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面说到采访不要忘记带“眼睛”,这是就采访中不注意观察而言。其实,有许多采访仅注意观察是不够的。许多成功的采访说明,凡能到现场“看看”的,决不要只“问问”,而凡能亲自去“干干”的,一定要去体验体验。杰克·伦敦为了采访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曾打扮成美国水手住进了英国贫民棚。27岁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尼尔·亨利装成一个无家可归的游民,到底层人中生活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里,他破衣烂衫,在垃圾中找食物,卖过血,当过小工,做过乞  相似文献   

2.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4.
一次,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在上海某医院养病,我去探望他。谈话中,他告诫我:“一个出色的记者。能抢新闻,那才算得上有真本领。”她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个“抢”字一贯穿在我的采访活动中,也真“抢”到了一些好新闻。其中一那次杭州“抢”新闻之行,至今仍让我心潮激荡。你有没有胆量写那年春天。我到浙江省公安厅去采访一起轰动全国的诈骗案。当我正在厅长办公室看档案时,副厅长陈明从文件箱内取出一份简报,递到我面前说:‘然看看这份简报,你敢不敢报道?’俄取过简报,只见上面刊登的是几百字的案清简介—一今…  相似文献   

5.
采访和写作     
记者的写作现在我们来谈谈记者的写作问题。采访和写作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采访是写作的准备,写作是采访的表现。没有一个记者不经过采访能够写出新闻报道,同样,就是最好的采访如果记者没有把它写成报道,也不能说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正因为这个原故,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那一切问题——记者修养问题、采访问题等等,就可以说解决了写作问题的大半。但是写作问题毕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这里只就这些特殊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谈的既不是这个问题的全部,更不一定正确。记者能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我认为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观点、材料和表现能力。有了正确的观点、丰富的材料以及这两者的统一,并用熟练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心记不如手记”。不管采访设备如何先进,记好采访笔记永远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才能记好采访笔记?简单的用一句话说清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采访时的客观环境、采访对象、采访任务,以及记者、通讯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和习惯的不同,记采访笔记的方法和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遵循的。笔者整理出记者、通讯员记好采访笔记的六法,供同行们参考探讨。一、记“眼见”要注意抓特征。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采访中都很注意用眼睛观察。采访时眼睛观察到的东西很多,一般说与采…  相似文献   

7.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已有十八个年头了。在采访经历中,一直沉浸在专题新闻报道中,有时很懒惰。多年的采访,我突然有了一种不曾有过的感动,而且越来越深刻:那就是在采访中,要更好地把握人性美、人情美,体现故事性、情感性。那我们该如何把握好人性美的专题新闻报道呢?一、深入观察记者必须到现场才能找到新闻。到了现场,我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要调动自己的鼻子、舌头、手、脚和头  相似文献   

9.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记者要用脚采访,要用眼睛采访,处处留心皆题材。也有人说,记者要象鱼鹰那样寻找目标,盯准了鱼就叼住不放;象猎狗那样四处扫视,发现野兽就穷追不舍。我感到这些说法都是经验之谈,很有道理。不久前,我在广州的一次采访,就有这样的感受。记者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采访,只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象鱼鹰、猎狗那样寻找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所获,有时还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外收获。那是前年4月中旬,我因为左眼高度近视,连光也看不到,听说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眼  相似文献   

12.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13.
有人或许会说,你这人是不是血液里有太多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否则,被那么多人视为畏途的边疆,到了你嘴里,怎么就变得那么美,那么兴味无穷?我不否认新疆至今依然比较贫困,比较落后。我也不否认作为一名除了衣兜里那杆笔,再无任何优越条件的边远省区的记者,要想采写到真正的新闻,要比其他地方的同行付出多得多的勇气和辛劳。新疆之大,人所皆知。从乌鲁木齐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采访,2000多公里的路途,坐长途班车至少需要四天时间,在过去甚至要走近十天。即使是在同一个县里,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翻越几座山、跋涉一二…  相似文献   

14.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假如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跑掉。那么,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怎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中,抓到准确的、重大的和新鲜的新闻线索,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一位著名记者曾说过: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不论是被采访事件的大与小,不论我们写作篇幅的长与短,如果没有事前的准备,一般说是难以想象的。一、采访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1.多熟悉专业知识,力争接近采访对象一个优秀的文科毕业生刚到记者岗位,就让他去采访一位生物学界人士,或采访一次地下塌方的突发事件,事先若无任何准备,我想任凭他有再好的文字功底,也不一定写出好的新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的,意思是指记者只有深入现场采访,才能获得生动的形象化的材料,写出好报道.但是,身到现场,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材料.这里,同记者的视觉是否敏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能干的猎人善于捕捉眼前的任何猎物,而一个熟练的记者也应当具备这样的本领.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攫取现场中人物和事物的独到之处,发现一般人容易忽略而恰恰又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一九七九年我曾随上海市友好代表团去日本访问.由于人地生疏,言语不通,加上活动上限制,采访条件远不如国内方便.这次访问,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学会用眼睛采访,对  相似文献   

17.
自1984年12月20日至今年7月22日,我从石家庄市出发,骑自行车沿河北省四十六个边缘县份进行了系列采访,历时七个月,行程三千三百多公里,实际采访了五十五个县市(包括原计划之外的九个县)。在这五十五个县市中。有三十六个县市地处山区或坝上高原。沿途干部群众积极提供情况,经济日报为这次采访开辟了《千里骑车采访纪行》专栏。七个月来,吃到了在机关里吃不到的苦头,也尝到了在机关里尝不到的甜头。记得一位老记者曾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看问题,不能只从上往下看,更重要的是要从下往上看。站在岸上或  相似文献   

18.
记者在采访中,要想获得新闻报道所需的事实,一靠嘴巴,二带眼睛,嘴巴和眼睛在采访中相辅相成,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有时候,看比问更重要,更能抓住新闻。观察,是新闻采访时必备的功夫。一、观察人物表情,抓住他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20.
成为一名记者那年秋天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采访,手机里忽然收到一位通讯员的短信息。采访过后打开一看,原来不是采访通知,也不是报料,而是祝福语——祝福记者在自己的节日里一切顺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