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三十年以来,“交代”一词使用频率增加,在书写上则出现“交代”与“交待”两种写法。有人说该写“交代”,有人说该写“交待”,也有人说两者均可,还有人说两者有不同的搭配关系。到底以何说为准呢? 请先看一些词典与字典中的“交代”条: 一九三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交代:彼此相接替曰交代…… (本书无“交待”条) 一九七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交代:前后相接替、移交…… (本书亦无“交待”条) 一九五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词典》(即《国语辞典》简本): 交代:(一)谓彼此相接替。 (二)①嘱咐。②应付,卸责,如言交代差事。③做毕、收束,如言这件事算是交代了。④收束终了之节文,如言说这几句话,总算有个交代。⑤收束移交之事,如办交代。(本书中也无“交待”条) 一九七一年版《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2.
近日浏览报纸,发现“山清水秀”与“山青水秀”有混用现象。如“全市人民为构建山清水秀的美好攀枝花努力多作贡献”“域内山青水秀,光热充足,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再查阅清代小说,也发现了两词混用的情况。如《镜花缘》四十七回:“祥云缭绕,紫雾缤纷,从那山清水秀之中,透出一座红宇。”《三侠剑》:“山上悬旗吊斗,山下绿水潺潺,真乃山青水秀。”这两种写法,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相似文献   

3.
“上”与“尚”音虽同而意义却迥然不同,是标准的同音词。一般情况下,二者不会发生混用的现象,可是在组成“无上”一词时,却常常出现把“无上”写成“无尚”的错误。例如: “他们统治了白宫整整八年,总统的职位给他们带来无尚的权力,更使他们之间加深了彼此的爱慕。”(《幸福的尾声》见《东南西北》89.3)  相似文献   

4.
贵 1998年第12期登了施茂枝老师的文章《是“这里”还是“那里”》。文章认为:《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说的“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两句中的“这里”一词是作者的笔误,应该改为“那  相似文献   

5.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6.
“摸索”与“探索”是一对近义词,日常使用频率较高,且常被混用。初看似可等同,细究则用法殊异。下面试就两词差异,从几方面作一“探索”,以资辨别运用。一从不同语素上看词义侧重从词的构成上看,两词均有共同语素“索”。故两词均有“寻找”义。不同语素是“摸”和“探”。依《现代汉语词典》,“摸”的可比义项为:①试着了解,试着做;②在黑暗中行动,在  相似文献   

7.
“无恙”一词可谓生命力极强,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今天,历久而不衰。《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国的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1956年,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也提到它:“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两个例子中,前者的“恙”分别当祸患、灾害、忧虑讲,后者的“恙”当病痛讲。总之,“恙”是个不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不论日常生活、影视节目,还是报刊书籍、权威辞书,“合适”和“适合”二者的混用、误用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一是使用者自身语言素养不高;二是受“同素逆序词”的影响;三是语法知识的缺失。其现象背后的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同素逆序词理论研究,重视语法教学,注意使用规范,才能避免此类混用、误用现象的发生和泛滥。  相似文献   

9.
自南宋到民国时期,“苏辛”并称观念的演变历经四个阶段:南宋时因风格相似被并提;元明时期对苏辛的认识细化而正式并称;清代时高度认可苏辛创作成就而研究成果丰硕;到民国时期则专注于二人同源异流,词派论取代“并称”论。后一阶段都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出现新变,每一阶段内部又有丰富而多样的观点,“苏辛”并称的内涵与词学阐释的重点不断发生转向,这是词学自身发展与时代环境影响下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释“匹”     
“匹”有多种含义,既有“合”的意思,故有“匹配”一词,又有“势均”、“齐等”之义,故有“匹敌”一词。此外,还有其它含义。这里,着重谈谈“匹”作为人、马、布帛的计量单位的来历。布帛四丈为一匹(疋)。《汉书·食货志》云:“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  相似文献   

11.
教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当讲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有学生质疑:“‘风流’一词是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作者在这里怎么把它用作褒义?”的确,一提到“风流”一词,我们总认为是个贬义词。其实在古代汉语里,“风流”一词意义甚多,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说“行李”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提到了“行李”一词,这个词值得品味。 先说一说“行吏”。吏,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查阅资料时,看到贵刊2007年刊发署名为丁浩然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九原”还是“九泉”》,文中作者认为白石老人诗中的“我欲九原为走狗”中的“九原”一词当为“九泉”。作者通过引用《国语·周语下》的材料析得“九原”一词为“九州”和“古代地名”两个意思。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九原’当为‘九泉’才能在诗中正确地...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课书2003年4月(人版)《语文》第二册202页,在《数词·量词·代词》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数词中……有的表概数,如‘几、些、多、约’等”。我认为这里关于“多·约”两个词的词性归属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下面,我就这一问题阐述我的看法,望行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一听,急忙挤到摊位前挑来拣去:“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我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便宜你,就两毛钱一斤吧!”吝啬鬼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挑了两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16.
谈谈“阿”和“宁”的语法性质宋金兰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十五从军征》这首古乐府诗中,“阿”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原文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课文注释说:“阿,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此说似可商榷。这个“阿”并不是一个发语...  相似文献   

17.
“朋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朋”和“友”常常联用,指因志趣或利害相同而联结起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如《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岂不欲往,畏  相似文献   

18.
“半阕”质疑郑州市铁路五中雷劲生现行初中《语文》第五册193页“揣摩·运用”中有两道题目:“四阅读《沁园春·雪》上半阕,想像词的意境,回答问题。五阅读《沁园春·雪》下半阕,完成下边各题。”这里所谓“上半阕”“下半阕”的提法欠妥。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说:...  相似文献   

19.
拜读贵刊1996年第一期《把握词语教学的时机》一文,在词语教学方面,笔者获益匪浅。然而,文中有这样一句活:“学习语文就是要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母语,能正确读出母语是学习时最起码的要求。这一点在教学大纲中已作出明确的要求。”此话中“母语”一词令人费解。翻出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重新阅读,并未发现其中有“母语”二字。打开《现代汉语小词典》,得知“母语”一词意思有二:①一个人最初  相似文献   

20.
“黑客”一词是英Hacker的音译。这个词早在莎士比亚时代就已存在了,但是人们直到25年前才第一次将它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报刊杂志第一次使用“黑客”一词是在1976年,当时它被用来指代“技术通常十分高超的强有力的计算机程序号”。但是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hack”一词最早的意思是劈砍,这个词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计算机遭到别人的非法入侵,因此《牛津英语词典》解释“Hacker”一词涉及到计算机的义项是:“利用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设法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计算机件或网络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