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多憎而少爱",是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评价。他认为这既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褒词,也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贬词。作为贬词,周作人认为《阿Q正传》缺少"笑中的泪",阿Q作为思想典型的意义,盖过了人们由阿Q的不幸命运而引发的共同命运感。这与鲁迅塑造人物的典型化的方法有关,也与鲁迅对通过阿Q所传达的"思想"的看重,远远超出对阿Q本身的关心和经营有关。  相似文献   

2.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德国诗人拜伦的评价 ,他说拜伦“重独立而爱自由 ,苟奴隶立其前 ,必哀其悲而疾视 ,哀悲所以哀其不幸 ,疾视所以怒其不争……”意思是说 ,拜伦珍视独立 ,热爱自由 ,假使有奴隶站在他面前 ,他总是心中悲伤而又怒目而视。这本是拜伦对奴隶的态度 ,有人便将此说法移植到鲁迅对阿Q的头上。对于“不幸” ,大家没有争议 ,但对阿Q的“不争” ,尽管大多数学者都持赞同态度 ,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譬如 ,阿Q被抓进大牢 ,别人问其进来的原因 ,阿Q爽利地答道 :“因为我想造反 !”这是阿Q的肺腑之…  相似文献   

3.
自从半个世纪前《阿 Q 正传》问世以来,对于阿 Q 的典型性,人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阿 Q 是“劳动人民中一种消极的典型”;阿 Q 是“流浪雇农的典型”;阿Q“既代表农民,也代表一般士大夫,是非常广泛的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典型”;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丑陋和苦难所构成的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的拟人化”;是“中国人各种劣根性的结晶体”;阿 Q 是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一般的社会典型”;阿 Q 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有的甚至说“阿 Q 是一个千面的机械人”;等等,  相似文献   

4.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自1922年发表至今,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究其原因,主要人物阿Q形象的鲜活性应是重要因素。作者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鲁迅先生真的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相似文献   

6.
王海 《华章》2012,(21)
鲁迅先生在1921-1922年创作了《阿Q正传》,作品中的“阿Q”形象世人皆知,所衍生出的“阿Q精神”更是影响深远.本文从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重新论述了前人早已有之的论点:“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是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阿Q精神”确实随处可见,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本文同时从唯物主义的辨证论出发,论述了“阿Q精神”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消极的一方面,并且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本文试从“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阿Q精神”消极作用大于积极的一面;“阿Q精神”也有着积极的一个方面论述随处可见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7.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为,这种考察对研究《阿Q正传》是有裨益的。对阿Q形象首先予以注意的是茅盾先生,他认为:一、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通讯》《小说月报》13卷第2号)二、“‘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读<呐喊>》《文学周报》91  相似文献   

9.
阿Q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够耐得住研究家的无穷解读,而且始终“难解其中味”,就在于他是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人类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对阿Q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观照和反思,从而创造出阿Q这一不朽的形象。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阿Q社会性的边缘化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阿Q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够耐得住研究家的无穷解读,而且始终“难解其中味”,就在于他是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人类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对阿Q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观照和反思,从而创造出阿Q这一不朽的形象。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阿Q社会性的边缘化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刘基在《郁离子》一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生态理论和理念。人与自然应该是互动、互补的关系,即和谐相存、相生、相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物质基础,离开了生态文明,就谈不上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有着独特的生态伦理叙事。他对自然的描写,体现了生态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也控诉了工业文明和人类欲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对女性的塑造,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揭示了女性与自然都是男性、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压迫对象;他通过对动物活动的叙述,赋予动物以主体性,提倡尊重动物的权利,认同动物的情感。哈代小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复杂,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又体现了道德关注的"同心圆"倾向。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的小说主要从男女关系的独特视角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这是他的小说观决定的。劳伦斯的“小说是生命之书”的观点基本能概括其小说观。他的小说观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主要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有密切联系 ,又有现代主义反传统的一面 ,尤其是他对性爱是使人类再生的唯一途径的看法 ,世人争议很大。总的说来 ,劳伦斯的小说观是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保罗与三位女性的情爱纠葛,展示了工业文明带给人与自然的伤害,作者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追求的是和谐的两性关系和纯净的自然世界,表达了只有灵肉合一、天人合一,才是现代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的一生都在为追寻人道主义和自然人性的回归而不懈探索,他的创作对性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人类的文明进程相联系。对灵与肉相结合的性道德的肯定,对自然人性的呼唤,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殖民的反对,对文化侵略的不满与担忧,对古老文明的崇拜等,是他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乡土,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作家们以“地之子”的自觉身份不知疲倦的歌吟的永恒的文学母题。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逾矩的罪人》中,西格蒙德由于逾越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成为家人眼里的"罪人"而自杀。在小说中,劳伦斯虽然认为西格蒙德自己、他的妻子比阿特丽丝以及他的情人海伦娜对这起悲剧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罪人。逼死西格蒙德的真正的罪人是压抑和摧残人性、使人的精神和肉体分裂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维多利亚时代传统、保守的社会习俗和拜金主义。西格蒙德的悲剧,是劳伦斯对英国现实社会提出的抗议和质疑,也是他对现代人荒诞的人生和命运的一种彻悟。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论断,体现了我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人影响自然"的综合协调观、"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观,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创新与发展,探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小说,挖掘、探视其中蕴涵的生态思想。小说中包含对文明间接的批判,在揭下文明外衣的同时昭示了人类的自然本性和人之于大自然的真正地位。  相似文献   

20.
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以笔下猛禽凶兽的动物诗著称。他的动物诗歌创作笔触锋利,基调沉郁,形成其独特的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风格。休斯的代表作《鹰之栖息》通过对一系列动物的特殊形象的描写,旨在引发人们对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他凭着诗人敏锐的洞察力,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潜在危机,并为人类的发展及其未来感到深深的忧虑,对陷入窘境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人类中心主义”;他希望通过一系列动物诗歌创作来歌颂他所崇尚的自然界,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警醒人们应该为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