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主要从绘画形式的角度,就如何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把握其传承特点,更能接近山水画艺术的本质和精髓,提出一些初浅的认识,并结合教学中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具体环节论及“造化”与“传统”,自然与创作主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高校山水画课程是美术学科的必修课程,山水画教学中,临摹与写生是山水画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山水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好山水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修养和责任.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教学方法上的正确实施,教育学生审视传统、继承精髓,把握山水画创作技法,研究山水画理论,培育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好中国山水画,需将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联系起来.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最基本手段,写生是山水画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创作状景抒情、借物写心、讲究笔墨、意法化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阶段,在现代艺术发展的今天,究竟如何发扬中国山水画这一古老的画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论述了在山水画教学中临摹教学与传授传统技法的必然关系。临摹教学作为中国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替代的。指出了临摹教学与宏扬和发展中国山水画之密切关系,它是学习、掌握山水画基本知识的必由之路。由此而涉及到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习中国山水画,要提高对临摹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选择好临摹教学中临摹的内容,并解决好临摹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把握高层次审美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在临摹的基础上解决创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章骞 《文教资料》2012,(4):84-85,89
如何看待临摹与写生,始终是学习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中国画如何延续,如何创造,如何保持自己的语言形式特点等根本性问题。本文通过对画论和具体作品的分析,阐述中国现代山水画临摹与写生的关系:通过对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临摹如何指导写生、临摹在写生中的体现,以及对中国画的意义等方面加以论述,阐释要把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地进行学习。临摹与写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延续,创造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以黄宾虹为例说明这条路是可行的,只有这样中国画才能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然而,当今已有许多教育家和改革家要求抛弃传统,直接写生,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也失去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写生、创作,以至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山水画的临摹临摹,又分对临与背临两种。初学者应以对临为主,等腕下精熟之后,方可背临或意临。临摹,是向先贤吸取精华、博采众长、提高笔墨能力和表现技巧的方法。学习中国画绝不能以参照临摹为终点,在临摹的同时要加强写生和创作,把临摹、写生和创作相结合,把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追求"自成一家"的艺术实践中,树立成功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8.
倪铁峰 《教育与职业》2007,(14):156-158
山水画教学要突出欣赏、对比,示范表演"三结合"立体教学法,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立体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山水画教学要寓美于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从构图、笔墨、设色到意境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殊的技法和独特的内涵。这几个方面也是初学者在临摹中不容易把握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的临摹,写生,创作,是高校美术教育中国山水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成为学习山水画定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前人的创作经验,对于指导山水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动,思想意识的演化、艺创作的繁荣,促成了审美创造主体叛逆意识,独创意识,修养意识的生成。与之相对应的任情率真的主体心性表现,自由独特的主体艺术创作和全面丰富的主体精神构建,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美学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书法创作中书家以字的抽象线条,直接追求抽象美的境界,主体的一切观念、认识、学问、修养都作为必不可少的、基本的动力潜居艺术创造的深层,与人的生理、心理完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铁凝在《永远有多远》中诉诸人物故事展开一种道德的反思,人文精神的追寻。她以"永远有多远"的询问和期待,对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在商业大潮冲击下的迷失与残存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思索,表现了自身的人文理想及道德期盼。铁凝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永远有多远》是铁凝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白大省的形象是铁凝对女性自身的弱点的再度思索,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在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存哲学,换句话说,要追问"我们在哪里?"。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体现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针对现代性与现代艺术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的合法性论证。在徐复观看来,中国绘画与诗歌的融合,是一种打破艺术形式界限的艺术创造。中国的诗和画都具有抒情性特征,重视主体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现代性艺术的品格,具有安顿人的精神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路翎作为七月派重要的小说创作成员 ,追求创作主体对创作对象深入把握的主观战斗精神 ,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中去 ,创作出一系列颇具独创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路翎从事创作的 4 0年代是政治位居社会中心地位 ,政治话语代替一切话语的时代。路翎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以与主流文学疏离为代价的 ,这代价是惨重的 ,直接导致了后来路翎的悲剧命运和对其艺术生命的残酷扼杀。文章意从路翎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与 4 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分析入手 ,重现路翎当日独特、深远的艺术理想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依样画葫芦”与“依葫芦画瓢”,平时在我们的口语上,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区别,但在绘画美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一种是低层次的写生模仿阶段,一种是升华了的主观创作状态。在它们的审美层次、内容与形式、创作与状态中,又存在着共同的审美属性。  相似文献   

18.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儿童文学的现代性、民族性和儿童性三元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雄崇拜、崇尚自然、践行开放等草原文化精神与儿童文学现代性追求的碰撞与融合。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区主体的文化形态在内蒙古儿童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完好的呈现,草原文化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蒙古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20.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