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下”和“左右”这两个词分别由方位词“上、下”和“左、右”组合而成,在基本意义上两者截然不同。但在现代汉语里,它们有时可以通用,存在着意义上的交叉现象。从认知角度看,这是它们表示不同的空间方位概念及各自包含的不同概念隐喻结构造成的。本文从它们基本意义着手,分析它们各自的隐喻意义及其经验基础,从而揭示两者语义上的相同与相悖原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汉语中产生了大量来自梵语系统的音译词和意译词,这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并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隐喻表达."佛"和"魔"是佛教教义中两个善恶对立的概念,从日常用词到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它们的痕迹随处可见.本文从现代隐喻理论的视角,对汉语中"佛"、"魔"隐喻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它们在概念隐喻及具体隐喻表达层面的特点,以探讨语义相对的概念作为源领域时,在隐喻投射焦点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虽然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理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二者在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委婉语中也大量的存在着隐喻.借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分析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并从概念隐喻的模式下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点,都借用"休息"、"离开"、"与神灵在一起"、"结束"等概念来表达"死亡"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特点:英语中多用"最后的事情"来婉指死亡:而汉语中可以用"自然界万物的凋谢、陨落"等来婉指死亡.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方位词"上"和"ON"之间有许多相同用法,但其区别也是显然的。它们表空间感念时既可表示在一维的线上,也可表示在二维的面上,不同的是"ON"含有"附着"的必要要素,而"上"表达的事物与参照物并不一定是接触的。表示空间隐喻时间概念时,它们的用法十分相似,既可表示时间段也可表示时间点。表示时间以外的隐喻意义时,"上"负载着源远流长的汉文化,能表达丰富的与社会地位有关或状态的词语。"ON"一般不具备此类用法。"ON"的时间以外隐喻意义往往由"上面"引申为"方面"等。  相似文献   

7.
王淑杰 《文教资料》2008,(23):78-79
在人类的经验活动中,空间方位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它对于构造和组织其它抽象概念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俄语和汉语中,很多抽象概念,如时间、数量、社会地位和等级制度等都是借助"上"一"下"这一空间范畴来建构的.比较分析它们在俄语和汉语中所衍生出的隐喻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手"的有关隐喻在汉维两种语言中的异同进行分析.在汉维两种语言中,有不少与"手"有关的隐喻,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别.这不仅反映了"手"这一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所表示的隐喻意义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婷 《海外英语》2020,(8):89-90,105
通过对汉英进行体标记"V+着"和"Be+V-ing"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动因与机制进行梳理分析,进而比较两者语法化的异同.研究发现两者的语法化动因都有语用因素,而且语法化的操作机制都有重新分析,概念隐喻.不同之处在于,除概念隐喻之外,汉语进行体标记使用了概念转喻,另外英语进行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比较高,而汉语相对较低,这是由于汉语是孤立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汉英语言中"酸"味觉的概念隐喻.研究结果表明:汉英语言在"酸"味觉隐喻化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层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酸"的投射范围主要包括五大经验域:听觉/视觉域,情感/心智域,生活/时间域,性格/方式域,性质域;汉英"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绝大部分相同,但其隐喻意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刘雨 《林区教学》2011,(1):61-63
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莱考夫认知隐喻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与比较后得出结论:虽然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理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即都承认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都试图解答隐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两种隐喻理论在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相似文献   

12.
“混杂隐喻”和隐喻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表达方式与隐喻概念紧密相连,不同的隐喻概念必然产生不同的隐喻.在使用隐喻时,应特别注意隐喻概念前后一致,确保隐喻连贯性,否则就会产生"混杂隐喻",导致"譬喻不伦".隐喻的意义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使用同一隐喻表达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也可能会用不同隐喻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因此,翻译时可能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混杂隐喻".译者的注解有时有助于向其它文化借用隐喻,消除隐喻不连贯.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包括两个概念领域:源领域和目标领域。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从较具体的源领域到较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隐喻意义是源领域的部分特征向目标领域转移的结果。由于中西方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同样的源领域会导致目标领域的不同。但是,文化也是具有共性的,文化的共性也使得同样的源领域有着相同的目标领域。文章从"手"出发,探求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15.
对于"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研究人员有不同的使用偏好.本文通过对"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术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关系的研究分析,论述了"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交互使用.二者都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在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要考虑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框架转换和概念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架转换是框架语义学的新发展;概念合成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心理空间理论.两者都是对语言的动态研究,都是试图解决言语意义的在线生成和解读.框架转换强调新旧框架整合形成新的认知框架;而概念合成强调建立新的合成空间和新显结构.两者都属意义的动态构建理论.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NP上"和"NP里"的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上"和"X里"在汉语里都很常用,意义有区别,也有交叉.从认知和隐喻的角度系统地归纳"上"和"里"的用法,在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比较,能帮助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准确地使用这两个常用方位词.  相似文献   

18.
布莱克和戴维森关于隐喻意义是否存在的论争是当代隐喻研究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路向之争的集中体现。布莱克和戴维森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来修正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证实理论,不同的意义概念使得他们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尽管在隐喻意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布莱克和戴维森都承认隐喻的整体性、非还原性,这使得他们并肩站在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直至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修饰性隐喻观的对立面,从而共同推进了当代隐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告业也在蒸蒸日上,广告对于推销产品和服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对于广告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广告中的概念隐喻更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却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这一独特视角,通过对隐喻"突出"和"隐藏"这两个功能进行分析,旨在剥开隐喻广告神秘而绚丽的"外衣",挖掘出那些广告商试图隐藏起来的不为人知的、或者是被读者想当然而忽略的产品的另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方式.空间隐喻是人类语言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此研究从空间隐喻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使用英语国家语料库检索"up",对语料进行词频和搭配的研究.重点探讨英语中"up"分别沿着哪些隐喻义拓展,换言之,就是要找出哪些抽象概念是通过"up"来构建的,即分析探索其原型意义(空间意义)及边缘意义(隐喻意义)和它们之间的拓展过程.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初步得出下述结论:(1)up主要用以构建4个目标域,即状态、动作、数量、方向;(2)up通常与好的事物相连如表示状态振作向上,事物的完成或结束状态,靠近,数量增加,方向向北(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