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上课要听讲":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脑子跟着想、精神要集中。这是我们老师对学生上课听讲的要求。于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总是学生听,教师讲。"我不讲,学生就不懂;我少讲,学生就少懂;我多讲,学生就多懂。"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听讲和笔记,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但其实,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对"听讲"的要求,不再囿于老师的讲,更要听同学怎么讲,再思考自己讲什么;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所以,从另  相似文献   

2.
正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我们把学生的灵魂"塑造"得如何呢?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自己是"燃烧了,可你把别人照亮了吗?"清楚地记得我讲《狼牙山五壮士》时,那是一节公开课,后面有许多听课教师。我在前面讲得津津有味,可是后面几个调皮的学生就自己玩自己的。如果我停下来训斥他们,有许多教师;如果我假装看不到,作为教师的我,学生不好好学习,让我看着他们玩,我又特别难受。最后,  相似文献   

3.
王兴茂 《山东教育》2014,(11):46-46
若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离不开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精练。 精讲:就是要删除课堂教学的无效环节和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知识要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要讲,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要讲。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对"讲"有些偏见,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讲"就是"注入式",是"灌"的同义词。有的学校干脆规定每节课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更有甚者认为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一味地由学生自己"读",自己"讨论",再由自己编几段课本剧,来几个花样。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教师的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接受语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过程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我认为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语文教学中的"讲"。如何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首先需要明  相似文献   

5.
吉友堂 《小学生》2012,(9):15-15
我通过这一学期对新课标的学习,觉得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转变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一、变"教师讲"为"学生说"长久以来,知识都是靠口耳相传,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要注意力集中地听,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想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老师唱"独角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那么老师到底要不要讲,"学生已经明白的不讲,讲了学生也掌握不住的不讲",老师上课讲什么,要引导学生怎样学,才能让课堂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很小的时候,我便梦想着成为一名教师。当我在家里缠着母亲当我的学生,抱着父亲讲课的课本对着小黑板边讲边写的时候,我无数次的梦想我要有自己的讲台、自己的学生,为他们讲他们想听的课程。那时单纯的梦想,现在竟一一实现了。在福州三中的讲台上,我真正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有着两个班聪明的学生,而每天两节45分钟的课堂,是我最开心的时光。  相似文献   

8.
李春燕 《教育》2014,(6):55-56
正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巩固和提升,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然而,我们却往往发现:教师一遍遍地详细讲解每一道题目,生怕学生没听懂,一边问学生"听懂了吗",一边还不顾学生的反应再讲一遍;当学生听累了讲话开小差,教师善意地提醒学生"管好你的嘴"。其实,有时候教师也要适当地管好自己的嘴,要清楚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多讲、什么不需要讲。  相似文献   

9.
解语 《河南教育》2005,(6):49-49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许多新教育理念在学校日益被强调,比如尊重学生。我并不反对教师尊重学生,我也认为对学生动不动就大加训斥.绝不会是一个好教师,更反对教师情绪失控而伤害学生。但如果说由此一来,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不讲坐姿,随便讲话,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甚至并无特殊原因,只因为想出去就说要上厕所……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是一种纪律的失控,是以尊重学生的名义而允许学生对教师不尊重。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如何运用事例,把道理讲活、讲实、讲透,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智慧的挑战性和吸引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运用事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事例要符合学生心理,具有新颖性毫无新意的知识学生不爱听,更不愿思考,所以事例的选择要做到两个新。一是材料新。引用的事例要有时代感,与时俱进。教师要更好地发现和运用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如在讲"直面挫折"这一内容时,我觉得课本给学生介绍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法是永远达不到"不需要教"的,那么,怎样"教"才能逐渐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彼岸?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对教学的认识,要突破认识上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教学"的含义,要认识到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活动,主要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不仅是学知识,学思想,学品德,而且要学方法,也就是要学会学习.要建立新型的教和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搞好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代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渴望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渴望与人交流,发现自己的见解,被人所理解。然而,他们比较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对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重视,缺乏必要的训练,经常在一些场合一说话就脸红。课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颠三倒四,层次不明,内容有时表达不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学生适应今后走向社会的需要,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比如,把"三分钟演讲"运用到语文课上。坚持让学生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从"要我讲"到"我要讲",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调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为依存,不能侧重任何一方,更不能忽视教师的讲。教师的讲是为了不讲,是为了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的讲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阅读;教师的讲要有适当的原则性,妥善处理讲与不讲的关系;教师的讲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能激发学生个体阅读文本的兴趣与热情;教师的讲要紧跟时代性,让每一个个体学会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与青年教师通信时曾指出:“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课文,课前空讲一通之后,接着又句句讲,段段讲,越讲得起劲,学生越不动脑筋。自己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处才给说一说。”叶老积极倡导语文课要精讲,不要“满堂灌”。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精讲的作用,提高语文课精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王杰 《学子》2013,(6):59
我们常用各种话语激励学生要专心听讲,却往往效果不佳。我们是否可以反问自己:"我讲的课有吸引力吗?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吗?"其实,笔者倒觉得古语应该给我们教师一点启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它正体现了课堂上极强的吸引力。科学课堂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是课堂教学能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也是科学课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嗣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教师变成了"演员",将原本最生动有趣的课文演绎得枯燥无味.将原本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最干瘪苍白的学科.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由过去的"演员"变为现在的"导演".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师主导,生主体"的角色定位,教师应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郭倩 《中国教师》2012,(16):55-57
<正>有人曾抱怨"鲁迅的精神常青,作品却成教材的鸡肋"。教师们一教到鲁迅的作品就犯愁,学生不爱听,自己讲得也没有激情;学生们说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读完之后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以往教师讲授鲁迅时,总是要先介绍鲁迅是  相似文献   

18.
李倩 《安徽教育》2013,(3):35-35
<正>我听了许多公开课,收获很大,体会颇多。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同交流体会。一、用好《教师用书》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或多或少被《教师教学用书》所牵绊,跳不出其条条框框。殊不知,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如果说教学要遵循什么"法"的话,《课程标准》才是最基础的准则。《教师教学用书》内容相对统一,每一节讲什么、怎么讲,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以及作业布置及答案等等,都有统一要求。若以这样的统一步调来要求不同的学生,不仅"因材施教"无从谈起,"创新"更是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我讲了8遍学生还是不懂"的猜想日前,一位新教师向我抱怨:"校长,这个问题我都讲了8遍了,可学生还是不懂啊,怎么办?"我笑了笑,和他作了一些探讨。事后,教师的话始终萦绕在我耳旁,让我思索了很久。讲了8遍肯定有点夸张,但讲了多遍一定是事实。为什么教师讲了多遍学生还是不懂?到底是谁的问题?不妨来一个猜想。先说教师:1.教师在讲到第三遍的时候(尽管不是连着讲3遍),态度一定发生了变化,表情不再那么和蔼,一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我不赞成这样的比喻。其实再多的光环也抵不过自我思想的亮度。教师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启迪、引导、影响学生,传播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教育的结果就是春风化雨,培养合格的公民,而并非要教师"燃烧"自己,更不需要"死而后已"的悲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