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现代性”是对现代文化精神及实践的最深刻、凝练的概括。马克思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人的整体生存方式或文化模式。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构成技术置身其中的整体文化背景;技术构成现代性的基础和重要标志,由外而内地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立足于现代人的生存实践,马克思展开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立足现代性批判的技术批判,因具有总体性特征而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切的文化批判,其实质是对现代人技术化生存困境的反思、批判与诊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西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便由此产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它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个核心理论。本文以批判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探究了批判理论中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政治和文化的批判理论,并进一步阐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技术文化”,但“技术文化”批判的思想存在于他们的理论视阈之中。他们的“技术文化”批判,大体上可从社会学维度和生态学维度两种研究进路加以考察。彻底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立场则是其技术文化批判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的发展,也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人的技术化生存境遇的真实展现。在现代性深入发展、技术化生存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国内学界对此关注不够,特别是缺少一种基于整体性视野的系统研究。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思想已有研究的综述、评价,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肇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全球问题"。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技术批判思潮,它是一种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侧重于批判技术的社会应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以建构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的全球性、革命性、建设性批判。技术生态学批判实现了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唤起了人类对其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重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思想启示和方法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对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综合。从人的心理机制、性格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展开了批判。他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丰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也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技术的批判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历史主义派别。马克思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证实了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压抑、剥削和解放的命题。而历史主义学派则通过对技术与权力"外在化"的瓦解提出了一种技术的社会批判。近年来后现代的技术政治学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技术本身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更复杂的权力关系。技术不是中立的理性产物,也不是人类和自然的宿命。现代社会可能通过保持技术设计和技术世界斗争的开放性,以实现技术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8.
赵艳 《科教文汇》2008,(22):207-20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它是一部经济哲学著作。它既体现出他浓厚的人本主义经济哲学情怀,同时,表现出他深厚的经济哲学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即哲学的批判法和概念的批判与比较方法。  相似文献   

9.
《哲学与技术:论历史与批判及资产阶级“技术哲学”的前提与功能》一书是原东德著名学者沃尔尕斯特与班瑟合著的一本技术哲学著作,此书因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而相当具有代表性,至今仍得到技术哲学界的高度评价。文章试图打破著作原有的结构以问题为纲对其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展示一个认识与对待现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的“新”视角,引发国内学者对西方技术哲学地深入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对合理性的社会批判有两个来源,一个是18世纪的浪漫主义,另一个就是马克思。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证实了社会组织的合理原则会产生一个带有偏见的结果。由于现代社会的合理性主要是由市场、组织和技术围绕着合理性的原则建立的,因此作者认为,马克思用于分析市场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技术,而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技术的合理批判。技术政治学的出现使我们看到技术发展的模式逐渐类似于日常的政治活动,而社会建构论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强调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作者从法兰克福学派和科学技术论研究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两级“工具化理论”。指出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技术能够被重新设计,以便服务于人类和自然,而不是统治人类和自然。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批判之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网络”到“网络文化” 作为一门技术,网络能成为文化,至少表明:第一,这是群体性的社会特征,是无意识的行为,即网络文化不是谁主观、刻意去培育出来的;第二,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精神层面的内涵,对传统观念、意识构成了挑战或冲击。我们暂可以这样来评价这种文化的实质: ——反权威主义。在网络面前可以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网络是公正、冷酷的。这里没有权威,没有长者,没有领导,甚至没有规矩。你既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横捭阖,也可以随意抨击,任意攻讦,自由评论。当然,别人对你也是如此。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  相似文献   

12.
13.
史函玉 《科教文汇》2011,(7):203-204
休谟人性哲学的建立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同时进行的。休谟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批判,引入了其人性哲学的对象和方法.从而为其人性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其“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以及“外爆”和“内爆”等论点和概念闻名于世。让·博德里亚力图发展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文化的学术观点,但他强调的是媒介重要性而不是讯息的重要性,他在将注意力集中于对麦克卢汉的“内爆”和即时传播的各种概念作了激进化的处理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电子媒介技术及其文化批评理论的三个关键词:仿真、内爆和超真实。这是博德里亚建立其电子媒介文化批评理论的核心和关键,是他描述技术媒介运作规律的中心概念。要理解博德里亚的理论,必先厘清这三个关键概念。  相似文献   

15.
陈业奎 《情报杂志》2002,21(10):11-12
图书情报学的反思与批判意义重大,但学术民与批判具有双重性,对其“度”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尺度,我们应注意:反思与批判的形式和对象以及其复杂性、内部指向性、工具性和层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栾少彬  戈矛 《科教文汇》2013,(6):174-175
本文简要介绍了什么是批评和批评的意义,分析了对待批评的两种消极态度:一是不敢批评,二是不能接受批评。针对以上两种现象阐述了在批评中进取的两个方面:一要敢批评真批评,充分认识批评。二要善于接受批评,受到批评时将批评正确转化。  相似文献   

17.
刘锦璐 《科教文汇》2014,(1):122-123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普及得更加广泛。每天各种信息都会通过互联网铺天盖地地传遍世界,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大大丰富了网民们的生活。人们每天足不出户便能通过网络了解到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如新闻、娱乐、游戏、艺术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种大环境下,网络文学也由此诞生,通过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网络互动,网络文学评论也应运而生,本文将对近年来的网络文学评论现象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对网络文学评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透过身体现象学这个视角,可以发现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符号主义、表征主义、认知主义等等思想有一个共同的实质,即在考虑认知活动或智能活动时,以表征为核心,而忽视身体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这些思想可被统称为无身认知。另外,在无身认知背后有三个未经检验的哲学假设,而它们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无身认知应该被具身认知取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主义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学术界对其讨论日趋增多。其虽在一定形式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其协商主体的分化和异化、协商过程实现条件的非理想性等内生性的缺点,导致了其协商结果的妥协性和偏差性,远离该主义的最初设想。通过对协商主义内生性缺点和协商结果的批判,有利于广大人民明辨其是非,远离其外在的蛊惑。  相似文献   

20.
库恩科学观的局限:库恩理论是单门学科的、历史纵向的科学发展模式,不能说明多门学科的集中革命,更难解释现代科学及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