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3页。【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自主发现、总结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课前思考】"圆的周长"是一节经典老课。但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为背景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耀49页。【设计理念】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规律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节课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学生自主创设的间隔排列模型等现实情境,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逐步积累感  相似文献   

3.
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人,如何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我的体会是:收集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翻开苏教版教材,教师不难发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才能发现有效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4.
【课前思考】1.研读文本。"精打细算"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教材力求通过"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发展推理能力,感受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魅力。2.抓核心词。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依托情境的具体数量,借助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转化为整  相似文献   

5.
黄瑛玮 《中国教师》2012,(14):28-29,38
<正>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同过去教材相比,趣味性更浓,选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性的信息和问题增多。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主张让学生利用解题经验逐步自主地建构思路。[1]这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数量关系的训练有所冲突。以下就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想法。【片段】(如图1)师:这幅图的右边我们看到了什么?(提示学生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过程性原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著名数学教师马明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问题设计、提出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合情合理地提出问题。数  相似文献   

7.
【总评】纵观本节课,教师能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收集数学素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教师把课堂当作学生学知识的展示台,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似文献   

8.
<正>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情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秀莲 《山东教育》2003,(16):49-49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之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也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怎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以下两个问题情境:情境一首先出示一张表格水糖甲杯25克9克乙杯20克7克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2.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请同学们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想办法比较出两杯水中哪一杯比较甜,看哪一个小组想出的…  相似文献   

10.
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入,如何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我的体会是:收集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解决"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和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体验问题解  相似文献   

12.
正分数是学生认识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如何调整学习难度,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是值得每位执教教师思考的问题"。认识几分之一"是分数学习的起始课,如何在教材基础上有效整合学习材料,抓住分数本质属性,让学生轻松建立初始概念,为今后系统学习分数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及反思。1【教学片段一】教学—211.—的产生2课件出示月饼图(6个、4个、2个、1个月饼各一组)。  相似文献   

13.
汤萍 《生物学教学》2012,37(12):21-22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1如何设置问题情境1.1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过于空泛的问题不是有效的问题,学生会不知从何着手。比如在学"减数分裂"时,如果这样提问"减数分裂过程和有丝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91页例2,第92页"练一练"、练习十七第3、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情境中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理清思路的能力翻开书本,我们发现,现在的教材每单元都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主题情境图,图画映衬着文字,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但正因为这样,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主题情境图,引导学生从情境观察中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同时,进行比较、判断、筛选等数学思考。从中选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既发展了思维,又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并能借助示意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折纸操作,激活思维  相似文献   

17.
<正>新教材用"解决问题"一词代替老教材中的应用题一词,使许多一线教师认为,低中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就是把原来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变为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较之应用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正确领会新教材的意图,继承应用题教学的经验,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质呢?下面,以自己在""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谈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8.
在运算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的。一、让学生"估"出数感课始,课件出示情境图(如图1),并提出问题:观察图1,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列式呢?  相似文献   

19.
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丰要教学两步连除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伞过程,提高学生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住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解题思路?怎样让学生学会选择有效信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又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我的磨课之旅。  相似文献   

20.
【教材与学生分析】《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新教材数学广角新增加的内容。“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因此,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所以,本节课在设计时以一个故事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集台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