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怀卿 《现代语文》2005,(7):127-127
一、美的感知能力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我们读别人的作品,能理解它的内容,并不一定能体会它所具备的内涵美.对作品的理解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而对作品的美感则更多地表现在情感和想象上.  相似文献   

2.
儿童绘画是儿童对外界事物认知和感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发掘儿童的创造潜能,激发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更能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主动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美的点滴,并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对于儿童的神奇想象,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现.  相似文献   

3.
以往,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先引导幼儿从作品的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来分析作者所表现的事物,然后提供材料,要求幼儿进行绘画表现。现在,我们尝试将戏剧引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在思考、探索、想象、表现的过程中表达对作品的理  相似文献   

4.
注重儿童绘画的情感特点富锦师范学校姜卫春对儿童情感的培养是形成其艺术素质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最富有情感感受的,他们也最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绘画上。儿童笔下的画面往往是凭直接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能大胆地、不受任...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低龄儿童的绘画作品都具有新奇的形象和绚烂的色彩,人们无不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但是,当这些孩子年龄逐渐变大,升入中学之后,我们就很难再看到他们创作出美感丰富、想象惊人的作品了,这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绘画不但能反映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能表现绘画者的主体经验。对于儿童来说,相对于语言的表达,他们更多地喜欢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心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流动儿童所感知的家庭功能以及心理状况,我们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投射性绘画测验作为测评工具,对在昆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施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结论:在昆流动儿童总体上的家庭功能良好,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沟通不足,父亲在儿童的教育培养中投入度不足。  相似文献   

7.
张慧 《教育教学论坛》2012,(39):222-223
儿童绘画是儿童对外界事物认知和感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发掘儿童的创造潜能,激发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更能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主动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美的点滴,并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对于儿童的神奇想象,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现。  相似文献   

8.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与表现手段,人们寄托于美术作品形象的丰富情感主要是运用色彩来表现的。幼儿学习绘画活动也是从色彩表现的涂色开始的。涂色活动是小班常见的美术活动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幼儿掌握涂色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孩子对色彩较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教育观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美术教学,至今仍然是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对其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表现等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和分析后,方能找到答案。本文就此根据我所占有的文献资料和我在重庆市部分小学调研过程中所掌握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性的提出——小学低段儿童(小学1、2年级学生)绘画是其情感的体验与表现之物化。并将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加以论述:儿童绘画是其情感的体验与表现之物化;儿童绘画的情感体验方式;儿童绘画的情感体验的表现方式。因此,要了解儿童的绘画,要搞好儿童的绘画教育,就必须从研究他们的情感体验方式与表现形式入手,并探索作为指导儿童在绘画中充分表现自己情感体验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绘画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通过绘画作品,可以解读儿童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帮助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绘画作品能投射出儿童的心理状况,便于及时发现儿童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能拿笔的儿童就能画画,在儿童没有学习文化知识以前,他们就能拿起笔在纸上涂鸦了。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绘画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抒发方式,是他们的无声语言和心理需要。绘画可以让儿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原生态"是随意涂在墙上的画面,是让大人们捉摸不透的画面。"原生态"儿童绘画具有朴素的自发性、瞬间的愉悦性,儿童作品表现的是儿童天然的朴素与纯真,是儿童视觉感受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再现,是儿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在牧区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常见的学习生活题材表现在画面上,成为一幅幅动人的创作形象,这不但反映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追求和理想,而且使他们学会欣赏。一、欣赏的美感绘画作业本身要求我们去感知在画面中反映的是什么,表现得像与不像,色彩是鲜明或者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或者是卡壳的,表现手法是否有创造力。要求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和生活体验上进行理解和思考。作品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一、在聆听与欣赏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一)在聆听与欣赏中,发展学生的听觉想象和视觉想象音乐欣赏离不开听觉想象,学生只有通过听觉感知作品形象,然后与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储备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接,获得音乐和情感体验,产生想象中的形象。因而,音乐欣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听,还有看的内容,这就是文艺心理学中的视  相似文献   

14.
儿童受“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对色彩的认识主要源于直觉反应。他们表现的色彩往往是看到色彩后的感觉,对色彩有更多主观的表现,这就形成了儿童色彩表现的独特之处。教师应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感知世界,涂抹出有个性的色彩感觉,使他们不仅对绘画产生兴趣,拥有自信和能力,而且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为此,在儿童色彩画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鼓励对色彩的多样化表现儿童色彩画是不受固有色限制的,他们喜欢用鲜艳强烈的颜色来抒发感情。如,用红色画马,蓝色画太阳,这实际上已包含了“红色的太阳”。…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一种文化学习,它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审美、感知、想象、表现等方面.它在挖掘儿童潜力的同时,还使儿童的心灵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充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通过对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引导和审美,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在不断挖掘儿童创造潜力的同时,使儿童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这是儿童名画欣赏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儿童绘画具有二维的平面化特点,但这种二维是重叠的二维,即其形式虽是二维,但其内容却是超时空、多视点的,表现出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意见的多维性,反映了儿童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与丰富感受,是儿童天马行空的想像与随心所欲的表现结果.通过对比正常普通绘画教学与依据幼儿绘画多维空间表现特点实施的教学实验干预,本研究发现成熟和教育都是影响儿童绘画多维空间表现水平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儿童的知觉水平、情感体验、老师创设的自由表达环境、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与策略等.为促进儿童绘画多维空间表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激活幼儿与绘画主题相关的经验,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材料调动幼儿一切感官,挖掘其艺术直觉,应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幼儿富有个性的艺术情趣,应多让幼儿欣赏现代艺术作品,鼓励幼儿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大师作品的相似之处,增强他们自我表达与表现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绘画过程是儿童依照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过程。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美术作品大都在技法上做文章,童趣被所谓的抽象所代替,想象被大块面的色彩所取代,作品失去了儿童画本应具有的内涵,犹如一个抽去鲜活生命的美丽躯壳。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教师片面追求画面效果,过于注重绘画形式和绘画技能。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选择合适的绘画内容并引导幼儿大胆表达上,从而使幼儿绘画作品表现其应有的内涵,展现童真、童趣。1.贴近幼儿生活案例一:妈妈的发型教师把发型…  相似文献   

19.
儿童画是儿童认识世界与抒发情感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想象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思考如何更好地使儿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并让他们把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或景物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是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动画场景中色彩情感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砚池 《文教资料》2009,(22):104-105
动画场景色彩的情感界定,不仅囿于绘画的静态空间表现,更重要的是色彩在动画作品中的场景渲染及语境表达.色彩作为独立的语言形式,具有人类共同的感知和心理体验,因此,把握好色彩的风格和寓意,并通过它千变万化的色调不断地传递情感方向,是动画创作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