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与文化的交融关系,决定了探究文化价值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文学活动也以其高度的艺术真实性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视角。《红楼梦》是文学与文化,审美与意识形态高度融合的典范之作,其呈现的文化视角也具有多维多向的复杂性。从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生态思想的结合点"中医生态观"的视角品读《红楼梦》的文化意蕴,试图为研究《红楼梦》提供新的视角与切入点,也为弘扬中医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其文学翻译意义重大。生态翻译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兴的翻译视角。将生态翻译运用于文学翻译,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基于生态翻译,从"三维转换"理论的视角,分析《檀香刑》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潘富俊教授的"文学植物学"启发,本文从《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原著中出现的相关诗词、判词以及经典的故事情节,探讨了与这些人物性格、命运相应的"植物图腾"和"花语",是研究《红楼梦》人物的一个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颇高的盛誉,因而越来越多的海外译者研究这部名著。日本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有较为系统的探究,这为我国红学译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资料。本论文探究了《红楼梦》日译本的翻译研究状况,并从文化翻译视角探究《红楼梦》日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艳芳 《海外英语》2013,(19):168-170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其中拟声词的运用尤为突出。此研究从语言象似性理论入手,对《红楼梦》中的拟声词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从语音象似性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象似性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研究探讨提供了新视角,希望能为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带来一些新启发。  相似文献   

6.
全面而辩证地理解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理性与非理性,才能准确把握文学的精神实质,才能实现《红楼梦》的完善的教育价值,才能开展健全的文学教育。在文学教育的高度理解《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既需要挖掘《红楼梦》在语言与思维发展中的“有用之用”,也要发挥其文化浸染与审美熏陶的“无用之用”,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它不但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记录了曹雪芹现实主义的文学观点。同《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一样,曹雪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也是值得加以研究的宝贵的文学遗产。研讨曹雪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红楼梦》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李艳玲 《海外英语》2013,(7X):113-114
《红楼梦》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从1830年至1986年近160年间,出现了9中英译本,成为最受西方读者欢迎的中国古典巨著。因而这一名著理所当然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青睐,前人已从双关语理论,顺应论等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然而如今,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红楼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从该理论视角对霍译本人名英译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该文尝试将生态翻译学与《红楼梦》相结合,从新的视角探讨译者是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的多维度转换角度再现名著的精髓,希望能对《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既往的《红楼梦》研究著述多从社会历史批评和文本解读的角度进行剖析,而很少从文化生产、消费的视角对之进行审视和研究。《红楼梦》在创作与生产上呈现出了商业生产与文艺生产交错复合的局面。《红楼梦》最初仅在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之间流传,商业化的运作极大促进了它的流通与传播,近年来《红楼梦》的传播形成了书籍、戏剧、电影、电视、绘画、网络等多种形态并存的立体多元的传播态势。《红楼梦》早期的读者和消费者多为文人墨客。之后,在书商的推动下,它日益普及。当代《红楼梦》的消费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欣赏,形成了文学意义接受、商业消费交错缠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角度研究文学,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自然观,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解读出D.H.劳伦斯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与自然的统一"和"女性对男性的抗争"两大主题。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内涵对构建两性和谐、天人和谐的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史官文化传承的国度,由史而文的转变之路中国人走了几千年,中国叙事文学的产生来自于史官文化的土壤,与史传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说史传孕育并滋养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这些史传文学作品中,对我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莫过于《春秋》,其"春秋笔法"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学传统,而《红楼梦》集我国一切优秀文学作品之大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其在创作上使用"春秋笔法"也是必然的,主要表现在:直书其事、婉而成章,叙述视角的转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如同任何文字书写作品一样,文学经典亦由符号组成。延续文学经典生命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传播文本中蕴涵着的世界性因素,并以不同的方式在异域语境中展示本民族所固有的特性。2003年以来,有关《红楼梦》英文译本的研究论文明显增加,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也发生了转向,即他们开始从文化交流和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来研究和关注这部巨著。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方向——从历史文化流变和传播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流布和接受,目的是通过梳理,能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程。以期更为深入的了解《红楼梦》对于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奇迹 18世纪中叶,出现《红楼梦》(指前八十回,下同)这样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个奇迹。人们常常把《红楼梦》说成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其实,《红楼梦》比作为一种文学潮流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要早近一个世纪。《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同批判现实主义也有很大的不同。《红楼梦》问世的时候正当欧洲启蒙运动滥觞之时。启蒙运动的一些文学名著,如伏尔泰的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作为一部综合性较强的文学著作,其中的研究意义呈现出多元表述的基本面貌,"养生"解读就是其中之一。《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将中国传统"养生"理念融汇其中,体现了鲜明的"养生"色彩。文本"养生"描述依托传统"养生"意识与行为实践,构成了《红楼梦》中的养生文化。本文将以"养生"为线索,从美食、茶道、饮酒、医药、运动、情志等各方面考察蕴含在《红楼梦》中的养生体现,从而透视作品背后的"养生"文化。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外宣文本的非文学特性与古诗词的文学特性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从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外宣翻译的策略方法对《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辨证分析王国维《红楼梦》悲剧观,需要放于整个中西文学史中加以考究。生态人类学视角下,《红楼梦》作为传统文学之一并无悲剧可言,其现代文学悲剧属性主要表现在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族群、政治、社会、精神等外部领域。  相似文献   

20.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