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人膏肓,无药可医。  相似文献   

3.
姚建国 《中学文科》2009,(16):96-96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的是扁鹊为蔡国的君主桓公诊病,而桓公拒绝医治,最终导致身亡的故事。一般人总认为,蔡桓公讳疾致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根源和责任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这样轻率地下结论又似乎有欠公允,除了蔡桓公之外,难道扁鹊和蔡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4.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每每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赞叹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一眼看出人的病情;而认为蔡桓公是一位顽固不化的人,他因为讳疾忌医而送掉了性命,虽然可怜,也是活该!然而,我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对扁鹊的行为不那么欣赏。你想,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喜  相似文献   

5.
《扁鹊见蔡桓公》共分四层,它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一居十日,扁鹊复见。一居十日.扁鹊复见一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十分清楚,而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令人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部分,有较多的寓言和故事。它们之所以描述生动,说理透彻,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普遍包含着逻揖推理。《扁鹊见蔡桓公》中,名医扁鹊三次请见蔡桓公,愿意为桓公治病。但桓公讳疾忌医,不肯治疗。第四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  相似文献   

7.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记叙了战国名医扁鹊规劝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固执已见不听劝告,终于不治身亡的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其现实意义及蕴含的哲理警示着后人。关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教师参考用书》有这样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献《韩非子》中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文章的大意是:扁鹊一见到蔡桓公,便直截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说得神乎其神,而蔡桓公根本不听,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体没有病,是医生的职业习惯让扁鹊喜欢用治没有病的人来邀功。以后每过十天,扁鹊都要来劝说蔡桓公一次,弄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是无济于事了,扁鹊见到蔡桓公就回头避开,后来还干脆逃走了。等到蔡桓公发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蔡桓公很快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仅怪他本人吗?首先,扁鹊第一、二、三次见蔡桓公说清疾病后,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更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当时蔡桓公并未有痛苦之感,他又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轻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为何不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因,从而使蔡桓公相信,而他却只和仆人简单说明几句,这是他的疏忽还是另有其因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却逃出秦国,这更是…  相似文献   

10.
《扁鹊见蔡桓公》应该是各位读友非常熟悉的文章吧?文章想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而使事情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只怪他本人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当时蔡桓公也没有痛苦之感,他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相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没有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状,更没有尽力想办法说服桓公,只和仆人简单地说了几句,这是他疏忽了,还是胆小怕事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逃出秦国…  相似文献   

11.
周波 《班主任》2001,(10):47-47
韩非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蔡桓公因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而小病变大终至死亡的故事。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蔡桓公讳疾忌医导致死亡,实为自食其果,咎由自取,这确实不假。不过我以为在此事件中,名医扁鹊也有失误,也应该对这一事件负一定责任,他的失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都熟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神医扁鹊见到蔡桓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久病缠身,不料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劝告而丧命。这个故事赞扬了扁鹊的医术高超。但辩证地看,不难看出扁鹊医术有余,而医心乏力。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缺少艺术性的劝说,往往会适得其反,受众不接受医治,最终扁鹊没有尽到医生的责任。如此看来,扁鹊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神医,空有一身高超医术却治无从施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有许多类似于扁鹊的教师,他们高学识,高智商,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非常熟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文中的蔡桓公如果能听取扁鹊的建议,及时治病的话,也不会最终落到病情无法治愈的地步。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关注,采取有效的疏导方法的话,久而久之看似很小的压力便会积少成多,  相似文献   

14.
正《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片断一(课件出示扁鹊的话)师:这是扁鹊对蔡桓公的三次劝说,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师:眼看蔡桓公的病越来越重,作为一个医生,扁鹊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5.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蔡桓公作为“讳疾忌医”的反面教员形象,至今还对我们起着借鉴的作用。不过,我这里想谈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在蔡桓公由于讳疾忌医而自丧其身的错误里,有没有扁鹊的一部分责任呢?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之所以“讳疾”,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疾”。有些  相似文献   

16.
课文《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名医扁鹊四见蔡桓公,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其治疗遭拒,最后以蔡桓公的不幸为结局,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做到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扁鹊治病》。课文的大意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当他第一次见到国君蔡桓公时,便直接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告知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还会加重;而蔡桓公根本不听扁鹊之劝,认为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以后每过十来天,扁鹊都要来拜见蔡桓公并劝说一次.彝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无济于事.扁鹊干脆逃到秦国去了。等到蔡桓公感到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18.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多少年来,几种版本的教材和教参总是联系“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来阐释故事的哲理,甚至认定该成语出自这则故事。这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为此,本文略作辨析。蔡桓公没有“讳疾”,也谈不止“忌医。“讳疾忌医”的意思是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从故事的内容看,蔡桓公在体痛之前,并不知有疾在身。尽管扁鹊屡次相劝,但他不痛不觉,不以为然,反以小人之心揣度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当其“体痛”时,始知有病,便立即“使人索扁鹊”,足见其求医之心切,并非“忌医”,“讳疾”。显然,从桓公的角度引申出“不能讳疾忌医”的道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9.
扁鹊的失误     
每读《扁鹊见蔡桓公》,总为那个得了重病还固执己见,讳疾忌医的蔡桓公叹息。近日再读此文,忽然生出些新的想法,觉得蔡桓公身为一国之君,听不得真言,容不得异议,病死也是咎由自取。但是,从职业道德上来说,作为名医的扁鹊,委实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人之所以固执,...  相似文献   

20.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描写并美化了一个神医扁鹊,但我认为扁鹊在这篇文章里是一个不顾仁义、没有医德的小人。在前后四次见蔡桓公的过程中,扁鹊的目的不在于为他人医病,而在于自己成名成圣。何以见得?扁鹊前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了公病之所在,虽然公一再否认,但现场气氛还算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