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处于口语课、语法课的附属地位,“随文识字”基本没有体现汉字教学的特点和汉字教学的规律。制约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为了解决汉字难学的问题,学术界出现了关于“本位论”的大讨论。而“字本位”则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种理论。本文对“字本位”理论以及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各种“本位”说接连出现,从“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到“小句本位”.“字本位”的提出者,企图换一种眼光,结合汉语特点,从汉语本身出发为汉语研究找出一条新路.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试图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和现代语言学与汉语传统研究的结合.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蔡文杰 《学周刊C版》2014,(6):231-232
“发”字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HSK》)中是甲级动词,其常用度很高。本文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中“发”字组成的所有复辞,在《HSK》中筛选出留学生常用的28个,重点分析探讨“字本位”理论复辞构辞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章章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0):124-126
在"词本位"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汉字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汉字几乎成了汉语学习的障碍。"字本位"理论是针对汉语自身特点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也已显示出其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理论发展尚未完善,实践也并未充分,"字本位"理论和教学法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对"字本位"理论进行了思考,并考察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使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的汉字书写错误为材料,从字形角度出发,对偏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概括,探讨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汉字教学中引入书法教学;有效利用古象形字字形特点解释笔画来源、独体字结构;有效利用偏旁识字法讲授合体字,进而辨析形近字、音同音近字、近义字;加强汉字辨音训练,尤其是四声的训练;教学中纳入“字本位”理论。  相似文献   

6.
因汉字难认、难写、难记,长期以来一直是外国留学生特别是非汉字圈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题。其申汉字难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对汉字教学重视不够,汉字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因此,在综合权衡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对非汉字圈学生的汉字教学进行探讨,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实行语文分开;坚持字本位原则;以传统的字源学为主,也允许用所谓“俗文字学”帮助学习者记忆现代汉字。  相似文献   

7.
刘颂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样性问题》^[1]一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实行“词本位”与“字本位”教学方法的结合。本文通过对“字本位”和“词本位”两种汉语语言观的对比后指出,“字本位”教学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吸收“词本位”教学方法中某些合理、积极的因素,但是,要将建立在这两种不同汉语语言观基础上的存在本质区别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8.
“字本位”是近几年以徐通锵教授为首的一些语言学家提出的最新理论概括。“字本位”即认为“字”才是汉语最基本、最重要的结构单位;汉语是以“字”为结构单位的语言,其突出特点是“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一对应的顽强的表义性。所以“字本位”不仅应该是语言研究、语法研究的一个方法论原则,而且也应该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摆脱不了“少慢差费”的讥评,这同我们对最根本的环节,即文字教学环节,重视不够,远未达到“字本位”,有着直接关系。教师教字,不外领读、抄写,方法单调,硬性灌输,不讲…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汉字成为汉语教学的附庸,没有能够发挥出其在汉语学习中应有的作用。"字本位"理论的问世试图使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教学摆脱"印欧语的眼光",走一条真正属于汉语自己的教学研究路子。本文在简要介绍字本位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汉语社团的思维方式;在字的学习方面如何兼顾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怎样帮助学生学会认清汉字的理据三个方面,对在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怎样应用"字本位"理论试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汉字在传统语文学研究和现代汉语研究中都具有特殊性和重要地位。在梳理汉语研究中各种本位观的基础上,论述了徐通锵的字本位理论的创建、发展及贡献,进而讨论字本位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1.
由徐通锵首创的字本位理论自问世以来,学界在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与探索。文章试图对当前字本位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具体包括对字本位理论及字本位教学法概述、字本位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对外汉语语法及语音教学四个方面的内容。据此认为,字本位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无法克服的弊端,在后期的发展中,学界不仅要在理论上继续钻研,更要在实践领域积极推进,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2.
毛玉萍 《考试周刊》2012,(86):28-29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留学生学习的瓶颈。作者在阐述过程中一方面将汉字进行了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的分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从国别、习得者自身状况、文化教学、字本位四个方面阐述了汉字教学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字本位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字”是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基础单位。汉字具有非线性单位性质,它以汉语音义结合的理据性为基点,在汉语语法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住。以字为本位,有助于消除古今汉语研究的断层,建立起古今汉语研究的共同轴心,形成方法论的基础,并使之推理成汉语语法一种独特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具象为基础的象形文字具有一套符合汉字文化特征和汉民族具象思维方式的汉字教学体系。所以,学习“象形文字”,当以字形为本位;教儿童识字,当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规范写字,当以规范为本位。  相似文献   

15.
“字本位”理论在语言学界是一个新兴而有争议的理论,文章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界一方面应有选择地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东西来改进我们的认识,进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不可无限扩大“字本位”理论对教学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词”在汉语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字的教学也并不能取代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汉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要达到“大纲”规定的掌握好2500个左右常用字的要求,是艰巨而又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根据汉字“因义赋形”的结构特点,从教好汉字独体字和偏旁字入手,不仅可以提高汉字教学的速度,而且能保证汉字教学的质量。因此应该重视并加强独体字和偏旁部首字的教学,这是教会学生学好汉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探究性“理字本”基于学情、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归纳、整理错别字的基础上,探究汉字学、汉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领会汉字的文化魅力,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使用探究性“理字本”的策略有:以“汉字捉虫”的形式,梳理错别字;以“寻根溯源”的形式,追踪汉字来龙去脉;以“字说字话”的形式,悟得汉字之奥秘。  相似文献   

18.
文字长期处于语言的附庸地位,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得到重视。本文在“字本位”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对外汉字教学方法问题,主张根据汉字是否具有理据性分为两类,分别教学。对于理据性较强的文字,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古文字材料,以探寻文字演变规律。不仅便于留学生记忆字形字义,分辨字形间的细微差别,规范书写;还能加强其对汉字,乃至汉文化的认知。其他丧失理据性的汉字可采用“正解”与“俗解”相结合方式,增加趣味性,但“俗解”要掌握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汉字祖先》是我校自主开发的配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有关识字教学的语文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汉字的情感,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汉字构形规律对识字的重要性。汉字的形义关系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教学设计中,尝试运用“溯源——对照”的方式认识象形字的构字特点;依据“分解——组合”法科学而灵活地析解指事、会意字;强化偏旁教学的字理意识,做到“教一个得一串”,认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效率。在教学中,注意形与义的有机结合,凸显字理教学的特色,更好地为学生掌握汉字特点、识记汉字字形服务。  相似文献   

20.
1995年3月27日《中国教育报》严建军等撰文,说朱自清等名家文章中写有一些“别字”.所谓别字,按顾炎武的说法就是“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日知录·别字》).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汉字教学中对两个以上的汉字进行比较,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讲清汉字的字理,纠正错别字,这又是汉字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