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2.
函授之页     
《军事记者》2004,(6):69-69
每每捧读着自己厚厚的剪贴本,抚摸着胸前那闪光的军功章时,我不禁想起政治处张贵国主任曾用一台凤凰照相机吸引我走上新闻写作道路的往事。 4年前的初冬,他得知我喜欢在业余时间里练习新闻写作,就要看我那些从来发表过的新闻稿件。我不好意思拿出来,但张主任执意要看,他仔细地翻看了几篇后,对我说:“不错,基础很好!两个月内必须有新闻稿件在报纸上刊登,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火柴盒’,我也会奖你一台凤凰照相机。” 说心里话,我一直在偷偷地坚持练习新闻写作,可是没有一篇能够变成铅  相似文献   

3.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4.
从事新闻工作4年多了,看着一篇篇新闻稿件变成了铅字,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高兴之余也有忘不掉的苦涩,最难忘的是发表的两篇“处女作”。1993年,我怀着对新闻写作成才的向往来到分部报道组学习。那时,白天拼命采访,晚上加班写稿,天天如此。但通往新闻报道的道路并不平坦,我满怀希望地将一篇篇稿件投向绿色的邮简,可迎来的却是一次次失望。眼看一起学习的报道员小彭将一篇篇稿件变成了铅字,我是又嫉妒,又着急,不住地埋怨自己不中用,同时脑海里又产生了“走捷径”的想法。一天,在翻阅报纸时看到一篇报道:烟台某乡镇党委做出规…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成功,就在下一步等你  还是在我初学新闻写作的时候。那天,我捏着第100篇稿件,心事重重地来到办公大楼的邮筒前,在把稿件塞进筒口的一霎那,我对自己说:如果这篇稿子依然石沉大海,就向主任辞职回连队当排长。  其实,我当初到机关就是个错误,从陆院毕业不久,便调到机关担任新闻干事。我惶恐地想,连新闻“五个W”都不知道的人,能担当得起指导全团新闻报道的重任吗?然而主任在听了我的百般担忧后,只是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小伙子,我相信我不会看错人的。”  为了主任的这句话,我卖命地在新闻领域里折腾。为了写稿,我常常…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7.
晚饭后,我照常去洗白磁盆,正洗着,同队的一个同学过来了,她带着一脸笑意,神秘地说:“嗨!你‘小子’真行啊!你写的文章登报了!”当时真让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我急匆匆地一路小跑,跑回宿舍,拿出近几天的《前进报》迫不及待地查阅起来,果然,我写的那篇《军校滋味》出现在报纸上,当时我真想高喊一声:“成功了!”人世间,每一次成功都要经历一番风雨。想想自己的写作过程也是如此。去年,我无意中翻开爸爸珍藏的一本剪贴本,让我吃惊的是里面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出自爸爸的笔下…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年过六旬的新闻爱好,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余年,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稿件2000多篇。有人问我有啥写作诀窍?我的回答是:“长年耕耘自见功。”  相似文献   

9.
搞新闻10年,有什么好的经验不敢当,但一些零星的感想、体会还是有的。今天写一点出来,就教于同行。 初来报社,对新闻工作有一种神秘感:我适合搞这个工作吗?我能搞好吗?面对着别人写的一篇篇报道,羡慕极了。同时,由于自己急于进入“角色”,又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太难了。 怎么办?年轻人毕竟还是有点儿事业心的,学呗!于是,借来资料室几本专业书籍,再托朋友、同学在外地买几本,还有就是多听“闻道在先”者的教诲,多看几篇他们修改后的稿件,等等。经过几年的揣摩、努力,居然也可以采写简单的新闻稿件了,一篇…  相似文献   

10.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总觉得没啥新闻可写。其实.只要你练就一双新闻眼与新闻耳.便会有写不完的新闻素材。去年我共采写了40O余篇新闻稿件。其中.县级新闻单位采用200余篇.市级采用80余篇.省级采用近20篇.连续两年被县评为优秀通讯员。仅以去年领导让我与另一同志下乡考察干部一天抓了三条“活鱼”为例;这天在下乡途中和到达目的地之后.通过耳闻目睹,一共采集了3篇新闻素材。归来写成3篇新闻稿件发出后.全部被县、市有关新闻单位刊播。3篇新闻稿件的采集大致如下:《外出打工莫忘照顾老人人是乘车途中与一上车的古稀老人闲聊时索取…  相似文献   

11.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12.
读者之声     
广西贵港市湛江镇二中刘涛:我是一仕初中语文教师。平时喜欢写新闻报道。去年,我到当地邮电所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的栏目,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尤其爱读“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当好通讯员浅谈”这三个栏目。由于有《新闻与写作》这位良师月月指导,我的新闻采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去年,我在地市一级广播电台播出稿件32篇,在《贵港市报》发表文  相似文献   

13.
要“三心”不要“二意”雅安汽车配件总厂牟祚涵我有幸参加了省内外4家报社的优秀通讯员表彰奖励大会,有人间我:“你是如何提高写作质量,增强稿件‘命中宰,的?”我直言道:要“三心”,不要“二意”。我的体会是:首先要有责任心。有了当好新闻战线通讯员普通一兵的...  相似文献   

14.
每每翻看影集,有这样一张照片令我分外喜爱:解放军报社大门口,《新闻与成才》杂志匾牌旁,笑眯眯的我满脸绽成一朵花──一种从没有过的甜蜜与幸福、自豪与荣耀此刻凝结成神圣的喜悦!相识《新闻与成才》,是5年前的新兵连。训练间隙,休息之余,我总爱思考些问题,琢磨些点子,然后趴在床铺上抄抄写写,居然有一篇稿子被报纸登了出来。初试“锋芒”成功,我看报写作的劲头一浪高过一浪。有一次,军报介绍一期《新闻与成才》的要目和下面赫然打出的“告新战友”参加新闻函授的启事吸引了我。我暗自思忖:要想在新闻写作上有所“成才”,…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86年10月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一味地追求稿件的数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整日地写呀,写呀!甚至夜里熬到十一、二点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结果呢,恰恰相反,采写了几十篇、上百篇的稿件,投往报社,却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竟连块“豆腐干”大的也未见报,渐渐地我对写稿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是写新闻报道的“料子”. 一次,我把“爬格子”的苦楚向一位老报道员讲了,他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甭提当时我多高兴了.“通讯员园地”、“新闻写作入门”等栏目的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总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由于吸取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注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山东苍山县三合乡中心学校陶钧:《新闻与写作》是一份严肃的刊物,它的格调很高,给生活以启迪,给人生以指导。我开始写稿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得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仔细阅读起来。《新闻与写作》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在这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的稿子便一篇篇发表了,今天我又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篇,这不禁想起我的这位良师益友,我应该与他同享成功的喜悦。以后不管我经济多么拮据,我都会与你同行。你永远是我前进的拐杖。特别感谢彭朝丞同志,他撰写的“新闻标题写作”栏目让我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17.
夏瑞祥到昌乐县人武部任政委一职后不久,就组织全部人员开展了“干一流的工作,出一流的报道”活动。夏政委讲:“工作只干不写等于完成了一半,既干又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夏政委的号召下,全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写作的热潮,短短的3个月时间,100多篇稿件寄到了报社、杂志社,见报刊的有30多篇。  夏政委非常注重培养写作人才。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新闻爱好者进行写作讲座,传授写作经验。对同志们写出的稿件总是认真地修改。一次我把写好的稿件给他看。他说:“水平虽然不高,但能写出来就是进步”。随即拿起笔在稿件上勾勾画画、…  相似文献   

18.
闲暇时,不少业余通讯员在一起海侃,普遍的感觉是,费了好大劲写出的新闻稿,很难推销出去。有人便感慨道:“唉,现在的稿真难上呀!”稿子果真难上吗?我觉得,稿子难上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只要你的稿子质量上乘,就会由“难上”变“易上”。“三分靠采写,七分凭关系”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正如俗话所说的:“漂亮姑娘”谁不爱,稿子好那位编辑会将它拒之门外呢?根据我多年从事业余新闻采写的实践,如何提高稿件质量呢?一、动笔写稿时,不要只求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刚开始写作新闻时,我不加选择和思考,点灯熬油一气写出几篇稿子,…  相似文献   

19.
征订工作刚一开始,我便到邮局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新闻爱好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结识,我深深地感到:是新闻写作使我与惭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农民新闻业余爱好者。《新闻爱好者》以其容量大,视野新、实用、实在而深受我的喜爱。每期杂志收到后,我都逐篇逐字细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她使我在新闻写作中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一句话新闻”有啥好笑》等一篇篇文章时刻激励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去唾弃社会的丑恶现象,更…  相似文献   

20.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