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萌  丁一 《视听界》2006,(1):17-18
“真人秀”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从电视节目理念看,以前的电视节目纪实类节目与虚构类节目的区分非常明晰,而在“真人秀”节目中,这种界限已经被打破,它是纪实类节目和虚构类节目的综合体;从节目形态看,“真人秀”节目广泛吸收了电视剧、纪录片、益智类节目等多种节目样式。真,体现节目纪实特色;人,是节目的核心;秀,是手段,意味着节目需要靠虚构的规则来完成。火爆2005年整个暑期、余波未平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使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进入了一个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特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电视益智能节目与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飞 《新闻知识》2002,(7):31-32
在2000年“中国电视榜”的评选活动中,央视的益智类游戏节目《幸运52》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年度电视节目”、“最佳游戏节目”和“最佳游戏节目主持人”三项大奖。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益智节目在2000年的火爆之势。这股“益智”热潮在去年进一步升温,在央视的收视率调查中,《幸运52》和《开心词典》两档益智节目一直位列前茅,以至有人戏称2001年的中国电视是“答题年”。益智节目适应了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从而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少儿节目主持人要轻松活泼,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沉稳庄重;服务节目主持人要热情、有同情心;文艺节目主持人要多才多艺,风趣幽默。这是从节目类型入手对节目主持人提出的要求,是“节目定位”观念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4.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是以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为发轫 ,中央电视台继“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之后 ,在1996年开播的“实话实说”不仅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电视谈话节目 ,还在全国掀起一阵“谈话旋风”。一方面 ,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开播谈话节目 ,如黑龙江电视台的“北方直播室”、广东电视台的“岭南直播室”、广州电视台的“夜谈”、山东电视台的“午夜相伴” ;另一方面 ,新闻、娱乐、体育、纪录片等各种类型的节目也纷纷将谈话形式引人其中。经过几年的发展 ,全国已有各种电视谈话类节目70多个。然而 ,当“你方唱罢我登场”地热…  相似文献   

5.
吴疆 《视听纵横》2007,(5):105-105
说什么?怎么说?这是主持人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一直孜孜以求、始终在追寻的问题。在主持人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我认为”、“我感到”、“我想”等等,这种以“我”为话头的说话方式,在节目中是屡见不鲜的,交通热线节目也不例外。但因交通节目中涉及交通法律、法规的的东西比较多,所在在这样的节目中以“我”为话头的语言使用显得更加重要,要有分寸。[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孙小平 《视听界》2002,(3):52-52
1999年,靖江广播电视台率先在泰州市开办了每周一档的对农科教电视节目《金色田野》(原名《星火科技》),每期十分钟。设有“乡村事”、“致富经”、“一周农事”、“有问有答”四个子栏目。节目开办以来,质量逐步提高,已有6档节目在省市有关评比中  相似文献   

7.
冯莉 《新闻前哨》2001,(9):24-24
主持人节目与主持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虽不太长,但发展迅速,已经开始脱离初始的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众所周知,主持人是主持人节目的产物,而主持人节目的成功与否,主持人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括电视等大众传媒在本质上讲是单向性的,为了完成传媒与受众的互动与传输,主持人节目形式弥补了这个不足,主持人在传媒与受众之间搭起了“连心桥”。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传输过程中如何搭好这座“桥”,如何让节目传播与观众的反馈在“桥”上畅通无阻,这是主持人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就是主持人与节目各环节的“融合”。 主持人个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刘旭东 《视听界》2004,(3):59-60
干了十年电视,做过新闻、专题,感觉最难的还是商业资讯节目。商业资讯节目往往仅限于一厂一店或某件商品的推介,如果内容空泛、内涵贫乏,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广告的窠臼,引来观众反感。笔者认为,电视商业资讯节目只有在生活中重新包装“货源”,整合商业信息和公益资讯,才能让产品“适销对路”。给节目披上生活的“外衣”“细心品位,生活原本有滋有味”,商业节目也和生活节目一样需要融入生活的元素,描摹生活的多彩,呈现生活的姿态,诠释生活的意义,表达生活的价值。只有这样, 节目才能让简单乏味的商品推介变得充满生机和关怀。1.视角:嫁接生活,服务到位。一是可以将商业资讯与服务百姓生活相嫁接。这是商业资讯节目最普遍、最实用  相似文献   

9.
蔡星 《视听界》2000,(5):29-29
专栏化的广电节目,随着广电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受众和广电人的重视。搞好专栏建设,提高专栏质量,对县台来说,有一个“为什么要创办‘名’‘优’专栏节目,按什么样的标准、怎样创办‘名’‘优’专栏节目”的问题。一、争创“名”“优”专栏节目的必要性。1999年度,我们台推荐2个专  相似文献   

10.
电视娱乐节目曾经“火”极一时,但也被骂极一时,甚至有人说电视已经进入了弱智状态。报纸的文艺评论也是动辄列数娱乐节目的“几大罪状”。的确,文化娱乐节目走到今天已显出了几分疲惫与停滞。怎样开拓节目空间,改进节目形式。使文化娱乐节目充满智慧与活力?我以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央电视台(幸运52)、《开心词典)等节目的热播,益智节目就像“当红小生”一样,一夜间成了各台的宠儿,纷纷隆重推出。益智节目俨然成了电视节目中一顺报眼的新星。 然而,面对目前益智节目异常火爆的现象,一批业内的有识之士发出了“益智节目还能火多久”的质疑。益智节目太多、太滥;缺乏知识性,没有文化底蕴;大奖刺激,助长了人们的博彩心理等批评性的文章也不断见诸报端。仔细剖析一下各台的益智节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质疑和批评并不是庸人自扰。益智类节目在其姐眼的星光下,已凸现出许多制约节目发展的“疾病”,极有必要把…  相似文献   

12.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主要以主持人的语言表述为进行形式的节目,在电视谈话节目里,主持人是“幕后”制片人、策划人、编导等所有人员的创意的实践者,是这个创作集体的总代表。作为谈话现场的组织者,主持人是话语的引导者、控制者,是参与谈话观众的倾诉对象,主持人又是谈话节目风格、节目个性的塑造者,是节目的总代表和“代言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言语表现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进程、节奏、内容、风格乃至节目的整体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与运用可以决定着一档电视谈话节目的成败。一、口语化电视谈话节目将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13.
广播节目的市场化是由节目“交流”演变为节目“交易”并进而“市场化”的。最近几年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广播节目交流会,实际上都是以买卖节目为主,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办第三届的时候,更名为“全国广播节目展销会”。三届全国广播节目交流会或展销会极大地催生了市场化节目的繁荣,促进了节目的市场化。那么.节目“交流”  相似文献   

14.
继肥皂剧、历史剧、情境喜剧、综艺晚会等节目相继盛极而衰,智能竞赛类节目又成为电视台的“新宠”。以中央电视台“幸运52”、“开心词典”两档强势节目的火爆成功为龙头,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竞赛类节目,“满汉全席”、“超级挑战”、“十万个为什么”、“挑战主持人”等竞相涌现。放眼看去,无论是游戏类节目还是智力竞赛类节目,似乎不与“竞  相似文献   

15.
怎么把农业栏目做活?最重要的是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在栏目中找到每一个节目、每一个人物的特有“亮点”,把“亮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李韵明 《中国广播》2004,(10):18-19
时下无论您在神州大地何处打开收音机,南腔也好,北调也罢,医药保健品咨询类的广播讲座可谓无处不在。南方称之为“坐堂”节目,北方谓之“医药咨询坐台”节目,我称之为“广播医药保健品专题讲座”(简称“医保讲座”)。这类节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迅猛地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播媒体,使其成为一种广播所独有的节目模式。  相似文献   

17.
《视听界》2004,(2):68-68
2003年6期《现代传播》陈芳的《论电视引进节目的“本土化”》,对外来节目的形式、内容的加工和对外来节目样式的消化吸收作了阐述。对引进节目中原片主题准确的阐释、立意精确的表达、形式风格的理解把握等都是要通过进行“中国化”式的语言转换和拆解来完成。这个语言转换与拆解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引进节目的接受、理解和喜爱程度。“本土化”绝不仅仅是局限在节目外在样式的加工上,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对外来节目的思想内容进行“本土化”加工。东西方民族在政治观念、历史观念、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在电视节目中也得到了表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引进的大型专题片《千年沧桑》了。这是一部完全由美国人拍摄的关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竞争日渐“白热化”的背景下,全国有半数以上的电台经营困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广播节目质量偏低。笔者结合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广播节目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频率和节目,做到新闻节目民生化、文学节目原创化、经济节目资源化,节目形式时尚化、灵活化、延伸化,以此在频率及节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广播节目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电视节目已经进入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无论是从节目形式,还是节目内容与节目主持人,都在寻找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希望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屏幕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有一点似乎不约而同地成为许多节目主持人追求的目标,那就是无论什么节目,语言越生活化越好,越是大白话越显得“贴近”,甚至不惜说“水话”、“废话”,加入一些毫无意义或者毫无信息量的语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殊不知,这样不仅降低了节目的传播效果,甚至还会给观众带来误导。  相似文献   

20.
陈兵  杨保安  罗骏 《新闻前哨》2002,(11):36-37
从传播学的受众接受心理来看,人们的确更愿意与名人进行交流。“名人效应”之于广播电视节目,一般是指某位节目主持人的出色表现与某一栏目(节目)相映生辉,他们就成为栏目(节目)具体、形象、生动的标志。于是观众容易对他们产生“晕轮效应”、“爱屋及乌”,当主持人到另外一个节目去主持时就把“光环”带到那里,并对这一节目产生“先验”的好感和热情。如后来被誉为“横跨新闻界和文艺界的大腕”的赵忠祥到《正大综艺》创造了这个节目最辉煌的时期,春节晚会他又是导演最放心、观众很满意的主持人,《人与自然》的主持似乎也非他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