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现代乡土文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以启蒙作为己任,“立人”成为大多数作家共同关注的命题。现代乡土文学的启蒙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五四”时期在个性意识的张扬之中表现为独立的、自觉的文化和伦理批判,三四十年代现代乡土文学作家一方面对乡村社会和农民进行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的启蒙,另一方面挖掘存在于乡村社会中那种朴素、自然的人性和雄强、刚健的生命力,来构筑新的国民精神,但在民族救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作家原有的启蒙者资格的动摇和个性意识的被抽空,启蒙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  相似文献   

2.
颠倒的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启蒙的特征,“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主义之蒙”,但是文学又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激烈地讨论和实践,“除了政治性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展开”。犤1犦从五四思想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先锋意识的突显到随着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工农大众开始占领时代主流成为革命主体,以至以后完全以农民形象塑造为中心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或褒或贬、或显或隐,个体思想与集体主义,一起一伏,二者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关系。农民群体拯…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学革命于抨击“文以载道”的响鼓重捶中启幕.然而,它只反对新载之道,而非所有之道.革新文学以配合思想启蒙是文学革命的基本方向.投入文学的作家们的最高愿望是救亡新民.问题文学是启蒙精神与作家人生体验相结合的产物.错误源于先驱们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夸大认识.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均未跳出“文以载道”的怪圈.  相似文献   

4.
老舍1949年以前的创作是以文化、文化改造为特色,这使其有别于以社会斗争为主旨的左翼文学。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革命、救亡三大主题演变中,是“救亡”贯穿于老舍的全部创作。  相似文献   

5.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一部中国现代作家追求政治革命信仰的心灵发展史,中国现代作家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精英群体,他们以火热的青春激情和变革现实的叛逆勇气,造就了20世纪中国文学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也以执着的人生目的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中国现代文学涂抹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的身上,“诗人”与“战士”双重社会身份的完善结合,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取向,即以崇高的艺术形式去承载神圣的政治使命,从而使百年中国文学形成了“实用性”与“战斗性”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对救亡的意识形态批判所包含的革命话语的解构和试图开启的文化现代化目标进行详细地阐释与解读,进而梳理李泽厚与80年代文化逻辑的关系,同时将这一关系放置于50—80年代的历史逻辑中进一步落实。因而“五四”的文化政治、“救亡”意识形态批判、“五四之争”、80年代文化逻辑的转向等构成本文考察的基本问题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姿态肇端于晚清的社会变革思潮,戊戌变法的失败引发了粱启超开启民智的思考,进而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试图把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之后,鲁迅也从强国的角度,提出以摩罗诗警醒民众的“立人”主张,现代意义的“个性解放”引进国门;至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思想浮出水面。这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启蒙文学观念的变迁轨迹清晰可见,展现了“现代性”的成长历程,但无论是怎样的主张。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没能脱出救亡强国的时代主题。这一主题可以看作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最根本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小说的创作技巧问题是80年代文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关于现代小说技巧的启蒙之作,影响深远。本丈认为,正是对小说创作技巧的强调,打开了新时期文学从之前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的缺口,并开了将小说视作一门“学问”的先河。今天,新的时代将“怎么写”与“写什么”这对传统左翼文学的问题再次激化。本文借用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的思想,认为如果不在一个更为根本的生产关系的角度重新思考作家的社会地位,那不论是技巧革命还是底层书写,都注定只能成为时代和历史的消费品。  相似文献   

11.
偏居西南的四川与重庆,到抗战时期,集中了全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精华,因文学大师的纷纷到来,期刊迁至,四川期刊文学迅速发展,作家把巴蜀地区的人生感受与地域体验与启蒙、救亡、民族关系为主题的抗战文学融为一体,抒写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辉煌,谱写了现代四川期刊文学新的乐章,彰显了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2.
韦君宜是一代文学名家和编辑出版名家,是从"一二·九"时代走来的革命知识分子,她在诸多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关注社会人生,启发民众觉悟,重造民族品德,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也是韦君宜的自觉追求。作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韦君宜不仅自觉继承中国现代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爱国爱民,文学启蒙的思想传统,而且以自身抱诚守真刚健不挠的个性修为成为文学启蒙所要立的"人",而她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更是她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主义进入中国文学由中国文化的独特接受机制进行了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逐渐形成非主流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等特点。探究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的根本原因 ,要在“五四”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大语境下 ,从社会存在、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切入。中国危急历史迫切召唤启蒙 ,而严酷现实又迫使启蒙让位于救亡 ,中国社会文化土壤“滞后”于强调个体自我表现的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超前”于深受传统制约的知识精英的文化心理。文化超前与滞后交错作用 ,发展与变异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儿童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与最初的启蒙中,一开始就是在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等启蒙话语的烛照下降生的,因此获得了与生俱来的现代性.“儿童发现”的现代性意义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儿童观的建构,使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混同关系因启蒙而分离,实现最初的独立,儿童文学的文体和读者意识由朦胧而清晰,其救亡图强的价值获得理性确认,赢得了合法的身份认同.从文学主体看,现代性源于外来儿童文学的编译,源于本土歌谣体新诗和学堂乐歌的创作,源于文学样式的初步多样和语言的俗化上.自发期儿童文学虽已崭露现代性的曙光,但其现代性主要聚焦在吉登斯指称的“社会模式”的改良上,体现在救赎民族的儿童的国民性改造上,总体表征为救亡先行、启蒙弱化、以社会为本而非以理性、自由和儿童为本的现代性,儿童文学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形象廖若星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的“还乡”母题创作植根于中国乡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还乡”母题文学先后呈现出“缱绻的美梦一沉重的思考一冷漠的叙事”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这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与中国乡土所经历的现代发展道路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作家身份的变化、启蒙的出现与消解等因素,决定了中国“还乡”母题文学的情感变迁。  相似文献   

16.
2 0世纪初叶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 ,但这声音很快就消失在启蒙与救亡的革命洪流中 ;2 0世纪中叶 ,妇女形式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和地位 ,却以女性性特征的消弭为代价 ;新时期以来 ,活跃在女性作家笔下的是反叛男性神话、颠覆已有意识形态大厦的女性形象 ;2 0世纪的最后十年 ,女性写作转向“躯体叙事” ,不自觉中又迎合了男权中心主义的窥探和畅想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其所特具的思想启蒙性质,是现代文学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特征,所以说现代文学最初的特点是对“人”的重新发现和认识,或描绘下层人民的苦难,或揭示中国人的国民性,或描写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或呼唤个性解放。差不多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命运、思想、感情、心理变化都进入现代作家的艺术表现领  相似文献   

18.
杨洪承教授的新著《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的首要之功在于建构了“大革命文学史观”。这种“大革命文学史观”提取于近现代三大政治革命,但又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覆盖性。它是建构在“五四”新文学的民主、科学意识形态之上的平民主义、现实主义等价值观的文学史学术话语。杨洪承教授运用“大革命文学史观”,对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的结构形态、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作家谱系的革命性,进行了细节性的考证和历史本质的归纳,揭示了普遍存在于文学知识分子与社会革命之间的互动逻辑,从革命文学社群和谱系的角度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9.
从五四开始,中国现代作家就高扬起务实的精神。他们对现实人伦和社会政治的思考,压倒对其他一切问题的关注,启蒙和救亡成为现代作家着力表现的双重主题。种种磨难使他们把对理想的展望转化为具体的对生活现状的批判,转化为改造中国现状的斗争。中国现代文学的“愤怒”美感特征和“力之美”的主导风格由此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叶,随着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但这声音很快就消失在启蒙与救亡的革命洪流中;20世纪中叶,妇女形式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和地位,却以女性性特征的消弭为代价;新时期以来,活跃在妇性作家笔下的是反叛男性神话、颠覆已有意识形态大厦的女性形象;20世纪的最后十年,女性写作转向“躯体叙事”,不自觉中又迎合了男权中心主义的窥探和畅想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