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安明 《考试周刊》2009,(39):172-172
学生的插嘴现象是当前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围绕这一现象,阐述了生物教师如何把学生的插嘴作为一种资源来为课堂服务,让生物课堂因学生的插嘴而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2.
林向东 《宁夏教育》2007,(10):33-33
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笔者认为,对待学生上课时的"插嘴"现象,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插嘴"现象的正面效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自身要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断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事实上,课堂上的学生“插嘴”足以证明了他们已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投入了积极思维,这比那些瞪着眼睛看老师,张着嘴巴等知识的学生要好得多.教师要真正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莫燕恩 《广西教育》2009,(19):29-29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爱在课堂上插嘴,而且这种事又常常发生在教师正讲到关键知识的时刻。“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忽然一个插嘴,常常令教师措手不及。可以说,插嘴是小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许多教师是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严厉斥责,生怕学生的插嘴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进度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5.
课堂“插嘴”,通常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打断老师、同学的讲话,情不自禁地插上一句自己十分想表达的话语。在大多数教师的潜意识中,课堂“插嘴”多少有些目无师长、扰乱课堂的味道。我对课堂“插嘴”虽谈不上深恶痛绝,但也不喜欢。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思路的完整性,为了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性,遇有学生“插嘴”时,  相似文献   

6.
刘宗慧 《科学教育》2007,13(4):73-74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新课程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自己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尤其像生物这种不属于中考学科的课堂,学生的“插嘴”现象更容易出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把学生的“插嘴”作为一种资源,让生物课堂更加精彩呢?  相似文献   

7.
上海二期课改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的举动是许多教师都会遇到的情况,但如何对待学生插嘴这一行为,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8.
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导入和新授过程的设计,往往忽略课堂结尾的设计。其实,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使一节课中众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一个板块,使之更加系统化、整体化,更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显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积极欲和思维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近几天,我发现班上发言很积极的王玲玲同学不举手了。找其谈心,才知道前几天她在我讲课时插嘴,被我狠狠地瞪了几眼,并冷冰冰地训了一句:“就你多嘴 !”她于是上课连手也不敢举了。看着她脸上委屈的泪水,我追悔莫及。 以前,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认为学生插嘴有违课堂纪律,所以插嘴学生轻者挨批,重者挨罚。而王玲玲同学这件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这种一概斥插嘴为异端的做法是欠妥的。课堂上学生插嘴,大多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情不自禁地主动发言,这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因此,教师应改变老看法,不能总认为学生…  相似文献   

10.
<正>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为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现象。然而,新课程提倡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遇到此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但要更多地给予赏识,还要懂得尊重和鼓励"学生插嘴",让"插嘴"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陈旧的课堂教学,导致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阻碍了学生思维上的发展,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可是现行的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插嘴"。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革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如学生"插嘴"便是其中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用纪律的条条框框强制束缚学生的"插嘴"行为,而是开始思考灵活的、科学的应对方式,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教师课堂行为的革新,更是教师教学思路、教育理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早已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共识.然而,一个小小的话题,引发了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争议:在追求有效教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否可以允许学生"插嘴"?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插嘴"是一种无视课堂规则的表现,对"插嘴"的默许,将导致从众心理之下更多学生的插嘴,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讨论易失去焦点,不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将会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有的教师则意见相左:"插嘴"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投入、活跃,是学生智慧的闪现,七嘴八舌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浓厚的兴趣,广泛参与中多维的对话,恰恰反映了教学的有效性,不许插嘴乃至加以批评,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扼杀,是与有效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尊重个性、参与体验以及建设多维对话环境精神相悖的.对于,"插嘴"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对学和个性的张扬。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而是教师处于一种“独裁”的地位。上海一些中学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发问,反映了师生关系的调整和变动,反映了人们对以往教学的不满,也反映了人们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期盼。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传统的“问答式”、“说听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具体表现学生插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同…  相似文献   

15.
叶澜先生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今,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有学生在下面插嘴的现象,学生插嘴难免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程序,一般情况下是令人反感的,可能多数教师都曾经或多次批评插嘴的学生。这种做法很武断,是不明智的,该文由案例出发,通过对实际课堂的体验,引出了关于"课堂上的插嘴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黄亮 《时代教育》2007,(9Z):123-123
学生插嘴是课堂上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教师讲了上句,有的学生追不及待地就接出了下句:师生正兴味盎然时,有的学生会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与是课堂上哄堂大乱。针对这些现象,有的教师也许会予以制止,有的教师甚至会严厉批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学生个性都不同,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的活泼好动,有的爱出风头,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学生的插嘴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真正获得所学知识。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插嘴是课堂生成的有利资源,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说下去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他们改变这种随意的习惯,明白课堂的秩序,从而借助学生的插嘴演绎精彩纷呈的动态课堂。  相似文献   

18.
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导入和新授过程的设计,往往忽略课堂结尾的设计.其实,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使一节课中众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一个板块,使之更加系统化、整体化,更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显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积极欲和思维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结尾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插嘴"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着个人的独特思考而产生的内在的学习需求,是学生学习内驱的一种外在表现。课堂"插嘴"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因为它能促进学生生发数学思考,引领课堂教学由机械、单调走向灵动和充实。  相似文献   

20.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并完善的大环境下,国家与社会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课堂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风趣又不失严谨的课堂语言,可以大幅度活跃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文章从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堂语言应用的意义出发,对其策略进行了探索,希望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