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表现出一定的存在主义倾向,本文从其存在主义倾向的产生渊源、具体表现以及独特个性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并在对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与西方存在主义进行简要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并阐释"《金阁式》存在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涉及到了黑人社区与个人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莫里森认为,黑人个人一定要回归社区,回归黑人性,因为黑人社区是黑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莫里森对于黑人社区与个人关系的思考较为明显地反映在了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本文拟对这一关系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解读:小说的叙述结构和小说颇具存在主义特色的三个结尾;小说的人物命名和人物语言的使用;小说的存在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生存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黑人女性渴望翻越种族歧视的藩篱获得白人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她们渴求摆脱性别歧视获得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的四位黑人女性的分析,展示她们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反映的就是饱受摧残的黑人种族在奴隶制被废除后所经历的苦难。这篇小说人物众多,结构复杂,莫里森以丰富的表达手法为读者表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宠儿》中女主人公赛丝的创伤表现进行分析,再深入剖析她内心创伤的恢复过程,进而窥探托尼·莫里森的写作思想以及作品中的黑人精神。  相似文献   

6.
《外婆的日用家当》作为爱丽丝·沃克短篇小说集的经典代表,作者赋予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象征性意义,故事主要围绕母亲、迪依和麦琪三位女性为了争夺象征黑人财产和文化的日用家当展开叙事情节,在争夺中作为黑人财产拥有者——母亲突然醒悟,继承本民族文化不应局限于外在形式,而是应该源自内心深处的真正理解和热爱。  相似文献   

7.
《凯恩河》追溯了作者拉丽塔·塔德米家族三代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本文拟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凯恩河》中三代黑人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伦理,以探讨作者对黑人女性生存伦理的思考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非裔美国文学,也称黑人文学的历史相当漫长,名家名作不计其数。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受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影响,莫里森常把黑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融进作品中,她善于熟练地运用黑人语言和对话,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在莫里森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宠儿》创作思想深入,创作技巧独特: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反复、时空顺序的颠倒错位、魔幻与荒诞尽情地融入,泛中心、多线条的小说主线—点、线、面交织。莫里森为《宠儿》编织了一张网,这张网涵盖了有色人种的苦难史,记录了黑人传统、黑人性格以及黑人美学。《宠儿》告诫黑人根据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白人的标准去找寻失去的爱及自我。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女孩皮科拉梦想拥有蓝眼睛而最终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以荣格的性格决定命运理论分析这部经典作品中两个黑人女孩皮科拉和克劳迪娅不同命运的根源,可以发现在白人主流文化下,作为弱势群体的黑人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养成怎样的性格特征,是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本文认为,这部反映黑人社会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寻根"主线故事背后构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女性角色争取权力的形象诠释有重要的联系,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成为建构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土生子》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别格的生存环境、凶杀行为以及其心理特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位黑人青年如何在社会狭小的生存空间中通过近乎变态的行动展示自由并且最终承担责任的悲剧故事.别格的人生经历很好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要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因而作者塑造了一位萨特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内学者在1994-2013年这20年来,对非裔美国女作家赫斯顿及其小说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不太丰富.作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出了她的五部长篇小说构成了一部记述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与奋争的血泪史;三部短篇小说则凸显黑人民俗文化的特色.通过研究综述以引起人们对这位黑人女作家的关注和尊敬,并提高对其作品的鉴赏和兴趣.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1931~)于1970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反映了后殖民语境下的种族压迫与反抗的主题。通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比,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和两个家庭的对比,号召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抵制白人主流文化,培养黑人民族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陶芸 《职大学报》2014,(5):71-74
托尼·莫里森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例如《宠儿》、《爵士乐》和《乐园》等等,侧重于对农奴制与黑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音乐在黑人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宠儿》这部小说中折射出黑人多种传统音乐元素:塞丝、保罗·D身上所体现的布鲁斯音乐和贝比·萨格斯所代表的非裔基督教的音乐等。文本弘扬了黑人文化的价值观和魅力,提升了黑人社区中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鞭笞了罪恶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15.
《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赫斯顿打破了卑贱的黑人妇女形象的固有模式,塑造出一个在二十五年间三次婚姻中不断寻找自我的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珍妮。小说为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奠定了框架。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尼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长篇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悲剧性小说。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风格向我们讲述了黑人女孩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在美国种族制度的歧视、迫害下最终发疯的悲惨经历。故事中,皮科拉在遭受了一系列身心伤害之后,极度渴望拥有一双白人的“蓝眼睛”,最后失去理智。佩科拉的悲剧不是偶然,不是个例,而是成千上万个受种族制度压榨的黑人的缩影。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莫尼森囊承着现实主义小说揭露现实,真实刻画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叙事风格。奇妙的开篇,多角度破碎性的叙事方式以及小说中的隐喻的运用将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最成功的作品,通过对种族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自立自强走向新生的历程进行的社会现实写照,描述了女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分析茜莉从缺乏自我意识的黑人少女到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的成长过程,探讨该书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主题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和乡村的恋人们:故事一》中,作者纳丁·戈迪默将南非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作为黑人和女性所承受的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女性悲惨的境遇与生存状况图景,揭示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残忍.  相似文献   

19.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其小说《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表现了黑人妇女寻找自我、争取解放的精神追求。美国黑人女作家、妇女主义的创立者艾丽丝·沃克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小说《紫颜色》中进一步探讨这一主题。两位作家在小说中运用了与大自然、日常用品和服饰相关的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充分说明了两部作品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在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详细描绘了艾丽斯.沃克所指的三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年幼的珍妮和她的外婆南妮是第一类黑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须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珍妮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在前两次婚姻中,她是被白人和黑人社会训练成“非凡的”、但内心却遭受“相反本能”折磨的黑人女性。在第三次婚姻中,珍妮获得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尊重,在小说的结尾,她实现了自我,此时的她是沃克所指的黑人新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