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关于《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问题,历来被学者们视为学界一大难题。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没有完全统一。学者们对《葬书》作者考证的结果比较一致,认为郭璞不是《葬书》的作者,但对于《葬书》成书时代问题考证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有晋代成书说、南北朝成书说、唐代成书说和宋代成书说四种观点。通过对上述观点的研究和进一步的考证,认为《葬书》的成书时代应该在北宋后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论,一个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书于战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年。在研究方法上则体现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倾向,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受到学者关注。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提出左丘明、子夏、吴起、鲁国左姓人等不同说法,但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左丘明,同时又指出《左传》的编撰经历了一个过程,左氏后人和孔门后学可能都参与了编撰,这种研究方法明显体现出“释古”的特色。关于《左传》是否传《春秋》,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次成书”说、“二次成书”说等不同观点。学术界关于《左传》的讨论往往和《国语》联系在一起,学者围绕《国语》与《左传》是否同为左丘明所作,《国语》成书时间在《左传》之前还是之后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夕,属“杂家”类的子书;《史记》为西汉中期的纪传体通史,二书类别虽然不同,但其实质则是一样的,都是效法孔子《春秋》。探求治国之道之书。由于秦汉思想文化具有兼容性,司马迁对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又十分推崇,致使二书在学派归属、思想倾向、结构体系、情节技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吴则虞认为既不在毛亨之前,又不在韩婴之后,大约在秦政统一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董治安认为《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谭家健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前后.笔者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当在战国中期之前,其年代晚于《国语》.早于《墨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论,一个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书于战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年。在研究方法上则体现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倾向,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受到学者关注。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提出左丘明、子夏、吴起、鲁国左姓人等不同说法,但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左丘明,同时又指出《左传》的编撰经历了一个过程,左氏后人和孔门后学可能都参与了编撰,这种研究方法明显体现出“释古”的特色。关于《左传》是否传《春秋》,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次成书”说、“二次成书”说等不同观点。学术界关于《左传》的讨论往往和《国语》联系在一起,学者围绕《国语》与《左传》是否同为左丘明所作,《国语》成书时间在《左传》之前还是之后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跟《礼记》中的《月令》文字相同,差别只是十二篇合为一长篇,又被《淮南子·时则训》全文抄录,仅文字上略作修改,其中所记天象、物候多来自于《夏小正》。主要受对《月令》的解读影响,从汉代开始,学者对于《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制的认识便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高诱、郑玄等认为《十二纪》纪首(亦即《月令》)以孟冬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所用正是秦朝的颛顼历,而更多的汉代学者囿于经学思维,认为《月令》乃周礼,所行即周制。唐代孔颖达疏解《月令》时,为维护"三礼俱出于周"的正统观念,对郑玄的解说曲加弥缝,承认其说《月令》"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但否认出于秦制,而认为是吕不韦宾客所传的圣王旧章。孔颖达之说深刻影响到后世读书人对《月令》亦即《十二纪》纪首的一般看法。另外,由于《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天下之前,且后世一些学者对"改正朔"的理解过于机械,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十二纪》纪首所行非秦制,甚者以此为据强调《吕氏春秋》与秦统治政策间的矛盾。本文梳理各家论难,辨析各自言说背后的思想背景与材料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十二纪》纪首之以十月为岁首,在《季秋》和《孟冬》篇中已明文昭昭,而秦在《吕氏春秋》成书之时已采用颛顼历,也可由《史记·秦本纪》和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编年记》得到证明,故《十二纪》纪首确实是以孟冬之月,即《夏小正》十月为一年之始,《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即秦颛顼历。战国秦汉时期,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同传本和改写的现象颇为常见,但也因此导致后人在阅读时容易因文本被著录的形式和所纳入的书籍类型而形成若干先入之见,干扰对文本的解读。《十二纪》纪首用历问题聚讼多年仍莫衷一是,即是其例。  相似文献   

7.
《茶经》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历来备受中外学者的重视,然而对其成书年代的考订却众说纷纭: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在公元760年至780年之间;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认为在780年以后;日本学者布目潮沨则认为成书的上限是乾元元年(758年),下限是上元元年(760年)。那么,《茶经》究竟于何时成书呢?笔者认为初稿成于760年底或761年初,其后有两次大的修订,一次在764年,一次在774年。现在见到的《茶经》是774年修订过的本子。  相似文献   

8.
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的成书年代,学界一般认为约在明末清初;近来有学者考证,其成书、刊行的时间在顺治十几年,断为清初作品。  相似文献   

9.
黄济  于超 《学科教育》2012,(3):106-114,128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济  于超 《教育学报》2012,(3):106-114,128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音乐养生的国度,经典著作《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对此都有过很多深入的探讨。中国古代音乐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情"养生、调"气"养生及调"神"养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左传》“外史”一职,其说有三:一是与“内史”相对,诸侯史官之“外史”;二是“外史”即《周礼》之“外史”;三是言史官身居在外.这三种看法,并不合于春秋实际,“外史”即《左传》之“史”,言外者实是与卿大夫“家史”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中有一条史料记载,笔者通过对《史记》、《左传》、《管子》等史籍的拾遗弥缺,考辩史籍对此条史料记载的异同,并试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基《春秋明经》是为举业而作,有因循《春秋胡氏传》的思想内容,也有超越《胡传》的思想内容,研究《春秋明经》的思想需要与《胡传》进行对比甄别。《春秋明经》在夷夏问题上,坚持以夷夏之辨为礼义之辨,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春秋明经》的天人感应说承自《胡传》,与刘基自己的天人感应观念有区别。《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应当在青年时期。  相似文献   

17.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18.
校读是校勘学方法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推广应用。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将校读法导入训诂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得训诂学的理论研究能够进一步结合古籍的读书实践,在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读书视野,有效提高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作为我国叙事文学源头的《左传》为例,通过《左传》与《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记》、《新序》、《说苑》的校读材料,从字词训释、称谓表达、语言风格、文章布局等方面印证、强化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清前期学者顾栋高所撰《春秋大事表》是一部精心撰构的带有总结性特点的《春秋》学名著。全书不仅在编撰体例上匠心独运,巧妙地糅合了纪事本末体和史表的优点,而且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在探求《春秋》之著述宗旨和评论春秋历史时势方面,提出了诸多创见,至今仍是研究《春秋》经传和先秦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对如何养生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形成了比较全面、科学的养生理论.它的养生理论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达乎性命之情"的性命观;二是"六欲皆得其宜"的嗜欲观;三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观;四是"达乎生死之分"的生死观;五是"成乐有具,必节嗜欲"的音乐观.<吕氏春秋>的养生理论在今天仍然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