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丽华  王紫娟 《新闻世界》2023,(11):105-108
短视频中方言的出现能为地域文化传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方言短视频存在的缺陷是无法多角度有效地展现地域文化传播特色。鉴于此,本文认为短视频在推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应以“方言+”模式,构建地域文化传播的丰富意涵,走向一个以注重多元传播为核心议题的开放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全球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今天,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的地域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大众媒介都涌现出不少方言类节目,对维护地域文化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武汉方言广播节目《好吃佬》为例,从提升文化地位,增强文化自豪感,为地域文化提供传播阵地,增强地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地域文化拥有多样化传播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该类节目对地域文化安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多样化的中华文明中,不同的方言所传递出的地域特色是普通话无法表现的。方言既是我国多彩文明的直观展现,更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载体,在当代社会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播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言文化的当代价值重估,语言价值,是指作为交际系统的语言提供特定的语言成分,形成特定的结构关系,实现特定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成分及其关系为主要前提条件。不同方言的民族特色恰恰为当代标准化的日常交际生活注入了色彩斑斓的底色和妙趣横生的幽默。  相似文献   

4.
邓天佑 《新闻世界》2011,(12):66-67
方言类节目在电视电影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然而现在的方言普及却与以前方言的普及有着不一样的地方。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方言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娱乐化,这种变化体现着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对异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从语言的角度反映出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成熟。  相似文献   

5.
张梅 《新闻前哨》2023,(6):44-45
在一些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地区和一些特殊场合,主持人在普通话节目中对方言的点缀运用,能起到迅速拉近受众距离的效果。正确认识,学习和善用方言,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节目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彦 《新闻爱好者》2012,(11):23-24
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各地的语言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方言。作者认为,流传于各地的方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地域文化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积淀而形成的语言,是无法取代的独特地域文化产物;方言节目也是传媒应对竞争的一种形式,能够带动影视节目创新;在普通话处于强势地位的今天,适当利用方言的独特性,对于文化的多样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方言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方言以及方言节目不会对普通话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更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它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方言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适度保留方言话语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尚伟  王淑萍   《视听界》2006,(1):88-89
广电总局关于电视用语的规范称得上是连施重拳,笔者觉得尚可商榷,不应该用“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进行铲除。首先,不该漠视方言的文化意义。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方言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丰富多元的语言和腔调,文化的多样性并不会威胁主流文化。方言轻松搞笑、生动通俗,同时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在影视作品中,这种独有的地域特色被作为一种美学特征和发展策略不断强化,而地域特色就是民族特色的重要内容,是文学艺术创作最为深厚的土壤。如果我们为了推广普通话将这块肥沃的土壤铲除掉,相当于自断民族文化之生…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方言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而建构社会记忆,传承地域文化本身就是档案部门的职责所在。本文基于对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从社会记忆观角度对档案部门的方言保护工作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档案部门主导方言建档工作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张子祎 《新闻窗》2013,(3):98-98
近些年,关于如何看待电视剧中方言现象的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评价。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在电视节目中使用普通话,而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措施也越来越完善,那么媒体传播是不是要作为一种普通话使用的规范呢?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又是否应该出现各地的方言呢?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而这种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允许其存活发展,在文化事业产业中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及语汇、句子结构所组成.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每一种形式的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信息,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方言的使用范围、使用人数和使用环境三个方面都在明显萎缩,方言的总体趋势是处于"在衰亡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区域是指具有同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的一个较大的地区.①我国疆域辽阔,区域文化丰富多彩,方言就是区域文化特征中的一种.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最低层的蕴涵.②方言广告不仅能更好地再现方言区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社会心态和生活方式等,还能迎合方言区受众的方言情结.方言广告带来的亲切感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广告中传播的信息,更有可能对广告产品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朱晓娜 《出版广角》2018,(15):82-84
顾长卫的每一部电影都使用了方言,生动的语言贯穿于影片中,这是顾长卫有意识地选择不同地域的方言与电影主题呼应.方言是顾长卫电影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具有鲜明的顾式电影特色,塑造了人物性格并强化了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方言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方言电视传播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和文化的支撑,也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寻找突破口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方言电视传播现象,使之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5.
方言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方言电视传播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和文化的支撑,也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寻找突破口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方言电视传播现象,使之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周怡帆 《中国出版》2018,(22):30-32
新媒体时代,语言资源深层结构正在被重组,保持语言的活力与生命力就要依靠新媒体微平台进行创新。本文分析方言传播的微平台现状,提出方言传播新范式,探讨用创新路径为方言传播指明方向,真正实现"传播+社交+服务",最大程度地激发大众的自我需求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方言有着天然的人际传播的亲和性。是一种以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语汇、句子结构所组成。就现实社会而言.某个大的语言体系内一般都会存在着标准语言和方言这两种相关且相对的语言。可以说,方言是与全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一、方言节目:多元文化语境的产物语言学相关研究表明,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群更为亲近和排他。这说明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方言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每一种形式的方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  相似文献   

19.
方言情景剧的崛起与生存空间 方言情景剧是一种语言上采用地方方言,叙事上以喜剧冲突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并且贴近百姓生活,表现平民智慧,生活细节和民间话语的虚拟现实的电视艺术形式.一般来说,方言情景剧可以看做是方言剧和情景剧的结合,这种剧种融合了本土文化与虚拟情境的情景剧,以展现强大的本土文化力量,也体现了当前大众文化发展后小众传播盛行和媒体针对小众传播推出"窄播"产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幅员辽阔,南腔北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地理空间的相对性与语言风俗的相近性,给城市台提供了贴近本土受众的思路。城市台惟有侧重本土文化特征,才有助于发挥地缘优势,实现差异化传播。韵方言节目承载本土文化神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多样性以及地方曲艺薪火相传的保证。方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既是地方电视台在央视和省台的收视压力下,以受众细分思路为导向,培养本土忠实观众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护地方语言文化的丰富性与传承性的一种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使本土节目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