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4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学简明词典》(余家宏等编写)是部中型工具书,最近因写文章查阅该书某些词条,发现有两处失误。一、词典第216页“瞿秋白”条,写道:“瞿秋白同年(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最早向中国人民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真实情况”。其中“最早”一词欠妥。瞿秋白当时是与俞颂华、李仲武一道去苏联的。三个人都为《晨报》写稿,并相约各自侧重写  相似文献   

2.
1920年至1922年,翟秋自作为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前往苏俄进行考察采访活动.已有不少同志对瞿秋白旅俄期间写就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这段时期他发表在北京《晨报》上的大量旅俄通讯至今还没有人在报刊上公开作过专门介绍。这些通讯是瞿秋白反映苏俄见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瞿秋白的《晨报》通讯作一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以前,瞿秋白作为第一个奔赴苏俄采访的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新闻记者,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取来了十月革命之火,系统介绍了苏俄实况,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件大好事。 1920年9月间,瞿秋白利用北京《晨报》招聘特派记者的机会,决定去苏俄考察学习。他于10月16日坐火车离开北京,12月18日进入苏俄头一站——赤塔,次年1月25日到达莫斯科,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在苏俄考察了两年。  相似文献   

4.
从北京到莫斯科 1920年,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三名记者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采访,他们是原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解放与改造》半月刊主编的俞颂华(澹庐)及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与李仲武。这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去苏俄采访的中国记者。 1920年10月16日,他们自北京出发,与当时中国驻莫斯科总领事陈广平等同行。到北京车站送行的,有郑振译、耿济之、瞿菊农、郭绍虞等。郑振铎、耿济之并赋诗送别: “你们走了——走向红光里去了! 新世界的生活,我们羡慕,你们受着。”  相似文献   

5.
一   瞿秋白于 1899年 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参加和领导过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并与郑振铎、瞿世英等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 1920年 10月,瞿秋白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驻莫斯科特派记者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莫斯科的两年,瞿秋白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活动,写了大量的旅俄通信 (讯 ),分别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并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俄国文学史》、《俄罗斯革命论》四本书,第一次多方位、多角度向中国人民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后,瞿秋白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为了辟一条光明的路,以《晨报》记者的身份,奔赴世界革命的中心——苏俄,寻觅救国救民的圣火。他首译《国际歌》,三见革命导师列宁。1920年10月18日深夜,瞿秋白在张太雷的送行下登上了从天津北去关外的列车。同行者除北京《晨报》记者俞颂华和李宗武两人外,还有中华民国政府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前,6月18日这一天,瞿秋白从容走向刑场,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主义万岁”,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他是被当地国民党军阀按照蒋介石的指令,“劝降不成,就地枪决”的。当时,他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从新闻工作的角度来看,他又是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的新闻战士。早在1919年,他就和郑振铎等人创办了《新社会》旬刊。1920年冬,他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苏维埃俄国采访。他是我国第一批派往苏俄采访的记者之一。在苏俄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后,他参加编辑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自1919年至1934年,他先后创办、主编、编辑过一系列进步的革命的报刊。五四时期,他创办了进步刊物——《新社会》旬刊;十月革命后不久,他以特约记者身份前赴苏俄,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及时向中国人民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实况;1923年回国后,他参加过一段时期党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的编辑工作,主编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和不定期刊以及党中央机关刊物《前锋》;在“五州”运动中,他主编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在1931到1932年,  相似文献   

9.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瞿秋白同志早期的散文作品,写于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三年。这两本著作虽然到现在已有六十年左右了,但读来依然动人心弦,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教益。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震撼着世界。在我国首先热情歌颂“这新纪元的创造”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在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而最早真实而具体地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实况的是瞿秋白同志。一九二○年十月十六日,他作为晨报的特约记者离开北京,去俄国实地考察,“自中国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同志从五四运动开始投身于革命活动起,就从事革命的报刊工作,编辑《新社会》旬刊;不久,受聘于北京《晨报》,作为它的特派记者赴苏俄;1923年初回国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在五卅运动时,主编《热血日报》;在武汉时期,曾经为争取出版党的日报而进行过斗争。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趣味     
瞿秋白在1920年10月受聘于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担任驻莫斯科特派记者。1921年7月,在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在走廊上相遇略谈几句”。同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又一次见到列宁。瞿秋白第三次见到列宁,是在1922年4月,他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他不仅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还同列  相似文献   

12.
据最新史料表明:1917年5月6日,天津《大公报》最早报道了“黎里尼”(列宁),并于5月17日首次使用了“列宁”译名;1919年11月18日,《晨报》首先采用了“列宁主义”一词。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在关注俄国革命过程中“初识”列宁,为列宁主义在华初步传播奠定了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中国对列宁主义的介绍逐渐增多,态度也由负转正;其中,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其转折点。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后,传播和实践并行,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宣传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帮助先进中国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积极实践列宁党报思想,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兴起。  相似文献   

13.
我是1936年10月8日由山东工商日报社长李寿庭介绍进入《济南晨报》的,到1937年元月下旬完全脱离为止,几乎一百天。《济南晨报》的概况《济南晨报》是商业性的民办报纸。每日出四开两张八版,等于对开大报。当时听说这是济南最早的报纸之一,大概发行于民国初年,最初为《济南晚报》,后来又改“晚报”为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巧合。1920年,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两年后,瞿秋白曾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赴苏,写出《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著名通讯作品,最早向“五四”运动后正在觉醒的中国人民报道了在列宁领导下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变化。时隔30年,新中国诞生不久,他的女婿李何和女儿独伊又作为新中国最早派出的记者赴苏联采访。他们以三本《莫斯科通讯集》在读者中赢得广泛的声誉。在新疆,李何的名字和才华早已为人们所知晓。新疆不仅是李何从事新闻工作的起点,也是他作为一个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展现品德、才华的疆场。一1938年秋冬之际,20多名曾在延安抗大、鲁艺和陕公等校学习的年轻的共产党人,受党派遣,告别了革命圣地延安,风尘仆仆地来到祖国西陲边城迪化(今乌鲁木齐)。他们是党应盛世才的请求,从延安派来新疆帮助工作的第二批干部。分配到当时的新疆日报社工作的有千人,其中就有李何。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向导》、《新青年》、《先锋》、《布尔塞维克》、《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刊物的创办与编撰,是中国共产党参加理论宣传工作最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学习的。一瞿秋白办刊的理论与思想主要集中在《“新青年”之新宣传》(1923年5月发表)、《“热血日报”发刊词》(1925年6月4日)、《谈谈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1932年3月1日)《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1933年8月)等文章中。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1月2日(戊戌十一月二十一日):《清议报》自即日出版的第二期起,开始刊载谭嗣同所著《仁学》,先后连载十三次,至该报第一百期始全部登完。 1月29日(十二月十八日):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特派驻俄记者,《向导》、《前锋》、《热血日报》主编瞿秋白诞生。瞿初名双,又名爽、霜,笔名宋阳、易嘉、何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和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党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参加创办或主编过《新社会》、《人道》、《新青年》、《前锋》、《向导》、《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共产》、《红色中华》等重要报刊。1920年秋到1922年底,他受聘为北京《晨报》驻俄特派记者,回国以后,又长期负责中央宣传工作。在领导报刊工作和具体的编辑业务屯,瞿秋白积累了丰富的报刊活动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报刊思想体系。鉴于学界对瞿秋白的报刊理论疏于整理,故本文在梳理瞿秋白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报刊编辑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兰州晨报》法律意义上的存在主体是“《兰州晨报》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股份属于甘报集团、甘报集团职工及《兰州晨报》职工三方面所有,其中甘报集团持70 %的股份,且《晨报》是甘报子报中唯一盈利的一份报纸, 一年给甘报上缴几百万利润。  相似文献   

19.
周英杰 《传媒》2015,(9):29-30
以刊登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特色之一.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副张”或“附张”,被中国新闻界公认的最早的副刊是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编辑出版的《消闲报》. 随后,这一独具中国报业特色的传播形式,不但在广大读者群中生根开花,而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宣传新思想、向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有深远影响的报纸副刊,如《申报》的副刊《自由谈》、《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等.  相似文献   

20.
靳波 《青年记者》2004,(9):44-47
2004年7月1日,(《鲁中晨报》迎来创刊5周年纪念日。5年成为鲁中地区发行量最大、新闻影响力最强、广告收入最高的强势主流媒体,“鲁中晨报现象”引起众多报业同行、新闻研究机构及主管部门的关注。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梁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到报社视察,对《鲁中晨报》在新闻宣传、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