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儿子患上了一种成长顽疾——喜欢和人"较劲"。可悲的是,较劲的对象主要就是我——一个专门搞教育的研究者。我要他向东,他偏要向西;我要他学习,他偏要去玩;我要他吃饭,他偏要玩手机……有时担心自己会失去耐性,发生"擦枪走火"的事件。面对在"甜水"中"泡"大的孩子,家长有啥办法呢?虽然自己是一名专业的教育研究者,到头来却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满脑子的新教育理念又有何用?甚至还不如教育学的门外汉——我的妻子呢!看来,我得认真反思一下自  相似文献   

2.
<正>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  相似文献   

3.
王文焕 《家长》2011,(6):38-38
9年前,当我的小家伙呱呱坠地,我突然觉得我的内心世界一下子由紧张、期盼转变成兴奋、快乐。小家伙小的时候,我们只是精心照料他的生活,满足他的需要,但是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接收的信息量逐步增加,他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相似文献   

4.
李贞 《山东教育》2003,(25):1-1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对他的赠礼,不管他是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每个人,也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丰美世界。可是,当我们看到孩子时,总想着把他培养成科学家、钢琴家、作家……即便不是如此,也总想着让他在考试时考一个高分,给自己一个好的脸面。我们赞美的,是孩子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按照我们理想的样子成长的话。如果孩子不能按照我们的理想成长呢?自然得不到我们的赞美。因此,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丰富美好的现状。孩子们的耳边便日日响着那句少先队的呼号:准备着,时刻准备着!由此导致的是什么呢?“读书是为了将来有出息”,“读书是为了…  相似文献   

5.
声音     
正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礼貌,但我们更在乎自己的"面子"。所以,当孩子不叫人,说话不礼貌的时候,我们往往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立刻大声地提醒孩子,纠正他的无礼行为,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叫人呀"!这其实更多地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不是我没教他,是他表现得不好。——京师创智早教研发中心主任刘湘梅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们知道的"赏识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是在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周弘认为,所谓"赏识教育",无非是要看得起自己的孩子,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其实准确地说,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相似文献   

7.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把儿童当作儿童"。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对儿童应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  相似文献   

8.
几乎每一位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在我的肚子里呆了10个月,我能不了解她吗?""他一翘起小尾巴,我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认为孩子一定会向西走,他却偏偏向东跑;我们自认为最了解孩子的心,但他却嘟着小嘴说我们做得不对;我们认为已经给了孩子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他们却不领情.上述现象表明:我们有些时候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孩子,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相似文献   

9.
2040年的职业环境将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涯教育呢?从规划到创造有的父母会为孩子计划好他的未来,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孩子自己做,但当他真正面临职业变化的时候,父母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该怎么办?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定一个  相似文献   

10.
等待也是爱     
李红霞 《下一代》2012,(4):31-32
我曾听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有些孩子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厌的、烦人的孩子。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这些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做了一年时间的班主任工作后,在我心灵中产生过这种概念:错过对孩子的一个正确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孩子上幼儿园已经一个多月了,今天送去的时候听老师说,我家宝贝在班里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孩子,听完后我的心里觉得很欣慰。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进入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喜欢上那里,不哭不闹,并能和小朋友们和睦相处,宝贝做到了,我们为她骄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我们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2.
6.给孩子提供最少的帮助,使孩子获得最多发展独立的机会,但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要给予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帮助孩子。如和孩子一起来旋转门把手,让孩子感受到如何使用它,以便他将来能独自使用。当一个小女孩坐在我们旁边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她穿靴子,  相似文献   

13.
陈通行 《河南教育》2004,(10):20-20
怎样平等地对待孩子呢?一、学会倾听倾诉欲是每个人都有的天性,一个人遇到高兴事需要倾诉,让更多的人分享他的快乐;遇到苦恼忧伤需要倾诉,在倾诉中得到解脱;遇到困扰也需要倾诉,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大多数时候,一个人在倾诉时,并不需要听的人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只要能听他倾诉就行了。在倾诉时,倾诉者的心理最脆弱、最敏感,他彷徨、脆弱、无助,倾听者只要有一丝的不耐烦或不屑,就会使他感到难堪,受到打击———尤其是孩子。所以,父母在倾听时要心无旁骛。二、阐述自己的观点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许多思想是幼稚的错误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自…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德国孩子跟中国孩子作个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孩子长得很大了还像个孩子;而德国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了大人。安东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他爷爷奶奶的房子和我们的房子挨得很近。一天,他跟着他爷爷奶奶来到我们的  相似文献   

15.
在心里,不停地对自己说:每一个孩子都将是一朵盛开的花,在他还是小苗的时候,一定要善待他。昨天中午在南京路散步,迎面骑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停下来喊我"老师"。我仔细打量她:长长的头发披在肩上,秀气斯文的脸庞,年轻而又显成熟。我愣了一下,在脑海里搜索:"王璐!"她喜出望外:"啊,老师,您还记得我?"通过闲谈,我知道她已经参  相似文献   

16.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变聪明,不希望孩子变"笨",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孩子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孩子变笨三大原因 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郭悦 《家庭教育》2002,(1):18-18
在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国内外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了下列七项。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语言教育;孩子需要认识环境———知识教育;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品格教育;孩子需要认识人生———生涯教育;孩子需要培养智慧———思想教育;孩子需要发展想像———创意教育;孩子需要有幽默感———气质教育。我们将分三期介绍有关知识,使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这七种需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8.
玩具再发现     
父母要引领孩子"发现"玩具的新功能一件玩具,孩子是可以不断地重复玩的。比如今天他可能关注了声响,明天就发现这个可以推着走,后天又发现还可以滑动等等。此时,一个玩具的教育功能才得以被充分发挥,在和玩具的互动中,孩子也得到了各方面经验和能力的发展。但是,当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家长应该首先自己来做发现者!自己先对玩具多一些好奇心,发现玩具的各种不同的功能和玩法,然后再提示孩子,或者和他一起玩,给他启发,那么孩子就能对一个玩具保持长久的新鲜感。有的时候,买了玩具,让孩子随便去玩,玩具的最大教育功能并未得以发掘和发挥。玩具本身都是多功能的,只要家长能想到,玩具就能做到。  相似文献   

19.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一家人不知怎样宝贝才好。孩子渐渐长大了,可他从来都不会想到除了别人照顾他之外,他还需要关心别人。慢慢地,孩子有些习惯连我们自己也看不顺眼了。饭桌上,见到自己爱吃的菜,孩子就说:“我要吃!”爷爷、奶奶忙不迭地把那份菜直往他身边推,口里说:“你吃,多吃点,我们不吃了。”我们意  相似文献   

20.
林庆望 《教师》2012,(14):24-24
记得一位专家这样说过“要以农夫的心态做教师”,他恰恰道出了教育就是选择时机的艺术。一名顽童,什么时候让他静下心来思考,需要时机;一个胆小的孩子什么时候鼓励他站起来发言,时机也很重要。虽教育时机时时皆有,但须随学生之性方可奏效,所以它需要我们去捕捉。那么教育契机在哪呢?结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时机是不可失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