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结构进而提出了共价键的理论。此后,人们为了能够定量地说明共价键分子中原子吸引成键电子能力的大小,开始引入了电负性的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把电子吸引向自己的本领叫作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通常用x来表示,它是量子化学里的基本概念之一。有关电负性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2.
元素电负性的三种标度 元素电负性(X),自鲍林(L.Pauling)于1932年最先提出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所谓元素电负性X,就是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化学物质中以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即键合原子,都有得失电子的能力。若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称电负性大;若原子提供电子的能力强,称电正性大。人们把一个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对的相对能力称为该元素的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X)。由于定义和计算的方法不同,所得电负性的数值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度有以下三种: 1.Xp 1932年鲍林(1.Paling)在研究化学键的键能E和化合物的生成焓ΔH_f等热化学数据时发现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3.
1 氢键的定义 氢键是一种特别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在氢键中,一个氢原子在两个电负性原子间起一种桥梁作用。它与电负性极强的元素(如F、O、N等)以共价键结合,又以纯粹的静电力和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极强的原子结合而形成的。一般可表示为X—H…Y,式中X和Y均代表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氢键的强弱与X和Y原子的电负性大小及原子半径有关,一般来说,电负性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形成的氢键就越强,此外还与成键方向有关,只有当X—H…Y在同一直线上时,氢键最强。  相似文献   

4.
<正>电负性的概念是用来表示两个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吸引键合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键合电子的能力越强。在元素周期表里,每一种元素对应一个电负性数值,如氢2.1、碳2.55、氮3.04、氧3.44、硫2.58等。那么,当原子带上正电或负电后,它的电负性与中性原子是否相同?原子带上正电,对电子有静电吸引力,因此,它吸引电子的能力比中性原子强,所带正电越多,它吸引电子  相似文献   

5.
原子的大小可以用"原子半径"来描述.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内容,与原子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晶格能、熔沸点、密度等都有密切联系.原子半径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数值也不同.本文辨析了5种原子大小的不同表示方法,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使用原子半径,避免科学性错误.  相似文献   

6.
<正>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7.
在多原子分子中,元素的电负性受所连原子(或基团)、原子的杂化方式及氧化态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不对称卤代烃、醇的消除反应中[注]以及不对称烯烃加成反应中,无论是α——消除还是β——消除,是亲电加成还是亲核加成,都可以用氧化数观点来加以认识和分析。根据氧化数概念确定化合物中原子的氧化数原则就有:(1)两个电负性不相同的原子相结合,化学键数决定氧化数的值,电负性的大小决定氧化数的正负。电负性较小的原子的氧化数为正,电负性较大的原子的氧化数为负。  相似文献   

9.
<正> 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无机化学》(上册)“分子结构”章节中有则习题[1],问:CF_3H能否形成氢键?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田荷珍老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书》的答案是,CF_3H能形成分子间氢键[2].F_3C-H……F-CHF_2对此答案,笔者有所异议.CF_3H究竟能否形成氢键,让我们首先从氢键的形成谈起.一般,分子间形成氢键必须具备两个其本条件[3]第一,分子中必须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强的元素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第二,另一个分子中必须有带孤电子对,电负性大,而且原子半径小的元素(如F、O、N等).因为氢原子的特点是原子半径小,结构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无内层电子,这个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元素形成共价键后,电子对强烈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一边,使氢几乎成为赤裸的质子,它呈现相当强的正电性,因此它易于另一分子中电负性大的元素接近,并产生静电吸引作用,从而形成氢键.氢键通常可用X-H…Y表示.X和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且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从这点来衡量CF_3H中的H原子,它是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因为H是和电负性不太大的C原子相连的,H原子不会有很强的正电性.  相似文献   

10.
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结构所决定.学习元素的性质要在深刻认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利用酸碱质子理论可分析分子结构对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及强弱的影响.有机化合物酸碱性的定性比较受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主要元素电负性、主要原子杂化状态及分子内氢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素的氧化数在化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元素的氧化数的变化是划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依据,也是定义氧化剂、还原剂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不可缺少的概念。什么是氧化数呢?氧化数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相似文献   

13.
在无机化学中,经常遇到分子构型问题。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介绍了原子轨道杂化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但学生在确定具体分子的构型时仍感无从下手。因此笔者仅就如何确定一些常见无机分子的构型问题,介绍一种简单方法。 要确定分子的构型,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分子中哪个原子为中心原子,哪些原子为端梢原子。二是中心原子与端梢原子间的成键情况。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分子构型就比较容易确定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在一般分子中,中心原子都是一些相对电负性较低的元素的原子。这样可以通过比较元素电负性的方法来确定哪种元素的原子做中心原子。(注意在这里氢除外,它一般只做端梢原子。)如在PCl_3中,磷的电负性较氯低,磷为中心原子。在N_2O中,氮的电负性较氧低,其中一个氮原子为中心原子,另一个氮原子和氧原子为端梢原子。对于第二个问题就稍复杂一些。不同的端梢原子与中心原子的成键情况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下面为了使问题简化而实用,仅以最常见的卤素和氧为例,分别不同情况,就如何确定分子构型加以介绍。 一、卤素为端梢原子 卤素为端梢原子的情况比较简单。卤素与中心原子一般只形成一个σ键,每个σ键共用一对电子,分别由中心原子和端梢原子提供。这样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与端梢  相似文献   

14.
一种化学元素的各方面的性质,在各种场合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是由该元素的原子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在这里,我们从核电荷、校外电子层结构、原子半径等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出发,说明化学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如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核电荷、核外电子层结构、原子半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层结构的初步知识大家是熟识的,在此不再介绍,只是指出,对化学元素的化学性质来说,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影响很大,影响最大的是最外层电子,次外层次之.周期系里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就是由于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有着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原子核及核外电子层结构有关.表1和表2列出第2周期和第Ⅰ主旋元素的原子半径.  相似文献   

15.
原子电负性和共价半径各自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自Pauling首次提出电负性概念之后,已有许多作者提出原子电负性的计算法,本篇总结和分析了种种上电负性的标度,引入一个新的原子参数W,其值可通过周期因子计算,再根据X=W/r可以计算各原子的电负性。  相似文献   

16.
<正>考点一:原子结构与性质主要考查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或电子排布图),电离能、电负性,比较抽象,需要同学们牢固记忆基础知识。难点是电离能与电负性。(1)第一电离能:气态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1价阳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同一周期,第一电离能虽然呈增大趋势,但当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全空、半充满  相似文献   

17.
非含氧酸是无机酸中最简单的一种酸,它们的成酸元素是位于周期系ⅥA、ⅦA的元素。同周期元素或同族元素所成的非含氧酸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对成酸元素的电负性、原子半径数值的分析比较而得出。但是,在讨论非含氧酸时,往往不只是进行这种粗糙的相对比较,而需要了解各种非含氧酸的强度数值。因为只有了解到了各种非含氧酸的强度数值,才能严格地比较它们的酸性强弱。例如,氢硒酸、氢氟酸二者酸性强弱如何呢?显然从Se和F的电负性、原子半径是难以比较的。要解决这类问题,有待于进行具体的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18.
一、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这个概念是 Pauling 最先提出来的。他定义电负性为“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少化学家曾对它作过各种解释。较受欢迎的一种解释是:“除了两个原子相同和带有同样取代基以外,两个原子成键的电子云是不对称的(相对于该键的垂直等分面),电子云基本上不是向键的这边就是向键的那边移动,这要看哪个原子(核加电子)对电子云有较大的引力,这种吸引就叫电负性”例如,在 BrCl 分子里电子云向 Cl 这边移动,以致于在 Cl 旁发现电子的几率比在 Br 旁的大,也就是 Cl 对电子云的吸引比 Br 大,Cl 的电负性比 Br 大。从元素周期表看:右上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大,左下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小。电负性的近似  相似文献   

19.
电负性是化学中最有用的概念之一。应用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差能够帮助我们去解释、比较和(或)预测化学键的性质。还可以用来讨论共振结构中的氧化数和表观电荷。记忆电负性的数值会更有助于我们熟练地去应用它,对教学和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记忆电负性有一些定性的规律可循。例如在每一族中电负性一般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原子的氧化数或者表观电荷增大时,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大,电负性随之而增大。原子基因中原子的电负性随着杂化轨道中 S 成份的增大而增大——即电负性  相似文献   

20.
电负性是指分子中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相对大小的量度,此概念最早由pauling提出,利用电负性数值可定性地判断化学键的键型和极性,也可解释化合物、元素的递变规律以及进行生成热计算等。目前对电负性的标度和计算有多种方法,容易使读者对电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