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变教为学"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特别强调学习目标(Objective)、学习任务(Task)和学习活动(Activity)这样三个概念。其中"学习目标"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用于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备课中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学习活动"如何设计,而应当集中精力思考"学什么"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总  相似文献   

2.
放眼当下教育,精致的应试教育掩盖学习能力的问题依然突出,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当下基础教育中浅层学习普遍存在。深度学习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考虑"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这是在思考教学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从而逐渐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只有立足"学",才能弄清楚"教",为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科学落实"确立高阶学习目标"等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变教为学"倡导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这种思考的过程实质就是建立知识间联系的过程。因此在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时,就应当努力并且充分地挖掘这样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一、说课是什么日常的备课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设,思考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如何落实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确保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上课是教师在教室里讲课及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和作业,形成"最近发展区"的技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看出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而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前,依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理论、教学实际,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述形式,将教材理解、教法学法转化为教  相似文献   

5.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师备课时的必然思考,但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部分教师重视“怎么教”忽视“教什么”,致使课堂形式新颖但内容庞杂零碎,语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在学生的心田中扎下根来;其次,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把握不好“教多少”和“怎么教”,该讲的不敢讲,该问的不敢问,致使学生对应当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6.
"学"和"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事件。但是,因"师教生学"、"重教轻学"的惯习影响,很少有教师对"学"与"教"的内涵、特质以及孰主孰从、孰先孰后的关系等作系统深入思考。事实上,唯有对"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什么更有价值"、"怎样教能更好地促进学"等问题作深刻思辨和清醒认识,学校教育才能实现"重教"向"重学"转型、"为学而教"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正>问:洪老师,听说您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是吗?答:有人说,我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我认为是这样的。八十年代初,我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实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九十年代初,我又提出了变"研究语文"为"学习语言"的主张,实行语文教学本体改革,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前者带有各学科的共性,后者体现本学科的个性,两者有机结合,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如何备课     
梁庆全 《广西教育》2008,(20):19-19
所谓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备什么;其二是怎么备。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备课,应从课标、教材、学生、教法、学法、语言等方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教学中"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因此他提出了变"教"为"学"、变"教"为"导"等具有全新理念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变"教"为"学"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变依赖学习为自主学习;第二层意思是变灌输学习为尝试学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在概念解析和研究国内外学者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思考,即对"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四个教学本质问题的思考。同时,借助对"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三块的改进说明,通过观点陈述和案例佐证,试图阐述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小学美术备课改进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著名记者戈登·德莱顿在合著的《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中写道:"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我们认为,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由此可见,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研  相似文献   

12.
2 1世纪 ,教师的主要职责将从传统的教学生学什么、思考什么 ,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培养目标由传统的“模仿型人才”转变为“创造型人才” ;教师的角色也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  相似文献   

13.
正"变教为学"的主旨在于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发明",试图在教师不讲的情况下,自行完成教学目标。这似乎有些难以置信,不通过教师的讲解,真的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吗?其实,不讲并不代表不思、不想,这更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新知识,挖掘知识本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为学生设计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笔者就以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实践"变教为学"教学的过程与思考。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较为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针对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数方格、割补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学习。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每一位走进课堂的老师必须思考,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教什么,学什么,属于教学内容的范畴;怎么敦,怎么学,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英语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中主动自觉,进入丰富多彩的语言天地,感受英语的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基于此理念,我们转变"教学"为"学教",教师的"教"要由"依教材而教"转变为"因学困而教",由此引发备课授课的许多变革。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五步教学法",效果不错,下面与同仁们共享一二。  相似文献   

17.
曾倩倩 《地理教育》2013,(Z2):67-68
一、设计导学案,解读相关概念1.导学案的内涵和特点新课标理念之一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作为课堂教学基础工程的备课工作,就必须从以备教为主转变为备教与备学相结合,以备学为主。所谓备学为主,就是说,教不能代替学,教是为了调动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都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合作探讨.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变"先教"为"先学",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堂"为"学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是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之一,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然而,对这样的基本问题,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  相似文献   

20.
"少教多学"是一种对学习的主体、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式全面转变的一种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思维的层次、生活的实践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