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钱耕森先生提出了“大道和生学”理论,突出中国传统哲学和谐的创生、诞生、发展功能,颇具新意。该理论契合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主要展现为:和谐的开放生成性、和谐的价值生成内涵、和谐的谦下生成品质等。  相似文献   

2.
从自我成长历程中领悟到钱耕森导师的理念形成于"和的哲学"的时期,"和生学"是"和的哲学"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斗争哲学",钱师的"大道和生学"自身经历了"和生学""大道和生学"和"大道和同学"三个发展阶段,不仅强调异的价值也强调同的价值,更具有辩证性,也具有全面性,不啻和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耕森先生大鉴:忻闻黄山书院拟以“大道和生说”为题,召开黄山文化书院成立二十五周年年会,不能躬逢盛况,谨先致贺忱.史伯之千古名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仅直透天道创生固有真际,而且反映华夏民族原生智慧.尤要者,兹说之产生年代,迄今几迨三千年,然其慧光烛照,弥久弥新,宛若天示神启,犹如圣喻贤箴.  相似文献   

4.
就万物的起源、宇宙生成这一传统的哲学命题,安徽大学哲学系钱耕森教授从先秦诸子的和生、道生思想中体悟、发现、总结出“大道和生学”,打通了“道生”与“和生”的巷道,形成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融和了道家的自然主义文化与儒家人文的和文化,揭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论渊源,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钱耕森教授创建了"大道和生学"的新的哲学体系,受到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并公认跻身为哲学家。以下仅选出26位专家的评论与大家分享:1.张世英(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说:"拜读了大作‘大道和生学’,敬佩之至。你已是卓有成就的大家,还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华文化做出更大贡献。"(2014年03月26日)2.杨柱才(南昌大学名教授)说:"张世英先生对于您的‘大道和生学’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实在是对于您  相似文献   

6.
首先,我非常感谢黄山文化书院在成立25周年庆典之际,特举办座谈会研讨我的拙见“大道和生学”。同时,我非常感谢大家拨冗并冒着严寒大驾光临予以指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提出了“大道和生学”理论,该理论把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价值,对我们今天如何养护身心、待人接物、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大道和生学”理论,必将帮助我们达到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领域的和谐,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正李志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深教授)说:"钱教授的《‘大道和生学’简论——‘大道和生学’:史伯开创,老子建成》一文确实很好,正是抓在点子上的哲理发挥,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很有创意的文章。我为他的阐扬高唱赞歌。他的‘和生学’虽重在人文社会,犹可与现代物理学作更深度的结合,更深入自然哲学。"唐圣(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康德、牟宗三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哲学博士)说:"爱哲学者,哲学乃生命,生命乃哲学也;如是地做哲学研究者,必当有建体立极之方向;必当循此方向而冥思之精构之。然确定一光明的学理方向,已实不易之;而循此方向建立一宏伟的哲学殿堂,更不易之。今‘大道和生’之智慧成为学界之  相似文献   

9.
钱耕森教授积几十年之功力,抉发出“大道和生学”。大道和生学乃中国古代形而上学之真谛,为中国古代一切学术之灵魂。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之瑰宝,深受大道和生学之影响。中医学实乃大道和生学之科学典范。依“大道和生学”观照中医学之原典——《黄帝内经》,认为:“和生学”是中医学建立的哲学基础和生理学、病理学的基础,也是养生学、治疗学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提出了"大道和生学"理论,该理论把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价值,对我们今天如何养护身心、待人接物、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大道和生学"理论,必将帮助我们达到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领域的和谐,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2.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相似文献   

13.
大道和生学     
20年前,我到北京参加"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发表《"和为贵"新论——儒家与现代化》一文,明确地提出了"和生学",受到出席会议的代表们广泛关注。大致同时,先后有冯友兰先生提出"仇必和而解",张岱年先生提出"兼和",张立文先生提出"和合学"等,呈现出"百花齐  相似文献   

14.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读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简论一“大道和生学”:史伯开创,老子建成》一文,并看到了钱先生在多处发表相关论文、演讲的题目,深感欣慰.钱先生晚年笔耕不辍,致力于哲学理论研究,以“即哲学史讲哲学”的方法,努力发掘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优良思想观念,构建当代社会、人类所需要的生存哲学,值得所有年轻的学者学习.  相似文献   

16.
钱耕森先生创立的"和生学"是对中国传统"和生"论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揭示了为中国传统哲学所广泛认同的、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本机制和原理:和生.以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动态平衡和相反相成为基本要义的"和生"机制和原理,既是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其实现也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的追求.对《中庸》之"中和"、《老子》之"冲和"、《易传》之"太和"3个经典文本中传统"和生"论的诠释,或许可以有益于对钱先生"和生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王林国 《甘肃教育》2022,(16):55-58
现如今,一些农村中小学课堂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讲轻学”问题。这种传统课堂,以追求分数为目的,放弃学科实践,无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无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构建探究性生本课堂的实施策略,能有效促成课堂探究性、生本性和实践性的有机融合。文章主要介绍了“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的内容和核心理念;论述了如何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构建探究性生本课堂更有效,更能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更能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获得发生;并提出了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构建探究性生本课堂的“四个一”实施策略,重点对“引学展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时间保障”“追问艺术”“提炼方法”等课堂教学技术技巧展开研究。“四个一”实施策略的提出,为教师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开展探究性生本课堂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方勇先生在四论、五论“新子学”中,均提出变革《汉志》“尊经卑子”思想的主张。沿着方勇先生的思路向上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刘歆、班固等人所阐发的“尊经卑子”理念,其理论支撑是《汉志》《七略》所构建的“诸子出于王官”之学的思想脉络,其后《隋志》进一步将各派诸子与《周礼》中的职官一一对应,试图将诸子之学纳入“六经”体系。但若将诸子思想与《周礼》中各职官、职文仔细进行比对,则能发现《周礼》产生于各家诸子思想成熟之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不存在诸子借鉴《周礼》思想而成己派之说的可能,这显示出《汉》《隋》两志在处理“诸子”源流问题上单一、粗简的缺点。在此种情况下,方勇先生所提倡的“《子藏》学”则较好地填补了《汉》《隋》两志在诸子学领域内的缺失之处,其对诸子的分类、评析与等而视之的研究理念,超越以往疏解诸子思想的常规路径,并俨然成为当今子学研究系统中的显学。  相似文献   

20.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