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崇高(sublime)一词来自于拉丁语sublimis,由sub(往上)和limen(门上的横梁)组成,崇高在牛津英语字典中的解释是“上升或提升”,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许多事物,一座建筑物或山脉是崇高的,一种思想,一项英雄事迹,或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是崇高的。  相似文献   

2.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戏剧崇高化具有戏剧的文化地位提升和悲剧诉求普遍强化的双重含义,从"化民"到"新民"到"革命",不同时代因素从各自需求的侧面推进着这一美学倾向。启蒙救亡语境和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崇尚导致了近代戏剧写实主义的一端独大。戏剧功利化实践和作为审美艺术的矛盾纠葛成为贯穿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类。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批评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揭示了希腊罗马古典作品的崇高品质,详细论述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杜甫的诗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运用《论崇高》中关于崇高美的基本观点来说明杜甫诗歌如何体现了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5.
康德崇高论在他的美学及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学者对其研究集中在他论述的表面性方面,而对其内在本质旨意缺少研究,没有研究其崇高的美感心理,鲜有对康德崇高思想的方式对后来美学的影响做总体思考。针对这些,本文研究康德崇高在美学史上的创造性,指出他将崇高纳入整体美学思想之中,突破传统美学仅将崇高理解为艺术风格的局限,在研究其崇高的外在形式之中,推理出其实质是崇高为人的心灵与精神道德家园,进一步深化崇高贯穿其整个美学的思想价值,进而研究崇高的美感心理主要特征,指出其对审美心理学派的影响,深化康德美学的研究。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研究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相当于西方美学崇高(sublime)范畴的,是“阳刚之美”,其他如“大”、“雄浑”、“刚健”、“豪放”等也颇为近似。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两者的内涵既有其一致的地方,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首先把崇高作为独立美学范畴的柏克曾说:“我们应当把我们的对象与类同性质的其他对象、甚至与性质相反的物体进行比较。通过对立物,能够在这  相似文献   

7.
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崇高的定义,主要着眼于形而上学的形式、数量或力量的比较,因而他并没有挣脱传统美学的束缚,无法透彻地解释崇高的本质及其现象的多样性,但他的论述也揭示了人的崇高感来源于客观实际,肯定了崇高的现实性和斗争生活中的崇高,这又是对传统崇高论的一大发展,尤其他关于崇高的善、崇高的恶的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since 的用法主要有两点:一是表示"自从……以来",二是表示"既然"之意。但如果只了解词的含义,而不了解其用法,在使用时就会造成错误。例如:I have not heard from him since I lived in Shanghai.不少人会望文生义,将该句译为:"自从我住在上海以来,就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信了。"而实际上这个句子的译文并非如此,那么正确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灾难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以超强的震撼画面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灾难来临时的恐惧和无助感。而这种审美效果可以利用利奥塔的后现代"崇高"美学进行解释和分析。文章就将从利奥塔后现代"崇高"美学入手,分析灾难电影的美学特点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吴华彬 《学语文》2013,(4):58-59
一、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偏差1.思想的呆板与狂放当前,学生作文有一种"伪崇高"倾向,即单纯地追求所谓的"思想健康""主题崇高""积极向上",在主流价值面前丧失了独立的见解和自我的创造性。我们当然应该提倡和弘扬社会价值尺度、道德原则,但不能将其教条化、模式化,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8种文献用过“状头”一词,共25次。最早使用“状头”一词的是卢瑰抒情诗所载卢储《催妆》诗。“状头”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没用过。官方正式场合不用“状头”一词,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  相似文献   

12.
李海涛 《丹东师专学报》2009,(2):121-124,F0003
知讷是高丽时期禅宗佛教的代表,是韩国曹溪宗的创始人。他以"真心"说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禅学思想理论。知讷认为"真心"是世界存在的本体,一切众生,皆具真心。但凡夫的真心被妄念所覆,不得显现。所以,要通过做无心功夫来消除妄念,显现真心,修道成佛。  相似文献   

13.
《汉志》所载《高祖传》十三篇亡,但其轶文多存在类书、汉代文集及史书中,本文着重从这些类书和文集中勾辑出《高祖传》之轶文;其次,探讨传、纪、起居注、着纪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高祖传》以及与其并列出现在《汉志·儒家类》的《孝文传》同《穆天子传》一样皆是起居注类。最后,探求《高祖传》的目录编次问题,对于这个前人多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对辑出的轶文进行分析,认为《高祖传》以及《孝文传》乃是从《汉志·春秋类》中《汉着记》裁篇别出的,是一种别裁之法,而非班固的讹误。  相似文献   

14.
从先秦到汉初的儒道名家及许多子书几乎都要论及道,尽管对道的定义不同,但都把“道”做为重要的概念,基础概念,韩婴也承袭了这一传统。不止如此,他还把“道”(及德)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概念,试图用以统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方面,他拉开群生万物与“道”的距离,使道成为纯粹抽象物,接近天道;另一方面,又以“道之行”思想打通了形上之道与形下之道、天道与地道、人道之间的隔闽和屏障,从而在一条独特的路径上建立涵盖统摄诸家的道(德)论。  相似文献   

15.
“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它无处不在,无事不合,和顺、和平、和谐等词汇构成了“和”文化的标记。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和)、“致中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为内容的“和”文化,是一种境界与精神。“和”文化全面、成熟的发展成果中涵盖了大量宗教思想。“和”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宗教性,一方面“替代”了大量宗教活动任务,另一方面又抑制了本土宗教的发展,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6.
北京演讲2000     
在我身上,同时存在着不得不深入自我内部的倾向和试图向社会、向世界开放自我的态度,这造就了我的文学。我在萨特身上学会了参与社会,不断重复着回到个人内心这个课题同向社会、向世界开放自我的课题相结合的原点后再重新起步的循环。这也是一个“包含差异的重复”。自《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与中心对抗的边缘“根据地”的模式,并借助米哈伊尔·巴赫金的荒诞现实主义理论,开始有意识地强化这种小说的方法。在探讨某个国家某个时代文学的丰富程度和广度、深度时。“Capability”和自由的概念是行之有效的标准。尽管在看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依然从现、当代中国文学家们的步伐中看到了巨大连续性。《老井》和《红高粱》等恢弘的长篇显示出了中国小说家们的才气、方法和能量,同时也显示出.中国未来应该实现的“Capability”是丰富、广大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气运"与"气韵"都以"气"为核心构成的新的复合型气范畴,南北朝时期,"气韵"作为全新的审美范畴开始运用于艺术品评。"气运"意蕴单薄,而"气韵"内蕴丰富,体现为形神的融合一体与生命的节奏韵律两者的有机统一,"气韵"的意义远大于"气运"。因此,不能以通假之名将"运"与"韵"相等同,进而将"气韵"的意蕴简单化为气之运化节奏和谐。"气运"与"气韵"有着本质差异,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续画品》中品评谢赫的原文应为"气运",而非张彦远转引之"气韵"。  相似文献   

19.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在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出"345"工作模式,即建立学院—系部—班级"三级塔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寝室—班级—系部—学院"四级贯通"的预警机制,宣传教育、调查研究、课堂教学、咨询辅导、危机干预"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将《日语词汇学教程》中认定的“常用拟声词、拟态词110词”在“中日对译语料库”的10部文学作品中进行检索,从获得的例句及其量上观察其实际使用情况和汉译模式。结果如下:(1)调查对象的110个词里有21个词未被检索出。因此,常用拟声拟态词的选定还需进一步考察。(2)使用次数较多的是31次以上的7个词,占到整体的6.4%。其中,最多的是“はつさり”,111次,最少的是“さつばり”,37次。(3)观察出了13种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模式。此外,还发现了3种新的汉译模式,即“A型、名词型和不译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