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1719)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西方社会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资产阶级冒险家“鲁滨孙”的形象后,接着在他的第二部重要小说《摩尔·弗兰德斯》(1722)里,笛福又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具有“鲁滨孙  相似文献   

2.
茨威格的"链条小说"——《初次经历》、《热带癫狂症》和《情感的迷惘》,从童年、成年、老年的视觉来观察人的心理情感,展现了"激情的黑暗世界的幽明"。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人物形象的心理典型性,内外双重的框架结构,第一人称追忆叙事。  相似文献   

3.
甲,〔别集〕一、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长篇小说,第一部)端木蕻良的第一个长篇小说集。“第一部”,共十九章。一九三三年九至十二月作于天津。他在一九三二年冬创作的短篇小说《母  相似文献   

4.
大器晚成的笛福,六十岁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1719),获得巨大成功。三年后,他的另一长篇《摩尔·弗兰德斯》问世,又受到读者的欢迎;人们被弗兰德斯这个活生生的女人和她一生的坎坷经历所吸引。  相似文献   

5.
茨威格之死     
直到今天 ,茨威格始终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声誉传至世界每一个角落” ,托马斯·曼这样评论茨威格。许多人不知道茨威格最后的日子是在巴西度过的。实际上 ,他的代表作之一《象棋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也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1 936年 ,茨威格第一次来到巴西 ,在里约热内卢 ,他受到了国宾般的礼遇 ,“今天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宫殿里放声大喊。”他在自己行程结束时记录道。巴西的旅行使他了解到自己是最受欢迎的欧洲作家之一。然而在他自己的国家 ,他的书正被纳粹焚烧。变卖了家乡的房子 ,茨…  相似文献   

6.
人性的礼赞──浅析茨威格小说的思想意蕴文斌(湖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讲师长沙410128)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从20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托马斯·曼),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文论、传记...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德语作家斯·茨威格的一些作品已陆续介绍到我国,评论文章也有几篇,其中提到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问题,但并未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国外有人断言,茨威格的小说“除了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外,看不出别的特征”。这种观点又失于偏颇。茨威格的作品(特别是小说)究竟接受了弗洛伊德学说的什么影响?表现在哪些方而?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作者档案]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183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使他一举成名。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誉为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主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  相似文献   

9.
1953年,退役特工伊安·弗莱明的第一部小说《皇家赌场》出版,其中的主人公英国“军情六处”代号“007”的特工詹姆斯·邦德一夜成名。之后他相继创作了10多部007系列小说,使“007”成为“间谍”的代名词。2006年,11月17日第21部007电影《皇家赌场》全美上映,让007终于回归原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肖洛霍夫:全名米哈依尔·亚历山德诺维奇·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顿河地区,少年时代由于1918年的内战爆发而辍学,二年后,年仅15岁的他就投身到苏维埃红色政权做革命工作,常冒着生命危险与白在草原上进行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他的革命经历一直都密不可分,92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胎记》,1926到1940年完成了长篇小说《静静的河》的创作,后来又创作了《被开垦处女地》、《光明与黑暗》、《一个人的遇》等作品。1965年,由于“他在对顿流域的史诗般的描写中,以艺术力和正直的创造性,反映了俄罗斯…  相似文献   

11.
《萌芽》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左拉的一部描写工人运动的优秀小说;而《母亲》则是二十世纪初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杰作。 1 左拉(1840——1902)出身于一个工程师家庭。幼年丧父,母子俩靠外婆家接济,才得以维持生活。他在书局当过包裝工,在这期间,他练习写诗,很得上司的赏识;之后又写小说。他早期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倾向。六十年代中期,在文艺批评家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文学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的影响下,他提出了自然主义创作理论。从1871年起,他开始创作以法兰西第二帝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到1893年为止,共完成二十部。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的《总序》(1871)、  相似文献   

12.
巴金写成他的代表作《家》时才二十七岁。人民艺术家老舍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玲儿》发表时,年仅二十三岁。二十五岁至三十岁又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剧作家曹禺在他的《雷雨》发表时,刚好二十四岁。《日出》发表时,他二十六岁。郭沫若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时二十九岁。诗人艾青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时二十六岁。  相似文献   

13.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是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直到7岁时才得到父亲的承认。1848年发表小说《茶花女》,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一举成名。之后,又写了20多部作品,比较有影响的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剧作。  相似文献   

14.
大师小传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作家之一。塞万提斯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除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外,还有悲剧《努曼西亚》、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又译《惩恶扬善故事集》)、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作品中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同情、对权贵与教会的讽刺与谴责。分享经典【读书人语】作为一名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为世人创作了一部不朽的作品——《堂·吉诃德》,也塑造了一个崇高、可敬的疯子形象——堂·吉诃德,他以其典型性格中的矛盾性和…  相似文献   

15.
一八九五年秋天,二十八岁的西奥多·德莱塞在半页黄色抄写纸上写下“嘉莉妹妹”这几个字,从而开始了他第一篇小说的创作——这是他在文学园地辛勤耕耘的第一收获——长篇佳作《嘉莉妹妹》。小说描写了一个美丽纯朴善良的农村姑娘被资本主义文明毁灭的故事。事隔十年之后,德莱塞又写下了另一个长篇《珍妮姑娘》。这是《嘉莉姊妹》的娣妹篇,是又一部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的控诉书。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不朽的形象——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 德莱塞于1871年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小镇一个贫困、虔诚的德国籍罗马教徒家中,父亲是个普通农民,在人生道路上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成就,但是对于子女们的宗教信仰却控制得非常严苛。母亲是摩尔维亚农民的女儿,  相似文献   

16.
据英国媒体11月25日报道,瑞士小男孩克里斯多弗·比尔在6岁时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本季和上季的旅行》,这本小说已经由英国因弗内斯市  相似文献   

17.
[作者档案]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中等资产阶级家庭。1829年发表了第一部严肃小说《舒昂党人》,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1833年发表的《欧也妮·葛朗  相似文献   

18.
茅盾是“五四”以来卓越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的大量的文学评论中,不论是作家论、作品论,还是综述、漫评或偶记等,在社会学的美学批评方面,具有典范性意义.其中关于许地山的一些评论——《落华生论》①,通过小说、散文小品论述作家及其创作特色;《论许地山的小说》②,侧重小说的创作方法论;《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③,在综述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概况与文学的主要倾向的背景上,论及许地山的创作主体意识——独特,深邃,开阔,在现代文学评论史的某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松幽默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1867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卡拉韦拉斯县驰名跳蛙及其他》问世,从此开始了文学生涯。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傻瓜国外旅行记》《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以及逝世后出版的《神秘的来客》《百万英磅及其新编故事》等。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公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离家拜师学艺。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有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艺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第三幕与尾声》一文中指出了裴兹杰拉德创造了一种“双重幻象”:一方面他“给自己的角色蒙上一层令人钦佩的薄雾”,但同时他又在“驱散这层薄雾”。考利接着写道:“他的所有小说仿佛都在描绘他带着一个最漂亮的姑娘参加一个盛大的舞会……但同时他又仿佛是站在舞厅外面——一个来自中西部的小男孩,鼻子紧贴着窗玻璃,心里在揣摩门票票价多少,乐曲由谁付钱”。 这种“双重幻象”令人想到小说《伟人考茨比》所具有的两重性。裴兹杰拉德的这部小说,曾被T·S·艾略特誉为“自亨利·詹姆士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小说一开头就展开一系列主题上的矛盾。故事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考茨比追求黛希,力图索回失去的往昔;另一条是黛希的丈夫汤姆·布坎南与玛特·威尔逊私通。小说的两重性通过今昔对照展示出来。裴兹杰拉德的传记作者安德列·勒窝把这种两重性作了如下的概括:一方面,它反映出一种“无能与不足:一个得不到满足、烦躁不安和辨不明方向的社会,要为过剩的精力寻求出路,但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它又展现了一幅“美好的景象:它使世界理想化,给受挫的企求和未偿的愿望赋予含义,指出方向”。 《伟人考茨比》可说是一部有“双重主人公”的小说。主要角色是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