷精美 ,堪称现代期刊市场上的“宠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起源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望》(初为月刊 ,1984年改为周刊)。其他新闻周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的事情。其中 ,《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 ;《新周刊》创办于1997年 ;《深圳风采周刊》由《深圳风采》月刊1997年改版而来 ;《新民周刊》创办于1999年 ;《中国新闻周刊》创办于2000年。…  相似文献   

7.
丁汉青 《青年记者》2012,(31):70-72
2012年10月18日,世界知名时事周刊美国《新闻周刊》宣布将在2012年12月31日出版发行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后,全面转向数字化。转型后的《新闻周刊》网络出版物称为"Newsweek Global"(全球新闻周刊),将是一个全球通行的单一版本,并基于用户订购的模式,通过平板电脑和网页的电子阅读工具发布。这份即将转型的杂志创刊于1933年2月17日,在美澳加均有发行。数千期《新闻周刊》的纸质封面摆放在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6,(43):84-85
11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创刊300期庆祝酒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犬厅举行。中宣部、外交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侨办、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台办、新闻办、港澳办的领导到会祝贺,传媒界、广告界、发行界,外国驻华使馆新闻和文化官员,及专家学者300余人济济一堂,共庆《中国新闻周刊》300期庆典。  相似文献   

9.
《新闻周刊》是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一本时事周刊。1999年9月中国《新闻周刊》试刊。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创刊号出版。2001年1月1日, 《新闻周刊》实现每周出版,成为真正的周刊。作为中国第二大通讯社办的刊物, 《新闻周刊》拥有异常丰富的新闻图片资源,与一般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周刊类杂志,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深圳周刊》等刊物在全国范围内日益走红。这些周刊的成功之路,为其他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报类媒体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凌 《新闻传播》2005,(12):59-60,67
《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和《新闻周刊》这四家新闻类期刊占据目前中国新闻期刊市场的大头;《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新周刊》分别入选2003年中国最有影响力、最具公信为和最具成长力的杂志:[1]《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南风窗》列广告收入最高的周刊(除时尚类和经营管理类)前三名。  相似文献   

12.
从新创与改版看严肃大报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中国报业掀起创刊新报与老报改版的高潮:一些经济类的周报迅速崛起,如《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等,一些时政类新闻周刊也脱颖而出,如《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等。影响力颇大的“老牌”报纸《南方周末》也开始强化时政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我国各级党委机关报也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改版。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期刊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媒介力量,现在,我国的新闻期刊除《南风窗》、《视点》外,基本上是周刊。比较有影响的有《瞭望》、《深圳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在目前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周刊的优点与不成熟并存。  相似文献   

14.
(一)放眼望,中国报刊大战于今尤烈。据新闻出版署数据,国内现有报纸已近2200种,期刊8000多种;仅广东省内就有报纸126种,期刊323种。几乎每年都会有报刊中的新锐出现,再加上广播、电视的不断“改版”、扩张,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入侵,激起一轮又一轮的争战。这是报刊业空前的“繁荣期”,亦是空前的“恐慌期”。作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产业结构中重要一环的新闻周刊,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加盟到了群雄逐鹿的格局中去。在目前中国报刊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亦形成了由《瞭望·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羊城晚报·新闻周刊》、《深圳风采周刊》等周刊的竞争。为求生存和发展,《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一直在顽强地找寻和调整自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刘澍涛 《今传媒》2006,(2):30-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媒介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争夺自己的那一份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的“资讯榜”使得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与此同时,对“梳理信息、深化报道”的需求让另一种媒介形式浮出水面——新闻周刊。1995年1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既有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共同追求的新锐,又有自身独特的人文色彩,成为了一份新锐与人文平衡的知名期刊。我是谁?——“三联”的性格定位“三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邹韬奋的《生活》周刊。20年代韬奋先生的创刊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类期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三大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致自1995年始,一种不同于《纁望》等传统期刊的新闻类期刊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它们是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广州的《新周刊》、《南风窗》,上海的《新民周刊》等。但是,相对于《读者》、《家庭》、《知音》这些文选文摘类期刊与文化生活类期刊,前述新型新闻类期刊还远非对手;相对于国外的同行,如美国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英国的《经济学家》,我国的上述新型新闻类期刊又还显稚嫩;甚至于相对历史悠久的文学期刊如《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上述新闻类期刊同样不能匹敌。本文所说的新闻类期…  相似文献   

17.
刘澍涛 《今传媒》2006,(2X):30-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媒介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争夺自己的那一份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的“资讯榜”使得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与此同时,对“梳理信息、深化报道”的需求让另一种媒介形式浮出水面——新闻周刊。1995年1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既有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共同追求的新锐,又有自身独特的人色彩,成为了一份新锐与人平衡的知名期刊。  相似文献   

18.
韩阳 《出版参考》2005,(9X):20-20
在采访朱伟之前,记者走访了北京59个书报亭,做了一个小型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购买《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下的女性,与同类杂志《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相比,《三联生活周刊》的定价最高,但销售却是最好的。带着这些调查结果,记者开始了与朱伟的交谈。  相似文献   

19.
杨春兰 《传媒》2006,(5):10-12
从利用中新社第一报号而创办的《中国新闻》的周末版到具有正式刊号的《新闻周刊》,再到《中国新闻周刊》,几经周折和坎坷,它终于成为国内唯一一本国字号的时政周刊.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新闻时政类期刊主要有创刊于80年代初期的《半月谈》和《瞭望》杂志。1993年以后,《南风窗》(创于80年代中,90年代中以后定位于新闻时政评论)、《视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一大批综合新闻时政类期刊跃然出世,形成了一个新闻时政的刊群,若干年风雨历炼之后,这批刊物已各具风姿,气候大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