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值国庆,天高云淡。在北京花园路的徐肖冰家里,我有幸目睹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赞尝的大型历史文献画册《路》的风采。徐肖冰、侯波夫妇曾长期在延安工作,用手中的摄影机,为后人留下了领袖的一幕幕珍贵的历史记录。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和执着的追求,再现了那条中国革命经历过的《路》。面对《路》这本画册,他们给我讲起了给毛主席照相的往事。1949年6月的一天下午,天晴日朗。毛主席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送走了客人后,回到院里看到了侯波、徐肖冰和东北画报记者陈正青。徐肖冰,主席早就认识。延安时期,他曾负责拍摄毛主席的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电影、照片资料。他上前把侯波、陈正青向主席作了介绍。主席微笑着同他们一一握手,随后用手指着院里的一座小亭子说:“咱们一块坐坐。”在延安长大的侯波,虽然多次听过主席作报告,但象今天这样直接和主席谈话还是第一次,她感到从  相似文献   

2.
吴骞 《新闻实践》2012,(1):71-72
这个话题。我要从“红色新闻摄影家”徐肖冰、侯波伉俪的事迹说起。  相似文献   

3.
图片新闻     
“徐肖冰、侯波摄影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徐肖冰、侯波摄影展”自8月15日开展以来,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近万人,许多单位和个人把参观“徐肖冰、侯波摄影展”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20幅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历史照片。  相似文献   

4.
<正>不久前,收到徐肖冰、侯波的儿子徐建林大哥寄来的一张庆贺侯波先生九十华诞的贺卡。侯老是三年半前因大面积脑溢血进北京军区总医院抢救的,顽强的生命力,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和家属的悉心照顾,使她奇迹般地从重症监护室走到了普通病房,看到老人家照片上精神矍铄的面容,真是感到高兴。侯波,是中国红色摄影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走上摄影路1924年,侯波出生在山西省夏县一个阎姓的家庭。13岁时,在中  相似文献   

5.
现年83岁的徐肖冰和75岁的侯波,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相继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不但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业绩,更为毛主席拍摄了大量照片。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画传》、《领袖毛泽东》等书中,他们俩的照片占了三分之一还多。 当我如约来到徐肖冰和侯波夫妇的家中,开门的正是侯老,她的身材瘦削,银白的短发  相似文献   

6.
“徐肖冰、侯波摄影展”自8月15日开展以来,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近万人,许多单位和个人把参观“徐肖冰、侯波摄影展”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20幅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历史照片。  相似文献   

7.
1986年,笔者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侯波、徐肖冰夫妇摄影展之前,一直很疑惑,分不清谁是“夫”谁是“妇”。这不仅仅因为两个人的名字都没有鲜明的性别色彩,更主要的是两个人的摄影成就不分伯仲,一样的辉煌夺目。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中国人,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件事能与开国大典相比。”(侯波语)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访问这位女摄影家的,因为一提到侯波.人们会想起毛主席,同时会提到她那位同样做摄影工作的丈夫——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徐肖冰。这对夫妇用他们手中的相机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代史。顶着夏日的艳阳,我依约走进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宿舍区,那是一幢旧式的家属院,蓝色的砖瓦墙已被风雨吹打得发白。侯老住3号楼,按动门铃,一位眼窝深陷、身材瘦削的老人闻声而出,我问:“是侯老家吗?”她说:“我就是…  相似文献   

9.
金秋季节,吴印咸、徐肖冰、侯波、杜修贤、陈默、吴本立、刘长宗等老摄影家来到延安,与延安的摄影工作者进行了座谈,讲述了自己的摄影经验。 88岁的老摄影家吴印咸,是我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担任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37年,他和袁牧之同志携带摄影机辗转来到延安,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今年5月,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邀请他举办个人影展,展出53张照片,轰动了美国摄影界。纽约《华侨日报》发表评论称他是“中国历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12日下午2点,我们如约来到闻名遐迩的影坛伉俪徐肖冰、侯波夫妇的家中。开门的正是侯老,她身材瘦削,银白的短发整齐地梳在脑后。她悄声告诉我们:“徐老刚刚入睡,再让他多睡几分钟吧!早晨我们外出参加活动较累,睡前他又看报,多年养成的习惯了!”一边说着,一边热情地把我们引入客厅。冬日的暖阳透过明亮的窗玻璃,洒在铺着五彩布的沙发上,雕花古木茶几和摆着毛主席雕像、陶瓷古董的书柜自成一体,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上悬挂的主席与他们夫妇的合影,让人感到无比亲切,话题也便从延安时期开始。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徐肖冰参与了《桃李…  相似文献   

11.
摄影作品《开国大典》、《毛主席与亚非拉朋友在一起》、《毛主席和韶山中学师生在一起》、《毛主席畅游长江》、《新政治协商会议》、《毛主席与维族老人》等妇孺皆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幅幅珍品是出自山西籍巾帼侯波之手。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摄影家徐肖冰和侯波伉俪,从战争中走来,他们并肩向前,赴延安、经太行、到北京,半个多世纪的革命风雨历程,镜头里留下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一代伟人的音容笑貌,记录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史实,也写下了摄影家自己壮丽的人生。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他们和毛主席的香山摄影情结,令他们终生难忘。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告别太行山东麓的西柏坡,这个小小的山庄因为中国的革命而举世瞩目。当毛泽东从太行山走下来的时候,以他特有的诙谐将进北京称作“进京赶考”,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不要学李自成。”告诫大家进…  相似文献   

13.
《现代声像档案》2005,7(1):21-2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的摄影工作归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新闻处领导,它是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宣传报道的总机关。按照最初制定的摄影计划,负责政协会场内拍摄的是陈正青、侯波、吴群、林杨、杨振亚和孟昭瑞6人,在会场外有宋贝珩等12人。由于摄影人员不足,新闻科特别邀请了在京的其他单位的摄影记者来参与庆典的摄影报道,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1月26日,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红墙摄影师"侯波女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949—1961年,侯波曾经在中南海工作过12年,专职为领袖们拍摄照片。许多家喻户晓的领袖经典照片,都是侯波的作品。"用手中的相机以心灵的视角,与伟人同行、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同行,为人类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家媒体对侯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余玮 《档案天地》2010,(4):36-40
倘若不是生于战乱纷飞的年代.徐肖冰的一生可能厮守在浙江桐乡那个虽已没落却也不失温馨的家庭.挑起长子对家庭的责任:亦或在上海滩做个有名的摄影师.执著于拍摄民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故事。可是,从旧中国黑暗的背景下走出来.走向红色之都——延安.徐肖冰的命运从此与“红色摄影”相联。  相似文献   

16.
一等奖20种书名出版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六、七卷)北京经济运行机制概论人民当代共产党人(1~4) 北岳文艺路——徐肖冰、侯波摄影作品集浙江人民美术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研究解放军戒严一日解放军文艺企事业改革家列传辽宁人民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重庆中华人民通史(上、中、下)湖北人民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美学思想史(一、二、三)齐鲁书社少年百科丛书(精选本) 中国少儿中国儿童文学艺术丛书海燕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现代卷) 漓江清诗纪事(22本) 江苏古籍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英汉大辞典(上) 上海译文英中医学辞海青岛生态学的归宿——人类生态学安徽科技抽象空间常微分方程山东科技二等奖51种书名出版单位  相似文献   

17.
许许多多关键的时刻组成了国家的兴亡,个人的荣衰。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是一瞬间的真实纪录,有的成了历史文献,存入国家或社会的档案。摄影家们把照相机对准大干世界,获取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凭着信念、毅力、机遇,全国政协委员、我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徐肖冰和他的夫人、著名的女摄影家侯波,拍摄了不少动人心弦的一瞬间。四十多年来,他们把镜头对准了革命圣地延安,战火纷飞的太行山,叱咤风云的将领,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还有滔滔的黄河,巍峨的长城,平凡而伟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中南海摄影师、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前主席侯波,是从延安走出来的共和国第一代女摄影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紧随历史的脚步,用镜头真实记录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创造和建设新中国的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映照出领袖与他的战友们工作生活的动人瞬间,向人们展现出一代伟人的伟大与平凡.  相似文献   

19.
1958年8月6日,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宣布成立了。就在这天的上午10点钟左右,毛主席乘专车来到这里。作为一个地方报社的摄影记者获准跟随采访拍照,令人终生难忘。当时跟随采访的记者很多,但摄影记者只有新华社记者侯波和我。 侯波很平易近人,她嘱咐我说:“不要乱走乱照,主席很不喜欢记者照他的吸烟和吃东西的照片。”并让我跟着她走,不然,保卫人员会有意见的。 进入8月,正是霏霏雨季,被雨水滋润的大地上一片生机。大面积的棉田、玉米、谷子和高粱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相似文献   

20.
(一)43年前侯波拍摄的毛主席在韶山和少先队员们合影的那张照片早已为国人所熟悉。毛主席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主席身后簇拥着一群笑得合不拢嘴的学生。在这一幅照片中,偎依在主席身边的男孩、女孩若干年后结成夫妻的佳话(见图一)尚鲜为人知。我当时在一家女性杂志社任专职记者。得知这个消息无论从政治角度,或是趣味性、传奇性,都是极好的线索,我如获至宝,脑海里思索怎样联系采访。几经询问,才得知主席身边的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