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恰马是《红楼梦》从浙江乍浦出海到日本长崎200周年纪念。这是中国文学作品首次输出海外有确实记录的第一本书。至于更早的,应推白居易的诗,他的诗在日本《源氏物语》中已经被引用了。德国的《歌德谈话录》中,则记录了他看到《风月好过传》时候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这样作品,而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里……”歌德曾怀着喜悦的心情研究过中国文学,他说过一句名言:“中国有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表现出个性解放、适情任性。歌德虽然没有看过《红楼梦》,但他已为《红楼梦》通向…  相似文献   

2.
“我曾讨厌写这本书,”多丽丝·莱辛说,“那真是高度紧张的劳动。小说脱稿后,我又感到由衷的高兴。写作显然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因为它会触及我内心的痛楚。”莱辛夫人正在谈论其新作——她的第35部作品——《第五个孩子》。评论家们称这部小说为“小典范”。作品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英国市郊为背景,描写的是,一对幸福恩爱的夫妻养育着四个孩子,妻子出乎意料地又身怀六甲,这是个  相似文献   

3.
王鹤鸣 《寻根》2024,(1):4-11
<正>1977年4月,美国普利策奖委员会把普利策特别奖授予了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根》,以表彰这部“非虚构的历史作品”。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探寻出纪实性的家族往事。一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本书作者亚历克斯·哈里花12年时间赴非洲寻访到的家族世系以图表展示。  相似文献   

4.
《论语今读》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今读》前言李泽厚I缘起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後记》中说,“……这本书讲了许多儒家,其实我的兴趣也许更在老玄禅,这本书都是提纲,其实我更想对其中一些问题例如宋明理学的发展行程作些细致的分析”。十年过去了,这两个“其实”,看来一生也做不成了。时日如...  相似文献   

5.
宋伯胤 《寻根》2006,(1):83-87
最近读日本文学修士冈仓天心(1862~1913年)在明治三十九年(1905年)写成的《说茶》中文新译本,东京大学藤田一美教授在题写《致中国读者))代序中说,这本书和中国读者见面。“就像回娘家的姑娘似的”,但“真是太晚了些”。其实,早在1942年,我国学者已经看到这本书,并且译为《茶之书”。书中关于唐代茶文化,主要是以陆羽及其《茶经》为张本,天心先生明确指出:第,“茶。开始是用作药材。后来就成为饮料。  相似文献   

6.
彭龄 《世界文化》2008,(4):24-25
记忆有温度吗?过去未曾想过。但当我读过蓬生同志的这本《泰晤士河上那座蓝桥》的《自序:远游无处不消魂》中的这段话:“走向远方的景致,不是简单世俗地用眼睛看看而已,最好要用身心去感受与触摸,这样,积淀在你灵魂深处的是鲜活生动、带着温度的记忆。”和读了这本书之后,始信记忆确实有温度,这本书正是一本“带着温度的记忆”的书。  相似文献   

7.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叙事的“阴柔风格”著称。我们仔细析发现,这种“阴柔风格”来自于作品中隐形存在的女性叙事。这条叙事线索由几个因构成:男主角的女性化、女主角的男性化、激进角色的粗痞化、女性问题的突出等等,与时的主流话语——农业合作化叙事形成了一种对话的关系,从而造成农业合作化叙事的内裂隙。在这裂隙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激进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怀疑。这也是我们天重读周立波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许多文学名著因其丰富多彩的内蕴而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水浒传》就是一部这样的古典文学杰作。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梁山泊众好汉的传奇故事,获得北宋时期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甚至还能了解到那个时代大量的商品经济信息——在叙述英雄豪杰们征战杀伐的同时,作品中描写到的大量绘声传神的广告就从一个侧面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一位作家,他度过了艰苦的一生。他这艰苦的一生是和这个国家在1920—1930年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他曾被指控“有错误”、“有反抗情绪”和“误解共产主义”。在生前,他始终未能享受到目睹自己的作品在苏联出版的乐趣。研究布尔加科夫生平与作品的语言学博士玛丽埃塔·丘达科娃说:“布尔加科夫向我们大家表明他是在最困难的环境中坚定忠诚的典范。他提醒我们,意志自由确实存在,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天赋,因而,人们可以随意行善或作恶。但无论如何他是从不作恶的。”多亏佩雷斯特罗伊卡和格拉斯诺斯特,我们今天才能有机会读到这位世界闻名的作家的主要作品,并且能在我们的剧院舞台上看到他的剧作。  相似文献   

10.
高永 《世界文化》2008,(7):24-25
一提到托马斯·莫尔这个名子,人们马上就会想起他的那本鸺托邦》,一本最早提出“共产制”,反对“私有制”的著作,一本“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但莫尔之所以令后人钦佩,却绝不仅仅因为这本书,虽然它很伟大,足以让作者名垂青史,更重要的也许是他为理想与信念牺牲的勇气,是他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淡定。  相似文献   

11.
写剧本并无师承,写散文没有章法。临各种字帖不能成体而成自己这个样子。至于我的妻子新凤霞自幼学戏,一天学校也没有上过;却由于我的图祸,惨遭反右、文革之难成为残废;而只凭一只健康的右手竟写了300万字,出版了20本书。更由于曾受教于我的父亲吴景洲先生习画,又受到义父齐白石老人的悉心教导;在病残之后,除写文之外,画之不休,竟成为作家、画家……新凤霞未能成为“美协”会员,我也不是“书协”会员,对书画专业说来,我们两人都是“野生动物”。这是去年年底,我在筹办我们夫妇诗书画展时,应记者采访说的一段话。今年2月,我…  相似文献   

12.
辜鸿铭和他的《清流传》朱维铮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国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  相似文献   

13.
名著的误读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些作品,由于思想观念的激进或表现手法的独异等原因,它们不为人所理解或接受,曾经一度甚至数度被一纸退稿信打发“回家”。而最后恰恰因为这些观念或独异的表现手法,这些作品又被人奉为经典杰作。这就是所谓的名著“误读”现象。有意思的是,退稿信曾给作家带来打击与痛苦,而事过境迁之后,它们又成了研究这些名著当年为什么被误读的最直接可靠的资料。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十分遗憾,我等一致反对出版大作,因为此小说根本不可能赢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青睐。作品又臭又长,徒有其名而已。”(《白鲸》的退稿信)美国作家…  相似文献   

14.
你们亚洲人     
请允许我以一段简短的、关于“我们亚洲人”(We Asians)这一颇富挑衅性的会议主题的思考,作为这次演讲的开始。当人们以英语写作时,常常摆出“我们西方人”这一习惯性的姿态,但现在,我充分意识到这是在新加坡演讲,所以不能从惯常的“我们  相似文献   

15.
<正>《好一本书》获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杰森·莫特再添新荣。这本写给“疯孩子”的故事引来了更多读者走近这位新晋获奖小说家。乍一看这书名可谓简单粗暴,但翻开书的扉页便能发现它完整的标题是:“好一本书暨关于梦想远大、时运不济的美国造疯孩子的故事,真情实感不虚行”,而随后的致谢也是“献给所有的疯孩子”。莫特在其受奖致辞中说明了“疯孩子”直指那些“局外人,  相似文献   

16.
<正>“百科全书”这个概念出现于16世纪后期的欧洲。据称,首次以“百科全书”为书名的是德国编纂家保罗·斯克利奇1559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或学科世界的知识》,但这本书内容简单,笔调平庸,没能产生什么影响。1728年,英国学者伊弗雷姆·钱伯斯的两卷本《百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辞典》多次再版,他因此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然而,有许多人常常把这顶桂冠戴在法国翻译家、作家和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的头上。如今回顾狄德罗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和方法,仍能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7.
幽默四则     
不可胜数在词汇课上,小学教师正在讲解《不可胜数》一词。他说:“数量如此之大,以致人们无法计数。例如人的头发。”此时,一位小朋友举手发言:“老师,您举的例子不当。我爸爸的头发可以数出来!”快速致富佩罗走进书店,对老板说:“我要橱窗里摆的那本《如何快速致富》。”书商转身取下两本书。佩罗说:“我只买一本”。“我知道,”书商回答说,“这里一本是橱窗摆的那种,一本是《刑法》,我们总是将它们一起出售的。”等待秋天一对夫妇参观画展,丈夫驻足观赏一幅画作。该画为展示女性身体美,只在隐私部位加上几片葡萄叶。妻子见…  相似文献   

18.
陶咏白 《世界文化》2008,(1):I0001-I0004
林江东女士与韩国的金京嬉女士一个从中国传统的水墨起步,一个从西方的油画开始,这两位东亚人,在东、西两个不同绘画的体系中学绘画,在两个不同的绘画“母语”中来完成自己的绘画理念和技能的修练。不可思议的是当这两位早先从无往来的女画家所呈现的系列作品共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发现她们有那么多的相似,不仅仅是她们在互不相识之时都走向了绘画的抽象,如果说,绘画形式观念上的类似,可以解释为世界艺术发展大潮中艺术走向抽象的一种趋势,但剥离艺术作品形式的表层,在她们作品的内核中,也是如此地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2014,(10):29-30
“很美的一部作品,无论是服装还是音乐都很难得一见。很有幸能欣赏到这一部作品,希望能在今后有机会看到原版的演出。”——迈克尔·安德森(澳大利亚中学教师)“我很喜爱这部作品,它让我对于中国的作品眼界大开。”——萨拉·卡琳(加拿大设计师)  相似文献   

20.
王小蕙的近期作品《美甲系列》从架上走向公共空间,完成了其艺术的一次突破。与她以前的作品比较,这一系列似乎是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美甲”打破传统雕塑的观念。没有基座,没有构成,也没有造型,而是截取人体极小的一部分,将之极大地扩充。作为一个放大的现成品进行展示。王小蕙的雕塑一直以人为对象,也是表现人的主题,《美甲系列》仍沿袭这一传统,但形式上则走上另一条路。“美甲”也是从架上雕塑发展而来的,它去掉了纪念碑式的基座,将作品直接置于地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