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建成民族医药研究所。在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1988年又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病床编制100张,开设了傣药科研科、傣药制剂室、傣医骨伤科、  相似文献   

2.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实验教学在生药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严谨扎实的科研态度,学生还掌握了生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了鉴别生药的能力。2022年秋季学期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药学实验课程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评估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本文总结了教学评估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云南科技管理》2009,(6):73-73
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建成民族医药研究所。在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1988年又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病床编制100张,开设了傣药科研科、傣药制剂室、傣医骨伤科、傣医传统治疗中心等10多个临床科室。目前,医院已列入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民族医院建设,新的傣医院正在建设中。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傣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向明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傣药龙血竭调制辣椒素受体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和中南民族大学学术团队科研基金项目“民族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傣药龙血竭调制辣椒素受体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绩。  相似文献   

5.
紫牡丹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紫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根[1]。本论文采用来源鉴别、性状鉴别、粉末鉴别、理化鉴别的方法对紫牡丹进行了生药学研究;运用常规植物化学方法对紫牡丹药材的根进行了成分研究;参照《中国药典》方法,对紫牡丹药材的浸出物、水分、灰分、重金属进行测定,初步建立了以上各项的质控限量指标,起草了紫牡丹的质量标准草案。  相似文献   

6.
《云南科技管理》2010,(4):94-94
<正>傣医学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具有2500年的历史,不仅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中医学院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针对傣医药基础理论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制约了傣医药发展的现状,组织研究人员完成了"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7.
对傣族医药文献馆藏古籍偏方数字化整理,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留傣医药传统文化,实现傣医药馆藏文献古籍偏方的信息整理、整合,为傣医药研究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新途径。同时也可促进今后傣医药文献古籍的收集、补充、继承更趋于完整,为傣医药研究工作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信息交流创造有利条件,这对傣医药相关的科学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傣族药材美登木质量标准,我们将震东、思茅、景洪三个地点采集的供试样品,采用生药学方法进行性状鉴别、显微粉末鉴别,按《中国药典》一部附录第一法测定美登木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超过6.0%、浸出物(不得少于8.0%)酸不溶性灰分。建立了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三个样平均水分9.24%、总灰分409%、浸出物11.42%(稀乙醇热浸法)、酸不溶性灰分0.15%。  相似文献   

9.
《云南科技管理》2004,17(6):i013-i013
傣文发明后,书籍的保存、传承全靠刻写和抄写。古代老傣文有56个声母、96个韵母。傣文的刻抄,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1953年3月8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二届各族各界代表会,根据傣族广大群众的要求,决定改革原用的傣文。  相似文献   

10.
龙胆科Gentianaceae植物尖叶假龙胆,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蒙医常作为“地格达”入药,是蒙医用于治疗黄胆、肝炎、头痛、发烧的主药。本文报告了尖叶假龙胆的生药学鉴定研究,供药材鉴定参考,也为今后对蒙药“地格达”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标本馆在《生药学》教学中的作用,以达到对其教学实践的借鉴目的。方法从中药标本馆展馆分区出发,通过分析其功能及特征来详细阐述中药标本馆在《生药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结果中药标本馆的直观性、实体性特征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实体库、实验课开设的场所及其考核的素材库。结论中药标本馆对《生药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设计和四年的实施和跟踪分析,探讨该方法在生药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生药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国务院明确指出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的重点是"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这些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生药学教育工作责任重大。然而,生药学内容枯燥、易学难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传说典故和社会热点焦点能够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生药实物进课堂、课内实验的精心设计、考核方式多元化等多项改革措施改变了生药学原本枯燥乏味、流水账式的刻板形象,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生药学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南美藜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南美藜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期南美藜光合日变化有一定差异,灌浆初期与后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不同,南美藜叶净光合速率Pmax一般为13.6~27.2μmol CO2m-2s-1。根据田间的观测资料,南美藜叶片光-光合速率响应曲线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南美藜叶片光饱和点为1901~2383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9~39μmolm-2s-1。不同温度、不同施肥水平对南美藜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走马风,又名小马胎、红云草等,广泛分布于广西、海南等,为瑶药传统老班药"七十二风"中的一种,瑶族人常以此药用于妇科常见病的治疗,但其生药鉴别及药理作用尚不明确。文章对走马风的生药鉴别、化学成分及其于瑶医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为走马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参加,,建言献策研讨会,,滋斌二首水调歌失,云南行应诏参国会,有幸赴云南。远隔千山万水,飞乘一瞬间。北疆已然飞雪,南国繁花正茂,一国二重天。惊叹域辽阔,我自暗陶然。登石林,游版纳,逛博园。历遍滇省处处,皆为奇景观。昼逢泼水嬉戏,夜迂簧火狂舞,盛会史无前。春城虽云乐,尚须归故园。注:国会,系指中国老科协召开的会议。滇,云南简称。春城,昆明的美喻。(黑龙江哈尔滨市巴彦电业老科协李大为)︸浮邵‘卜,沪J闷知‘荆︹生.‘﹄封.矛址日。‘.足妞服..口..”,.“,尸、产泊‘巨...﹄.口压口..公亡..盈目压日.﹂召,.︸…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0,(13)
生药学课程内容领域较广、术语多且杂、药物种类多,是一门多学科的课程。目前,在提升生药学教学质量方面,还存在着内容重复单调死板、教学方法传统、实验教学不足等不问题,需要改变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方法多元化;注重趣味教学,突出重点;改变考核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介入新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滇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里的一只奇葩,代表着中国西南古滇民族的青铜文化.滇国扣饰造型丰富,技术精湛,堪称滇国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滇国扣饰的形式美是研究扣饰艺术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滇国扣饰形式的探讨,给读者一个启示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科技入滇机制是在科技部指导下云南省突破科技发展瓶颈,促进国内科技创新资源向云南流动的区域科技合作机制。目前已经历时8年,科技入滇机制正在经历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建构的升级发展阶段。文章综合分析了科技入滇机制的动力来源、内涵、管理和运行模式,总结了科技入滇发展经验和问题,对其深化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包括科技入滇对接会议交流模式、大型科技入滇平台创新模式、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0引言我国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方面,从1965年发现败育株并育成我国第一个粳型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即滇型不育系)以来,迄今已育成10种不同细胞质类型的滇型不育系,先后组配成功粳型杂交组合"滇杂31"和"滇杂32"、"滇杂35"、"滇杂46"等,其中的部分组合在云南生态条件下屡创粳稻高产和超高产新纪录,在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