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1995年4月第2版)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对“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够准确,宜释为“每年征收两次蛇”。其理由如下:首先,文章开头提到“太医以王命聚之”,“聚”是“征集”的意思。既然是征集,当不会是只收两条蛇。  相似文献   

2.
《捕蛇者说》的“说”,是什么意思?《古代散文选》(中册)这样讲:“说说捕蛇人的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湖北省编高中语文这样讲:“‘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蛇行的奥妙     
蛇无足,何以行?自古以来,引人思考。蛇善蜿蜒爬行。要说清蛇行之理,必须说清两点:一、蛇何以“行进”;二、蛇何以“蜿蜒”而行。先说蛇可以“行进”。原来,蛇皮上长着许多鳞片,这些鳞片可以增加蛇体与地面(或其他物面)之间的摩擦力。蛇有肋骨,但无胸  相似文献   

4.
<正>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 (初中语文第五册《捕蛇者说》) 对“以啮人”中“以”字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 ①“以(这种蛇)咬人。”《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中册) ②“如果人被它咬伤就无可救药。以,如果。”(《柳宗元诗文选注》,辽宁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5.
会飞的蛇     
蛇(she)会飞?是的,你的眼睛并没有看错(cuo)。在东南亚的新加坡,真的有一种会飞的蛇,它的名字叫做“天堂金花蛇”。  相似文献   

6.
《蛇与庄稼》记叙了蛇能保护庄稼,猫有利于苜蓿生长的故事,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文章逻辑顺序缜密,训练项目突出,是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好教材。一、联言推理课文第一段叙述了蛇、田鼠与庄稼之间的联系。作者连续两次使用了“奇怪”一词。第一次是说洪水过后庄稼接连几年得不到好收成,大家觉得好奇怪;第二次是说老农们提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买了一批蛇放进田里,结果庄稼获得了  相似文献   

7.
蛇年说蛇     
蛇,为古代图腾“蛇,龙之类也。”(郑注:《洪范》)蛇,龙原系一物,相提并论。后来,龙渐渐演化为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形象。在古代,蛇似为氏族族徽图腾。(“图腾”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属”。)美国弗利亚美术陈列馆藏有一晚商青铜人面盉(“盉”,音hé;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形状象壶,有三条腿。)。盉盖雕似八面形,具二角(又一说,系由男根崇拜演变而来的头饰),盉身饰以蛇纹。依《山海经》“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的记载,则此类图像可能是黄帝系统的氏族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斗蛇     
本刊驻广西容县小记者彭方林报道不知怎的,班上一部分男同学居然玩起蛇来。很吃惊吧?说到蛇都让人毛骨悚然,更何况玩呢。到底是什么魔力使他们这么大胆?这天,杨海(我的同桌)拿着一条蛇从外面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我迎上去问:“老兄,你不怕蛇吗?”“有什么好怕的,只要能当上‘蛇王’,一条小蛇有什么可怕?再说这也没毒。”“什么是‘蛇王’呀?”“嘿,你连‘蛇王’都不知道?就是拿自己的蛇和别人的蛇斗,如果你的蛇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你就能当上‘蛇王’,所有玩蛇的人都得听你的号召。”哦!原来是“蛇王”的“荣誉”激励着他们勇敢“战斗”啊!斗蛇@…  相似文献   

9.
五、力学实验(三) 11.验证热空气比冷气轻、会上升 实验用具与材料: 纸、剪刀、酒精灯、细铁丝。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把纸剪成圆形,再剪成“纸蛇”状; ②点燃酒精灯; ③借助细铁丝把“纸蛇”吊在点燃的酒精灯的上方;如果是在冬季,可将“纸蛇”吊在热暖气片上; ④注意观察“纸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曾金财 《广东教育》2003,(10):38-3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蛇与庄稼》一课讲到,广东沿海一带自一场洪水之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而自“老农们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之后,“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其中原因是“田鼠糟蹋庄稼,田里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买批蛇回来就获得了丰收?”  相似文献   

11.
初中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课文注释: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这样注释,不能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涉及的《金瓶梅》词语,大略可分为三类:(一)辞书当收而未收录者;(二)已有诠解而不够允当者;(三)仅释意义而缺少例证者。现不揣浅陋,对这些词语试加诠释,并就其来源、使用范围、在方言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和读者。信子《金瓶梅》第4回:“两个相搂相抱,如蛇吐信子一般,呜咂有声。”信了,称蛇、鸭等动物的舌。又径作“信”。清·高氏《正音撮要》卷3“虫蛇”:“蛇吐信,吐舌。”《西游记》第67回;“八戒道:‘原来是这般一个长蛇!若要吃人  相似文献   

13.
《课外阅读》2006,(8):I0004-I0004
澳大利亚陆军的新型“大毒蛇”(Bushmaster)装甲车具有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所要求的防护能力、安全性和舒适性。“大毒蛇”可防御地雷、爆破器材、追击炮弹碎片和轻武器射击:最大公路行驶速度超过9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为600-800千米。每辆车均装配有可安装轻机枪的武器站。“大毒蛇”装甲车曾被部署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澳大利亚陆军对其表现十分满意,也引起了美国陆军和伊拉克国防官员的关注。其变型车包括指挥车、先遣突击车、救护车、迫击炮车和直接火力支援车。“大毒蛇”(Bushmaster)装甲车  相似文献   

14.
昨天爸爸从北京出差回来给我带回了一样生日礼物:由台湾“琉璃工房”制作的一条小花蛇(因为我是属蛇的嘛)。它晶莹剔透,通体色彩变幻流光,并且是百分之百手工创作,限量生产的。  相似文献   

15.
说异蛇     
《捕蛇者说》一文开头便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课本注曰:“是奇异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教参》解释为“一种奇异的蛇,黑底白花纹。”到底何异之有?是什么蛇?还是不太明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不明白就要问老师,老师谁又见过这种蛇?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年来我走访了许多人,终于访到了一位湖南省永州地方的老人。他多次见到过这种蛇。他说:“永州(今湖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流贬永州时所写的《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蛇”之毒,无与伦比,堪称蛇毒之最.但永州之人为了用以“当其租入”,不顾生死,“争相奔走”而捕之.作者针对这个血淋淋的悲惨现实,愤然指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相似文献   

17.
邓德明 《语文知识》2003,(11):48-48
(一)农夫和蛇农夫在冬天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可怜它,拿来放在他的怀里。蛇温暖过来,回复了它的本性,咬它的恩人,把他害死了。他将死的时候说道:“我是该死,怜惜那恶人。”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是不会变的,即使人家对他十分仁善。(《伊索寓言》)  相似文献   

18.
蛇有没有脚     
《科学课》1998,(Z1)
编辑老师:您好! 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二册第十七课“壁虎和蛇”,说“蛇的身子圆长,没有四肢,全身长着鳞片”。我1979年读师范学校放暑假回来在一个山冲里割青草给牛吃,看到一个田埂上侧躺着一条死蛇。蛇的背部是黑色腹部是红黄的斑纹,身子圆长(有一米多长),长有鳞片。这条蛇腹部有四只脚,脚趾散开,有人的手指甲那么大,五个脚趾头,伸出的脚干约有两厘米粗细。当时我就想:这么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2005,(12)
2006年的农历为狗年(the year of the Dog),凡是在这一年中出生的人,他们的生肖就属“狗”。“生肖”(animal sign)也叫“属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年份的方式。“生肖”代替了十二地支,用来表示人们出生年号的12种动物(animal),即鼠(Rat)、牛(Ox)、虎(Tiger)、兔(Hare)、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Monkey)、鸡(Rooster)、狗(Dog)、猪(Boar)。每12年为一轮。以下是一组英语对生肖提问和回答的常用句型:  相似文献   

20.
《捕蛇者说》(初语五册)“吾恂恂而起”一句中的“恂恂”,统编中学教材注:“小心谨慎的样子”,这样理解,似不确切。 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通篇以“蛇毒”为陪衬,通过反复对比,揭示主题。蒋氏祖孙三代的“乡邻”,在重赋的压榨之下,十室九空,“非死则徙”,而蒋氏却“以捕蛇独存”。他以捕蛇抵租税,蛇的存否,对他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出路。当“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之际,“(讠华)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不难想象蒋氏此时也同样处于恐怖气氛之中,而惊惶万状,莫知所措。因此他提心吊胆,生怕蛇不在缶中,自己也就会和乡邻一样活不下去了。“恂恂”,正表现其惶恐不安之状。而当他看到“吾蛇尚存”之后,因为有蛇准备着,到规定的时候可以把它缴上去抵租税,所以才又“弛然而卧”,放下心来。“弛然,正表现其轻松放心的情态。这里“恂恂”与“弛然”对举,两相照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蒋氏“视其缶”胡后心情的急剧变化。通过这样一张一弛的对比描写,更为突现了“赋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