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深入”,本文系指记者到乡村采访。“增负”,本文系指采访时给基层和农民增加了不应有的负担。按说,深入采访与农民增负这两者之间不应有多大瓜葛。深入乡村基层,听民之声,察民之情,是记者应有的良好作风,乡村干部和农民朋友对此也是欢迎的。然则笔者耳闻目睹的一...  相似文献   

2.
记者或通讯员下去采访,一般是受欢迎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受“冷遇”的时候,给采访带来困难。对此,该怎么处理呢?笔者根据所见所闻和自身采访中积累的点滴经验教训,随笔记下,愿与广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认为,在县级单位搞采访,“大鱼”不多,日常采访,平平常常,司空见惯,难抓“活鱼”,就是抓到“活鱼”,往往不知怎样下手,烹出“鲜味”。通常写出采的稿子都不如愿,要不就是题材雷同,要不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对此笔者有点感触,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现就怎样把新闻写得“鲜活些”谈点粗浅认识。一、要带着“问题”下网,才能捕到“鲜鱼”。我认为采访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抓住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作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在采访前,就要多了解一点宣传精神,多看一些不可缺…  相似文献   

4.
常言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记者采访也是这样,有时你正襟危坐地进行采访,倒使被采访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如果采用闲聊的方式进行,他“无心”,你“有意”,对方无所顾忌的打开话匣子。对此我们姑且叫它聊天式采访法。今年4月中旬,法国电视一台记者雅克琳·杜布瓦采我国采访赵紫阳总书记。她敏锐地分析了赵紫阳总书记的性格特征以及“会谈接见式”采访气氛拘谨的弊端,决定和中国的高级领导人采用聊天式采访  相似文献   

5.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功之一。拿着记者证、名片、介绍信……公开采访,自然是最常见的,无可非议。但公开采访,有时不一定能了解真情,抓到“活鱼”,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联系我近二十年的新闻采访实践,深深感到要真正掌握采访这门基本功,还必须善于运用“暗中采访”。“暗中采访”,实际上就是不暴露记者或通讯员的身份,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接受的一种采访。由于采访者在“暗中”,混同于其他人,采访  相似文献   

6.
“二手货”是记者采访的间接材料,大凡他人提供的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内部情况之类,都可算记者采访的“二手货”。据我观察,如今新闻界颇有一些靠“二手货”看家的主。这些同志对于攀高涉险、奔波劳碌的采访任务,从来敬而远之;偶尔奉命“下凡”,也大多在“中层”梗阻,所谓采访,不过是编摘几份“二手货”而已。记者采访先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看看材料,以把握全局,发现线索,是很有必要的.有时还  相似文献   

7.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摆脱尴尬境地的办法,则可能有害而无益。从肖新生同志文中引用的记者与武钢某厂被采访者五个回合的对话,不难看出,双方都很自负。记者缺乏常识,准备不足,又固执已见,更显捉襟见肘。而被采访者显然对此反感,不失礼貌地进行了有分寸的反唇相讥。如此采访,  相似文献   

8.
台湾著名纪录片人李道明先生曾把纪录片分为四类,即旁白、解说加画面的“主观式”纪录片、由采访构成的“采访式”纪录片、既无旁白也无解说和采访的“纯观察”纪录片以及由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互动构成的“反射式”纪录片.我认为上述认识仍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而要在更深的层面上认识纪录片一切问题的关键,即搞清纪录片人到底是什么角色,比如他与拍摄对象的关系、与观众的关系、他在纪录过程中和纪录片有什么异同等等,这才是认识纪录片的正途.本文结合《舟舟的世界》对此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9.
柯常智 《新闻前哨》2012,(10):73-74
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既是基层群众的呼声,也是保持新时期党报新闻工作持久活力的需要。咸宁日报的实践是:通过采编围绕基层、解决存在问题、强化制度建设等途径,不断提升市州党报的格调和品位,更好地为地方党委和基层群众服务。采编围绕基层:夯实“走转改”常态化的基础一是策划选题宣传基层。客观地说,市州党报记者下基层难,既有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不想下”的原因,也有记者想下去,但下去后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不会下”、“不敢下”的因素。对此,咸宁日报一方面采取自下而上策划选题的办法,每周由编辑记者个人先申报选题、部室合力分析策划选题、周末业务例会确认选题三个步骤,帮助编辑记者个人明确新闻采访的主题.从而让编辑记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层采访的主要目的,知道应该写什么、反映什么;一方面围绕重大活动策划选题后,实行分工采访,从而“逼”着编辑记者下基层、找“活鱼”。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1.
什么样的隐性采访报道能够既体现事件的真实性而又不过度触犯个人隐私?笔者以为,在隐性采访时应“重”事“轻”人,即以报道事实真相为主,以人物的正面曝光或隐私曝光为辅。“重”事,意味着要注重对事的高度关注和把握,这是由采访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隐性采访的根本目的在于揭恶扬善,这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从5月13日至6月22日,温州日报组织开展了“贫困与希望——走进欠发达乡镇”大型采访活动,先后派出12位记者,走遍永嘉、苍南、文成、泰顺4县的38个欠发达乡镇。这次活动历时41天,共发稿40多篇,其中专门报道欠发达乡镇的有38篇,每天刊发在一版左下角固定位置,在统一的栏题下配上当天报道的乡镇所在地和采访线路图,显得独特而醒目,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这次采访活动也是温州日报1986年“贫困乡之行”后又一次有关扶贫脱贫题材的重大采访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予以高度赞赏与支持,不仅亲临报社为记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同时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异向同构的信息交流过程。采访中,新闻工作者习惯地把视角盯在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内容上,忽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的“采访”,常常产生采访活动的中断和内容的不清晰性,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 采访中,采访者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心理学认为,这一活动着的立体形象常被采访对象认知为某种“符号”。这种“符号”具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14.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我采写新闻,也有“三吃”三喝”。 先说吃吧,这一“吃”是吃苦,就是“玩”新闻要有吃苦精神,采访时不怕苦不喊累,路再险,坡再陡,事再难,也不畏缩退步,风再狂,雨再猛,也不中断采访;写作时蚊蝇嗡嗡,汗流满面或手脚冻麻,寒气袭人,也得及时赶稿。这第二“吃”是“吃”材料和“吃”采访笔记,把新闻事实吃进去慢慢细嚼,取其精华,排其枝蔓,用采集的花粉酿出蜜汁。这第三“吃”指吃透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做到眼明心亮。 再说三“喝”,第一“喝”是指从名记者和同行的奋斗足迹中吸取精神营养,喝些高级“饮料”,以解自己在人生旅途和新闻写作学步中的饥渴。这第二“喝”是喝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潮冷讽;第三“喝”则指在采访途中渴了喝几口泉水或冰雪水。②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在河北某报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了真实的谎言》,是“本报记者”写的采访感言,说的是她多次巧用谎言采访成功的故事,并宣称“为了大众的知情权,谎言自然也就成了记者的‘通行证’”。据我所知,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类似的采访“花絮”也常见诸报刊。说到底,就是“只看结果,不择手段”,认为只要目的和结果正确,至于采取了什么方式则不重要。记者为挖掘新闻事实,有时在采访中需要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甚至不得不借助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方式。但把说谎作为“通行证”发给记者,作为一种常规采访手段而滥用,或干脆把撒谎说成…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9.
采访对象受到大众传播过程中“记者采访”、“记者写作”、“编辑”、“媒体”、“受众”、“效果”等环节的反作用,会影响到受访心理与行为。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呼吁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对采访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二手货”是记者采访的间接材料,大凡他人提供的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内部情况之类,都可算记者采访的“二手货”。据我观察,如今新闻界颇有一些靠“二手货”看家的主。这些同志对于攀高涉险,奔波劳碌的采访任务,从来敬而远之;偶尔奉命“下凡”,也大多在‘中层”梗阻,所谓采访,不过是编摘凡份“二手货”而已。记者采访先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看看材料,以把握全局,发现线索,是很有必要的。有时还可用记者的“新闻鼻”,经认真甄别,从材料中编发出有价值的消息。但是,一个记者如果以编发“二手货”为看家本领,乐于又安于此道,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