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奈达和严复是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奈达通过《圣经》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动态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严复在《天演论》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信、达、雅原则。二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方面。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构建标准,而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奈达和严复是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动态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严复从《天演论》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翻译中提出了信达雅原则。二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方面。通过比较,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构建标准,而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3.
(三)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中国近代史上的翻译家当推严复。赫胥黎的《天演论》就是他首次译成汉语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就译文的文体而言,严译《天演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天演论》现已有两种中译本.除严复的译本外,还有一种译本,这就是1971年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译本。两种译本文体不同,风格迥异。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天演论》慎始基斋本及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严复手批校样本的考察,结合严译《天演论》手稿,与吴汝纶等人的交往书信,探讨了《天演论》早期的版本源流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严复翻译、修订《天演论》的具体过程及思想演变,论析了其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信、达、雅"翻译原则,来评析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的德国,旨在纠正之前过分注重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而忽视目标语文化的翻译现象。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笔者将通过目的论的三大理论,结合"信(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译文通顺流畅)、雅(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理论分析和赏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而得知该译本中的得失。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对严复的《天演论》能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杨红 《海外英语》2013,(19):160-161
严复作为清末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其翻译作品《天演论》中所传达的思想对于晚清社会的思潮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催酶作用。该文就试图探讨严复译著《天演论》对于晚清中国社会思潮影响,帮助大家客观评价严复作品。  相似文献   

8.
以严复翻译的名著《天演论》为例,考察严复通过翻译实践提出的“非正法”以及他为何要选择这种翻译方式。“非正法”是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9.
《天演论》之于近代中国思想革命功不可没,然而《天演论》在严译目标群体———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中却未受待见,严复所期待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并未因该书巨大的影响力而实现,严复翻译之道“信达雅”也备受质疑。译者是翻译主体亦是伦理主体,在一定目的驱使下促成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伦理对话,并因意识形态取向与两种文化内诸要素共谋,操纵译作及其引发的伦理走向。译者严复在共谋关系网中不断调整伦理姿态,以期其译作发挥既定之功,然《天演论》流传之“殇”亦揭示了文化共谋的痼疾。  相似文献   

10.
一、科技英语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又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准则。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教育家,更是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信达雅",首创了中国完整的翻译"标准",对学界的影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不绝。本文将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一下翻译"标准"和"信达雅"的文化根源,以期更深地理解严复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苏吉 《考试周刊》2009,(35):36-37
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中国翻译界百年不变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然而纵观严复所留下的大量翻译著作及文字材料,我们却发现,这些译著里充斥着许多不符合“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原则的内容.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他所采用的是“达旨”式译法。本文以《天演论》为例,从历史背景出发,探究“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并对其译文中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翻译浅谈     
(一)翻译标准的探讨 我国的翻译史约始于近二千年前佛经的翻译。直到清末民初,翻译家严复在他翻译英国十九世纪科学家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一书的卷首《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后,我国翻译界才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开创了近代翻译学说这门“新学”。严复之前一些翻译家也曾有过对翻译标准的探索。如唐代的玄奘提出过“既须求真,  相似文献   

14.
自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出版以来,相关研究从未间断过,但大多研究是针对译者的翻译思想以及使用的翻译策略,很少有人关注不同时代译者、读者及出版机构等对其所作的不同批评。文章通过对比严译《天演论》在不同时代得到的不同评价,旨在说明多元系统理论并非仅对译者的翻译过程产生影响,针对译作的批评也同样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国翻译学者蒙娜.贝克提出的社会叙述理论把翻译与叙事理论相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无论从翻译角度或是社会学角度,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尝试从社会叙事理论的角度分析严复是如何通过翻译建构并促进叙事及主流话语的传播,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严译《天演论》是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理论著作,但严复在该书中究竟宣传了什么样的思想宗旨?对此史学界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主张赫胥黎的“与天争胜”,反对斯宾塞的“任天为治”;也有人认为严复具有突出的“制天论”观点。本文试图从严复的思想渊源、《原强》与《天演论》的思想继承关系及《天演论》内容本身等方面论证:严复的《天演论》基本赞同斯宾塞的社会学说,排斥赫胥黎的伦理思想;不仅主张“物竞”,而且力倡“任天”。  相似文献   

17.
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系统地介绍进中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背景、翻译过程中的创新及<天演论>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图在此基础上对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目的论视角重新阐释了“信达雅”的内涵。根据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翻译对象《天演论》,笔者提出“信达雅”是以“雅”为中心,兼顾“信”与“达”。“雅”不是外在的“润色加藻”,也不是翻译的“脂粉”。在《天演论》的翻译中,目的法则赋予了“雅”的核心地位,使“信”在严复的翻译实践中从中心走到了边缘。  相似文献   

19.
对严复倡导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的理解,尤其是"雅",学界理解较为分歧。文章从严复代表性译作《天演论》的吴汝纶序、自序和译例言分析入手,认为在翻译中,严复最关心的是在"信"的基础上达到"达",而翻译像《天演论》这等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不仅能达到"达",而且还能行远。既符合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体,又能表达精理微言者,非先秦诸子文体莫属。所以,严译三难中的"雅",其确指为先秦诸子文体,至为明确,学界不应概以"文雅"模糊掉他的本意。当然,以先秦诸子文体之雅言来翻译,针对的是有"精理微言"类的著作,而严复毕生所翻译的八部作品,均属此类,也是需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20.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近代中国影响深远,学界对它甚为关注。王天根先生的专著《〈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采用“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到传播效果”的分析框架,就《天演论》早期文本的传播过程,《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政治思潮、学术转型、宗教神学、社会通讯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勾勒出了《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在知识界由精英向大众的传播路径,进化论思想如何形成进化思潮的历史轨迹。王天根先生将译本《天演论》与原本《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行对照,论述其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