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副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作于1901年。小说故事发生在1835年以后的四十年间。大商人布登勃洛克是德国卢卑克城的名门望族,代表旧式资产阶级的城市贵族。小说写这个家族四代人的生活。老布登勃洛克生活在发家创业的黄金时代,他从一个没落的富翁那里买来一座大房子,亲友们庆祝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巧妙地运用了窗户作为喻体,其意义就是传达两种截然不同世界的对立和障碍。正是这种上层与下层,文明和自然的冲突;生与死的障碍,阻隔了凯瑟琳和西刺克厉夫的世界。窗外和窗内的两个世界,在小说前期代表着自由和禁闭,最终又演变成为凯瑟琳和西剌克厉夫的生与死的两重世界。最后在西刺克厉夫的自绝式的死亡之后,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孙宏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遐迩闻名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成为美国现代诗歌...  相似文献   

4.
四川扬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德派"唱腔是四川扬琴最具代表性的唱腔流派,集四川扬琴女腔之大成。本文从乐学、音乐形态学和声腔艺术的角度,对"德派"唱腔的音阶结构、唱腔处理手法和润腔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俄国白银时代最光辉的诗人勃洛克于1918年1月创作出了一部流传久远的长诗《十二个》。这是在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勃洛克在一个极少有而又短促的时间中写成的,“这时吹来的革命旋风,在自然、  相似文献   

6.
一 華文文學中的困境意象在古今中國文學作品中,很多作家喜歡採用“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敍事模式來表現個人不幸的遭遇。在現代作家中,郁達夫的小說《薄奠》敍述一位潦倒不得志的作家“我”和一位窮困至死的人力車夫的認識,另外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描寫一位落魄文人與煙廠女工陳二妹因同住在一層組屋而認識,  相似文献   

7.
刘伟 《世界文化》2007,(5):13-14
伊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初,他曾先后发起了“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的学运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却因自己在战争中的言行把自己置于了政治与学的真正漩涡当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信息之页     
中国芭蕾舞舞遍美国1995年金秋,中国芭蕾舞团52人应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家管理公司邀请,在美国的33个城市访问演出了两个半月,其可谓舞遍了美国。中国芭蕾舞团在美国演出的剧目不仅有古典舞剧《吉赛尔》第二幕,纽瑞耶夫为该团亲自编导的《堂·吉河德》第三幕和安东·道林编导的《女子四人舞》,而且也有李承样、蒋祖意编导的中国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二场,蒋祖慧编导的《祝福》第二幕和美国编导诺曼·沃依克根据中国编钟乐舞音乐编导的《洞房》双人舞。这次访美演出充分展现了具有41年历史的中国芭蕾的发展和成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相似文献   

9.
正19世纪俄罗斯诗歌主要由两个流派构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个流派的诗人们都喜爱民间文学、重视民间文学,并且有意识地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诸多丰富的素材,以补充、完善自己的艺术创作。茹科夫斯基(1783—1852)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尘世之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正>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一个原创性概念,也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审美原则。综合考察中国传统的意象,可以发现认识意象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意"与"象"的复合体。唐诗中描写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众多,作者的情感世界借助海洋意象的形式表达,尤其当表现宽广胸怀、反映离情别绪和寄托忧戚感怀时,唐诗中往往用到海洋意象。  相似文献   

11.
邱亚娇 《世界文化》2011,(12):31-33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当红的小说家,大多表现对都市人物的生存状态的诗意关怀、悲悯意识以及对自我灵魂的救赎愿望,他的作品历来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村上这一代作家大多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作为后现代重要流派之一的存在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村上。村上也曾说过:“自打年过五十之后,我开始越来越体会到我们这一代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彪 《华夏文化》2014,(1):27-28
<正>"渔父"是杜牧诗意象群中一个独特的符号。杜牧首次引"渔父"意象入诗见于《润州二首》,有确切年月可考者16首,年月不详者7首,分别作于文宗、武宗、宣宗等不同时期。该意象常见的表达形式有"钓竿""钓翁""钓歌""渔歌""钓鱼郎""垂钩"等。杜牧为何如此青睐"渔父"这一意象?"在文艺创作中,以心灵图式为蓝本对客体对象的特征进行抽象的结果,正是这类合适的形式,内觉与之遇合形成特征图式。"(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渔父"意象恰恰就是反映杜牧心灵图式,  相似文献   

13.
正蒙世隆于877年死去,儿子隆舜登基继位,时年十七岁,“明年,改元贞明,又改元嵯耶、承知、大同,改国号曰大封民国”。隆舜,又名法,对于他的评价,史家大都有失公允,给出的结论是,“法好畋猎酣饮,委国事于大臣”,隆舜喜好打猎,喜欢长夜饮宴,至于国家大事,他一挥手,别烦我,让大臣去处理吧。于是,大臣就逐渐掌权。大家觉得,隆舜不好,不理朝政,应当承担南诏亡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文化意象的错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经历了历史空间的行旅,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译者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产生文化意象的"失落"。这一点从各家对老学的注解可见一斑;其次,《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被省译、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有的是因为翻译底本的选择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异域文化中的空缺所致。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的错位大大影响了《道德经》的翻译文本质量和《道德经》的对内、对外的传播。梳理并分析《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既是文本传播的需要,也是翻译活动文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苏敏 《寻根》2012,(4):57-61
佛像艺术的产生 众所周知,早期的佛教艺术都是用象征手法表现佛的,如用白象表示摩耶夫人受孕,用足迹表示佛诞生,用白马表示越城出家,用菩提树表示顿悟成道,用鹿和法轮表示初次说法,用窜堵坡表示涅檠,等等。正是这种象征手法的存在,所以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佛造像。  相似文献   

16.
《尼贝龙根之歌》是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于12~13世纪的德国叙事诗,作者不详。全诗2379段,每段4行,由《西格弗里之死》和《克琳希德的复仇》两部分组成。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英勇无敌,早年曾夺得尼贝龙根财宝。他向勃艮第王恭太的妹妹克琳希德求婚,恭太将其留于国内并令其带兵出征,击败了萨克森王吕代格和丹麦王吕代伽斯特后,西格弗里又与恭太远赴冰岛,暗助恭太娶得冰岛女王布伦希德。完成伟绩后的西格弗里终于和克琳希德成婚并回到尼德兰。10年后,夫妇二人应恭太之邀赴宴。布伦希德与克琳希德发生争吵,恭太的家臣哈根以维护王后尊严为名,设计谋杀了西格弗里,尼贝龙根宝藏被哈根夺去,沉入莱茵河。13年后,匈奴国王艾柴尔迎聘守寡的克琳希德为后。一心要为西格弗里报仇的克琳希德将恭太兄弟和哈根等人诱骗到匈奴国,挑唆匈奴与勃艮第两国武士厮杀,双方死伤无数。克琳希德斩杀了恭太和哈根;但匈奴国的门客希尔德布郎不忍克琳希德的残酷,又将其杀死。1827年,歌德在为现代德语译本《尼贝龙根之歌》写的书评中说:与荷马史诗一样,《尼贝龙根之歌》也是健康和有生命力的。老实说,我对于史诗这类题材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我想,大多数的读者与我相似,它们太厚重、太久远,和生...  相似文献   

17.
亡国的遭遇使李煜的身心饱受了极大的痛苦,宣愁也就变成其后期词作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梦、流水、落花、残月、故国、家国、眼泪、风雨和楼栏这些代表愁情的意象也就成为了李煜后期词作中的常用意象,这些意象更是以多种排列组合的形式出现。从李煜后期词中对这些愁情意象的大幅使用和反复组合使用以及其后期词中相同意象的不同形态的转变中,都可以体会到李煜的亡国之愁。特别是他对梦这一意象的多次运用,凸显出了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更传达出他的亡国之愁。本文就着重从对李煜后期词常用意象的分析中,来品析李煜深沉浓郁的亡国之愁。  相似文献   

18.
譯名小議     
正一近見《文匯報》周君克希一文,言翻譯中有"約定俗成"一規,如Holmes本當譯"霍爾姆斯",而林琴南依其閩音譯爲"福爾摩斯",遂至約定俗成。屬此例者,周君又舉及《聖經》人物之譯名。夫謂林氏譯音之"福"爲鄕音,是矣;而云當譯爲"霍爾姆斯",則可謂止知其一,不知其二者,蓋不明詞中1實不發音也。至《聖經》譯名,周氏胥歸入鄕音之訛,則未免一言以爲不智矣。耶穌(Jusus)、約翰(John)、約瑟(Joseph)之類,  相似文献   

19.
一、《六德》中的孝道观郭店楚简中的《六德》篇,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是一篇重要的早期儒家佚籍,其中有些思想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应为楚地特有的先儒思想。据《郭店楚墓竹简》的简文,《六德》篇的内容可分三章。第一章(从一号简至二六号简的上部),简文的大意是以夫、妇、父、子、君、臣为"六位";此六位各有其职,称为"六职";六职又  相似文献   

20.
王琨 《世界文化》2010,(8):F0003-F0003
<正>如果把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的各种风格细分,斯蒂尔(Clyfford Still)属抽象意象主义一派。他经常使用红色、黑色和黄色,在大面积的色块中有着丰富的色度变化和丰富多彩的笔触,并经常闪现出许多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