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古冀州为"九州之首",历史文脉源远流长。近年来,冀州市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启动了"九州之首文化"研讨工程。专家学者们对冀州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脉在“水市湖城”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水拥有悠久的古冀州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名人,这些是其历史文脉的精髓。在"水市湖城"建设之中,充分运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城市的特色真正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河北经商历史传统悠久,冀商也是形成较早的、有地域性色彩的商帮。冀州商人属于冀商中重要的组成内容,特别是清代中旬以来,冀州帮的发展更是迅速,渐渐组成了有自身明显特点的经营观念和文化特点。笔者对冀州商帮的文化特征经行了阐述,并且简要分析了冀州商帮的商业文化特征对现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保定存在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太阳崇拜遗迹。古黄河的定期泛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太阳崇拜的产生,使保定出现许多以天象命名的地名。以天象命名的古九州方位在保定及其周边区域,古冀州方位就在保定中部各县。这里是五帝的历史舞台,炎黄蚩尤三族的融合、古黄河的定期泛滥、尧舜的积极治理最终使一个空前发达的文明在这里产生。文明的广泛传播使这里成为中华各民族之源、文化之源、地名之源、古九州之源,保定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如今出现的语言现象,本文以历史为脉络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不同门派的语言观,以对中西文化中之所以呈现不同的语言理论发展走向作初步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在包罗万象的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中华武术可谓独树一帜。吕墅小学在提出"武文化"课程构想后,整体构建"武文化"课程体系,以三大类课程统领,分年段设置内容。学校用心打造物型环境,铺设"五个一"平台,创生四种课型范式,优化多元评价方式,扎实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从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层面的发展,全面彰显"武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黄帝族源地”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本文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并运用“模糊史学法”,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初步认为:黄帝部族兴起于古代冀州北部,即今河北、辽宁、内蒙三省区交界地带;考古学界命名的“红山文化”,即是黄帝部族“轩辕古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崇文尚武”育人理念的引领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方课程目标为参考,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挖掘课程内容,探索三大实施路径,促进学生品格的提升,实现以情润德、以行塑格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初三册《愚公移山》一课,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教材注: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这是无可非议的,河阳也确实在黄河北岸.但如果照此讲来,“河阳之北”则可译为“黄河北岸的北边”(五省区编的《教参》就是这样译的)。这样未免显得重复罗嗦.大家知道,古文讲求对仗,而“河阳之北”恰与上面的“冀州之南”相对,教材注冀州为古地名,那么河阳也应为古地名.查南充师范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可知春秋时晋国即有“河阳邑”,地处黄河北岸,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文化的视角入手,分析了武术在两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所体现的刚健有为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同时认为武术技法多变和古代兵学诡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武术门派的统一自律是传统文化常态的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对武术灿若星河的拳种起到了总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冀"以早期九州之首之冀州为基础,经过强盛之冀发展到今天的河北之冀。"冀域"则是包括京津在内的京津冀区域。与"冀域"相对应,经过五千年兴衰变迁发展,融行政区划和文化形态为一体,形成了包括今日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在内的冀文化、京文化、津文化等多样化文化集合体,称之为京津冀文化圈。  相似文献   

12.
《管子》中多篇提及古帝王,如三皇、五帝、三王等,反映了齐人的崇古倾向。古帝王在《管子》中主要作为说理的论据出现。齐人虽崇古却不迷古,他们对古帝王亦有所批判,反映了齐人在认同基础上善假物以为己用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古罗马音乐“涵化”现象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对人们现实的一切活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发挥着影响,这种多种文化元素混合和合并的过程被称为涵化现象。文化涵化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概念、新的文化形态的历史现象。文章从文化的涵化概念出发,以古罗马音乐文化传播为线索,分析了古罗马音乐文化的涵化现象及其形成的驱动因素,探讨了文化多样性形成的作用与机理,以及涵化与社会变革、文化传统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的民俗活动为内容的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在整体上属于非物质文化,但从古庙会文化的起源、构成、延续、发展来看,都和当地的物质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缺少这些物质文化内容,就难以有古庙会的兴起和千年的延续。所以,在研究浚县正月古庙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对其中的物质文化遗产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的许多哲理。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德才兼备,明鉴古今,综合发展。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今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本文根据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特点,从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丰富课堂文化活动、增加传统文化拓展四个方面,对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何谓“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一句 :“以乱易整 ,不武。”课本注为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 ,这是不勇武的。”课本虽没有单独注解“武” ,但显然是以“勇武”来解释“武”的。对此注解 ,笔者认为不妥。何谓“武” ?“武 :英武 ,与‘仁’一样 ,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见阴法鲁《古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特色文化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古诗文内容,以教学活动为突破口,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为主要探索方向,提出创设课堂氛围、打造课堂情境、丰富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恋古情绪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特征。恋古情结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是基于祖先崇拜情结,是基于经验型的思维方式,是基于质相诚信的道德价值观,是基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念。恋古情结虽以尚古、崇古为表征,但它并不等于复古倒退,其本质是一种批判现实精神,是一种求变向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禹贡》冀州宜分为东区(河北中南部)和西区(山西)。冀州东区商业发展基础雄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冀州东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并且民间商业意识浓厚,已经为当地的商业繁荣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并为后世冀州东区的商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古游侠,由春秋战国时代发展而来,几经周折,至东汉王朝全面开始向下跌落。但是,与西方的骑士文化一样,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游侠现象,不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间社会的大众文化,而且在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泛起阵阵波澜。睚眦必报、义不爱躯的侠风,以武犯禁、权行州里的侠行,成了历代文学家吟咏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