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谈年轻     
年轻是什么?有人说;年轻是风,是云彩也是天空,是一段容易遗忘的诺言,是自由。而我说,年轻就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因为年轻,我们便拥有更多的失败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拥有更多的成功的希望。因为年轻,我们也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我们可以找  相似文献   

2.
站在讲台上,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格言:“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一个连今天的幸福都不曾拥有的孩子,又怎能拥有幸福的明天呢?而我,我们,正是掌握孩子们幸福今天和未来命运的人。——薛法根  相似文献   

3.
青春进行时     
他们说我们张扬;他们说我们奔放;他们说我们年少轻狂.我说青春就应该是这样. 年轻的我们拥有明亮的眼睛和活跃的思想,我们怎会拜伏在他人脚下?我们就是个性鲜明的90后,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看!青春正在进行时!  相似文献   

4.
2060的回首     
年少时,我们总是憧憬着未来的日子,想象着长大成人后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50年后,当青葱少年成为花甲老人,我们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生活的地方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还会拥有年轻的心态吗?我们是否会在闲暇的午后品着茶香回忆青春呢?距离2060年,还有50个年头、半个世纪,畅想一下未来,我的2060会发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正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是孩子们的世纪,孩子是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孩子是千家万户的寄托和希望。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赋予我们更高的使命,我们的肩上一头挑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一头挑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应该怎样完成这个艰巨的使命呢?一、用一颗开放的心包容学生,做他们心灵的港湾放下曾经严肃的面孔,摈弃一贯严厉的训斥,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学生,用和蔼可亲的面孔,循循善诱的教导教育学生,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容易接近、值得信赖,从心理上不惧怕老师,这样他们才愿意接近老师。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个男孩,性格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也不错。五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热爱,工作是最爱我们能否这样常常问问自己: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觉有意思吗?我满意现在的生活吗?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吗?答案显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有的人却感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一点意思。我们平日里看到的那些怨天尤人的人、那些垂头丧气的人、那些心灰意冷的人,无疑都是后一种人了。让我们看看美国的霍华先生和山姆先生吧。霍华年轻的时候家境很贫穷,读中学的时候,家里没有钱给他交学费和生活费,他只能在学校的福利社里靠洗盘子、擦柜台、卖冰淇淋挣钱交学费和生活费。在他拼命干着这些活儿的时候,他的同学在打网球或者跟女  相似文献   

7.
(一) (初读感悟"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感受:使劲 难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让"我"抱她之后心里难过、愧疚不已呢?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发现了一个辛苦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相似文献   

8.
《小读者》2007,(4)
1轻轻地打开地球画册,山山水水都在问我。跨世纪的小朋友,你想给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2是留下一棵树,还是留下一朵花?3是留下一个生命的春天,还是留下一片永恒的绿沟?4你说: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5大自然的小画家,你大胆地挥动着七彩画笔,您想给未来的世界画些什么?6是画出常开不败的花季,还是画出永不消失的春色?7是画出潺潺流水,还是画出绿遍沙漠?8你说:给世界画出一个更美的未来和一乎爱护地球的歌!9地球妈妈,我们爱你,我们将用自己的力量使你变得更加美丽。我们护卫一个地球~~…  相似文献   

9.
林华民 《教师》2014,(4):1-1
正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曾呼吁:"为了面对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我们要改变过去中国教育,不,是整  相似文献   

10.
正未来,总是有魅力的,对你、对我如此,对年轻学子更是如此。未来的魅力在哪里?有人能说清楚,有人说不清楚。其实,未来确实是很难说清楚的。可是我们总在追求,对这种不确定的未来,追求得如痴如醉,不离不弃。就如同舒婷笔下的双桅船,既向往着岸的平静的怀抱,更向往海浪波涛的颠簸一样。哪怕前面是一片茫然,自己也必须努力,使其能够确实一些,然后再作新的追求。写作文不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座谈会,从这个座谈会上,我看到了我们的希望和未来。因为我们都是年纪大一些的人了,看到年轻一代成长起来,很振奋。感谢唐有祺教授代表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向中央提出了这个“建设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建议。这是很有远见,富有战略意义的。 1993年的评选工作经过各个学校推荐、有关部门评审,决定了42位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和年轻教授的人选,并给他们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zhengding@sina.com问:我的孩子1岁5个月大,被开水烫伤胳膊后起了直径3厘米左右的燎泡,我们给他涂了点儿美宝湿润烧伤膏。请问,这样简单处理一下可以吗?用不用把燎泡挑破?用不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或者叫做新挑战,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好新一代的素质培养工作。 以21世纪的历史任务和我们的认识水平为前提,我认为跨世纪人才的素质中应特别强调树立几种意识: 第一、树立跨世纪意识。跨世纪意识指的是对世纪之交的社会发展现实和未来发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主题  “认识过去、挑战未来”作为这次纪念会的主题 ,非常切合我今夜的演讲。我们知道 ,轻言“认识过去、挑战未来”是件极容易的事情 ,但是 ,我们也知道 ,我们每一位所面临的、富有价值和难度的挑战 ,并不是简单的去经历过去 ,而是在经历中伴随的一种“吸取经验”的历程 ,我们把它简称为 :从经验中学习。在教师教育领域 ,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些教师会拥有 2 0年的经验 ,而另一些教师可能拥有 2 0次一年的经验。我们对这种现象感兴趣 ,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拥有经历和从经历中学习是两件很有差别的事情。今夜…  相似文献   

15.
粮食是什么味 ?是甜的 ,是香的 ,还是什么呢 ?依我看来 ,粮食是苦的。不信 ,你也去尝试尝试 ,到时 ,你便能知其味。以前 ,我总是吃饭不把饭粒注意 ,有时把饭粒撒满一地 ,也有时把粮食乱扔 ,一点也不爱惜。因此我经常被父母批评 ,他们总教育我说 ,一粒粮食一滴汗 ,但我不以为然 ,只当耳边风。这几天 ,父母对我说 :“你已经长大了 ,可以帮我们做一点事 ,明天给你买个小桶 ,让你学挑粪 ,否则你永远也不会认识到粮食的可贵。”我认为挑粪很好玩 ,就答应了。那天放学 ,我就去挑大粪 ,一两挑还可以 ,可是到了第三挑 ,放在肩上扁担的好像有千斤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道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单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要学会学习,就得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就好比一张通行证,如果我们拥有它,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通无阻了。下面我来谈谈我的一些学习方法: 语文在"读" 读读读,何为读?怎么读?我认为在读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拿支笔。比如我们在学习《列夫·托尔  相似文献   

17.
黄朴民 《中国德育》2014,(15):37-40
正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儒’的文化史的考察"。作为国学院的一位老师,我一直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怎样回归"国学"的本体,本相到底是什么?第二,怎么来认识国学的价值?国学在今天究竟还有没有用?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国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怀古,不是做象牙塔的学问。我们所从事的国学教育与研究,跟今天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和未来的发展也有联系。第三个问题要回答的是:怎样展望国学的未来?今天,我的讲演就是从"儒"这个问题出发,对人生处世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教师?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讨论多年,实效如何,我们心知肚明。我们不妨把这一讨论话题窄化成这样一种自我反思:不学习,我该如何当教师?我想,我们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不妨常常这样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19.
张晖 《山东教育》2004,(28):18-18
家长签字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桥梁,是教育学生的良好方法它博得了众多教师和家长的青睐然而,效果如何呢?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学生的心里话吧。家长签字是老师制住我们的“魔鬼”,每当考砸时,我在父母面前无地自容,更是十分紧张,生怕招来一巴掌。请老师远离家长签字吧!每当班主任要家长签字时我都心乱如麻。因为老师对我就像在衣服上挑灰尘一样,总要找几个缺点,没有一次是“干净的,回家不是数落一番就是“雷电交加”。唉,难道在他们眼里我总是这样无可救药吗?难道我没有一点进步,没有一点长处?你们为什么总要我完美无瑕?我只是一个孩子呀!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年轻究竟是什么”中,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的同学们是这样“侃”年轻的。一种责任章兰:年轻是一笔财富,我们有责任去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我们要懂得“再生产”,以现在为起点,去不断地创造,不断地“生产”,要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不能做“败家精”,不能等我们不再年轻时只剩下引以骄傲的“我年轻时如何”的回忆……有些人就是喜欢沉浸在回忆里,好幻想上帝再给他一次年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