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谢安妮     
海伦·凯特是美国一个普通的女孩,她19个月时得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使她聋哑而且眼也瞎了,完全走人一个无声无光的世界。海伦是不幸的,她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了,但海伦又是幸运的,她遇上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很难想象,一个对声光世界毫无感知也无法感知的女孩,安妮是凭着怎样的信心和耐心才得以教会她第一个单词“water“(水),这需经历多少艰辛和困苦啊!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唯一用来感知世界的只是触觉。她只有靠触摸老师的腮帮、嘴唇、喉部,感受振动来学习发音;只有靠安妮把课文写于她手心来了解课文。这,对海伦和安妮都将是怎样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通晓 5种语言,一生写了 14部著作。然而,她却是一个自幼就又聋、又哑、又瞎的残疾人。她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对她的悉心培养。   苏利文 18岁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在长达 5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以创造性的劳动,用满腔热血,滋润着海伦干涸、荒芜的心田。苏利文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使海伦成了知识渊博的学者,而她也赢得了“海伦的另一半”美名。   由此笔者想到了教育界一个流行多年的概念——“差生”,想到了后进生的教育问题。要说“差生”,海伦可谓“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3.
尚海涛 《教育文汇》2005,(12):28-28
安妮牵着海伦·凯勒的手在寒冷的冬天接触冰冷的水。当海伦·凯勒幼小的心灵被触动时,安妮在海伦的手心用指尖轻轻划着“W、A、T、E、R……”,同时拉着海伦的另一只手触摸安妮的颈部声带处,口中不断发出“water”(水)的读音,从而让海伦·凯勒感受到了发音的奇妙。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海伦·凯勒从小就因眼盲、耳聋,无法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说话,被认定是一个集聋、哑、盲于一身,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但细心的安妮老师发现海伦·凯勒发声的能力并未丧  相似文献   

5.
假如,有谁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一辈子看不见彩虹的靓 影;假如,有谁哭闹时,却听不见妈妈嘴里的话语。那么她面临的将是一个 死寂的世界。我不敢想,谁会这么不幸。可世间偏偏有这样不幸的人—— 海伦·凯勒,一个可爱的盲姑娘。  相似文献   

6.
一、课文悟读“一曲人性不灭的颂歌”。此文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完成了一个普通蒙童的开化过程,而是一个特教人员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取得了特殊教育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安妮·莎利文原是一个盲人,后经治疗复明。她饱尝了黑暗煎熬的痛苦,后来又亲身体验到重见光明的喜悦,所以对于海伦·凯勒来说,“知我者,莫若我师也。”海伦是一个出生后19个月就被病魔夺去视力、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自然是一个没法与常人相比的人,她独自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的孤岛,独自品尝着孤独、寂寞、焦虑与无奈。对于一般人来说…  相似文献   

7.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写的一篇阐述人生哲理的优秀散文。海伦·凯勒,著名的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她出生19个月时就因重病失去了视力、听力,不久又变哑。对她来说,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世界已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但海伦·凯勒始终有坚定的信念:努力奋斗,生命的光彩依然夺目,她最终成为全世界残疾人成功奋斗的典范。《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细细读过了好几遍,每次阅读都被海伦·凯勒的顽强精神所感动,被她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这句话更震撼着我,时时鞭策着我。每当我想偷懒的时候,想…  相似文献   

8.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首位女诗人.清教徒主义提倡在这个世界生活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深受清教徒主义影响.因此她诗歌中的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经常处于对立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对立同时反映了其思想状态,即作为一名清教徒的安妮和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女人的安妮,这两个角色的冲突和交战,从而使她的自我与超我处于被迫分裂的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冲突也显示了她对于上帝及所处的父权社会的一种质疑,从而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光明的启示     
我这个人视力很不好,大概是遗传了妈妈深度近视的缘故吧。以前我甚至还有一个愚蠢的想法:要是世界上没有眼镜,那我一定会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瞎子,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感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其实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  相似文献   

10.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海伦·凯勒。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有两位奇人,一位是拿破仑,一位就是海伦·凯勒。”海伦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了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海伦生于美国,1岁时,她突然生病,高烧不退。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急性胃充血以及脑充血,他们宣布无法挽救。在一个清晨,海伦的高烧突然退了,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到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凯勒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厄运,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教导下,由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幼儿,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5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显然,创造这种奇迹,除了凯勒顽强的毅力外,还与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密不可分。莎莉文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她不是把凯勒关在房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而是带着海伦·凯勒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可见,当…  相似文献   

13.
珍惜拥有     
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她幼时因患病造成盲聋哑的严重残疾,在家庭教师安妮的帮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学有所成并著书立说。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里,表达了她对拥有视力的人的羡慕之情,并为那些不珍惜自己天生有好生理条件的人而扼腕叹惜,她的劝诫依然是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切莫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曾经的拥有。  相似文献   

14.
一、名人故事,激情导入世界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海伦是个什么人?你了解多少?她是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赢得生命中的光明。她又聋又哑又盲,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并在文章开头写道“:我常常想,如果每一个人在刚刚步入社会时,患上几天聋盲症,那将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因为黑暗将会让他珍爱视觉,寂静将会让他更加明白声音的愉悦。”可是有的学生却由于在平时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1880 年,在美国南部一座小镇上,诞生了个小女孩。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普通的女孩将要遭遇世上少有的不幸,也将创造世上罕见的奇迹。 谁也不会想到,一百年以后,许多国家把她的头像印在了邮票上。马克·吐温把她和拿破仑相提并论,称他们为“十九世纪两个最有意思的人物。” 她的名  相似文献   

16.
语文——应当唤起生命的活力 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通过老师的手语,就能“听到老师的话;她把手放在春天的枝干上,就能感觉到枝头花蕾绽放的颤抖和小鸟歌唱的律动。在海伦的心里,这个世界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片灿烂的阳光。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是她的老师莎利文。莎利文重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把教学放在人的生命活动的高度,从而使教育活动的双方不仅只是在文化知识层面,而且是在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通晓5种语言,一生写了14部著作。然而,她却是一个自幼就又聋、又瞎、又哑的残废人。她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对她的悉心培养。苏利文18岁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在长达50年的教书生涯中,她以创造性的劳动,以满腔热血,滋润着海伦干涸、荒芜的心田。苏利文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使海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5种语言,并且学习了代数、物理、天文等课程。海伦在20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拉德克里夫学院,并且以优等成绩毕业,成…  相似文献   

18.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长到十九个月大时,她完全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但随后,她得了一场怪病,这场病给她带来了长久的寂静与黑暗。在随后的五年里,她根本无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安妮的小说《阿格尼丝·格雷》的女主人公阿格尼丝·格雷的性格特征 ,尤其是她的自尊、自爱、独立 ,最终使她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旨在说明 :《阿格尼丝·格雷》是妇女独立的宣言 ,表达了作者的妇女解放理想 ,安妮·勃朗特也因此在英国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经写出了一部不朽的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书中,这位豁达坚强的盲人女作家用细腻的文笔诉说着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和热爱,让无数读者为之震撼,感动不已。不过,尽管当时的人们很为海伦的精神所感动,但都以为那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罢了。当时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海伦·凯勒的梦想真的有一天会变成现实。1984年,美国内达华州的一位盲人通过手术,移植了人造角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人造角膜重新获得光明的盲人。我们学过生物学,已经知道了眼睛的构造。眼睛就像一架异常精密的照相机。光线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