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形成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义利思想。若拂去其上的时代烟尘和偏见,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对促进今天新型义利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的义利思想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认识到义利关系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义利观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辩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儒家的义利观从孔子到孟子、郡子有一个从联系到对立的演变过程,但基本思想是贵义贱利。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影响深远。而先秦时期的墨子、管子、韩非子等人则与儒家针锋相对,明确提出义利统一观。其观点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义以为上,义以为质是孔子义利观的根本精神;以义俭利,义利兼收是其义利观的基本原则;义利统一是其义利观的最终目的。孔子义利观是具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性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辩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二千多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及其内容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要引导人们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内容和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思索:一、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在义利观上的基本思想是“重义轻利”。孔子就把“义”看作是人立身之本,主张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义利观中,“义”和“利”两个概念是有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义”是适宜、应当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符合社会现实的礼法与伦理道德标准;“利”是指个人的私利和好处,在同公义的对照中,往往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生在世,总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遇到利益的取舍问题。因而,义利关系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围绕义与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辨一,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老子主张的以“无为”为旨归,“绝…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围绕义利问题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主流。现如今义利关系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提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义利观,在新形势下,义利观具有了科学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看,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形成科学的义利统一观,从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规范各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克服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弊端,有必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义利统一观。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义和利的对立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是我国极富特色的传统义利论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义利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高度融合的结晶,是古老的义利观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的义利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义和利的辩证统一。认真学习和践行邓小平的义利观,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以李觏和叶适为代表批评义利对立观,主张义利统一论,在提倡大胆言利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义利和合的经济伦理思想,具体表现为坚持本末并重的经济发展模式.宋代反传统的义利思想体系与其时代历史背景紧密相联,并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In China a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human bodies and body parts have long been used for a wide range of medical and non-medical purposes. In recent decades, China has played a considerable role in some of the public exhibitions of plastinated bodies and body parts, and the commercial trade in organ donations. Thes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have raised numerous challenging ethical and governance questions. In spite of the growing role of China in these,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devoted to Chinese ethical thinking that might govern its policies on the use of human bodies and body parts, and in particular on the issue of commercialization. The present study is an attempt to bridge this gap, and concludes that Confucian thinking stresses the primacy of righteousness over profits and utilities. This conclusion is reached directly by drawing on Confucian ethical responses to the peculiar practice of using human body parts, such as placenta and flesh, as drug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imperial China and what has been called “yili zhibian,” the major Confucian discourse on yi (righteousness or justice) and li (profit or interest) in its long history. The principle of prioritizing righteousness over profit leads to a general moral opposition to the commodification of human bodies and body parts. While Confucianism may not place an absolute prohibition on any such use, it does require that any commercial uses are made subject to the fundamental moral principles, such as righteousness, as well as adequate ethical governance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义利学说的总结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意于宏观对西方传统义利学说作出总结与评价,首论西方文明的特殊路径,并由此引伸出目的论与义务论的二元对峙。纵溯目的论与义务论的斗争历程,横析二者争论的焦点与问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论述西方传统的义利之辨。最后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对目的论与义务论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并注意吸收目的论与义务论各自对对方的批评成果以为己用,将当代西方的义利之辨纳入其中,从而使西方义利学说的深湛奥蕴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6.
在认识孔子的义利观时,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孔子是“重义轻利”,这一观点是有偏颇的。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孔子的义利观,正确认识孔子的经济思想对于经济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孔子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重义轻利是君子的主要特征,重利轻义是小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承传儒家德性精神,认为“义”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尽管他承认自然物欲的基础性。这在其伦理思想中一以贯之,体现在:义利、理欲之辨上的“以义制利”、“以理导欲”;天人观上的创造精神;理想人格上的自强不息;君臣观上的平等原则;民族观上的民族气节;生死观上的舍生取义。一系列伦理思想貌似分散,实则统一于生命价值这一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9.
西周时期伦理道德思想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此时伦理道德思想在《诗经》中有四方面内容体现:一是恭谨畏惧,就是“敬”;二是无逸节性,主要是“勤政节俭”;三是惠爱鳏寡孤独,也就是“爱”;四是“孝悌”,达到至亲至孝。西周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伦理道德的重要,并且采用一切手段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进而达到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