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4):I0017-I0018
牛顿的引力理论正确预测两个互相吸引的天体(比如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它们的轨道基本是椭圆形。但如果有3个天体(比如太阳、地球和月球)互相作用,它们的运行轨道有什么规律?这就是著名的"三体问  相似文献   

2.
资讯     
正"太阳轨道飞行器"升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合作开发的"太阳轨道飞行器"近日升空,开启为期近两年的赴日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探测器将借助金星和地球引力"荡出"地球等行星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从而得以首次在太阳的较高纬度给太阳南北两极拍照。探测器在黄道面无法有效观测太阳两  相似文献   

3.
如果太阳突然消失,地球还会受到太阳的引力吗?在牛顿看来,引力是瞬时的,如果太阳消失,引力立刻消失;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引力是光速传播的,因此太阳消失,地球还是会有几分钟的时间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不过这只是理论,没有被证实。最近,中国科学家先后对中国漠河、非洲赞比亚等地的6次日食进行观测,并分析了全球各  相似文献   

4.
贵刊2001-8期“将地球推离太阳”的报导可能有误。报道言:“…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校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外,把部分引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除开把引力能(是负能量)传给地球是否可能暂且不论,地球速度加快这里指的是公转线速度,而这一速度加快只能使地球更加靠近太阳,而不是远离太阳,因为行星绕日公转有公式:AV2=GM日。A———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V———行星公转线速度G———引力常数M日———太阳质量G,M都是…  相似文献   

5.
点子与窍门     
将地球推离太阳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气候反常,美国科学家打算采用前所未有的做法使地球降温,就是将地球“推往”较凉爽的地方──离太阳远一点,藉此化解温室效应,以及太阳变热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 这个狂想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一班科学家提出。当中的劳克林博士说:“这是透过高度准确计算,做到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在构思中,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校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时,把部分引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 科学家会引导彗星飞…  相似文献   

6.
侯立顺 《科学大众》2013,(Z1):38-39
太空中一些直径几米的小行星如果距离地球很近,它就能被地球引力场所捕获。这些小行星仅有一小部分会瓦解并撞向地球,绝大多数小行星的轨道比月球还要远,绕过地球之后便悄无声息地滑入深空。然而,当它们的轨道距离接近地球时,便会成为地球的"迷你月亮"。这些"迷你月亮"不但有我们需要的资源,而且还能揭示太阳系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如果太阳某天突然消失了,那么地球该会如何响应?地球会立即飘走吗?我们知道,光线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需要8.3分钟的时间,就是说,太阳消失后8.3分钟,地球上的阳光才会全部消失。那么地球是否还围绕太阳所处的位置公转呢?没有太阳对它的引力作用,地  相似文献   

8.
贵刊2002年第2期刊载了“公转速度增大将更靠近太阳”的读者来信,对2001年第8期中的文章“将地球推离太阳”提出质疑。笔者认为,这一质疑是错误的。郝先生只从公式表面着眼,没有从原理本身探讨。其实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半径并不是由地球的公转速度决定的,而应该是地球在太阳引力场中的重力势能与动能之和所决定。我们先在轨道为圆形的前提下讨论此问题,设地球质量为m,相应的引力势能与动能分别为:E1=-GM0mA,E2=12mV2=12GM0mA,二者之和为:E=E1+E2=-GM0mA+12GM0mA=-12GM0mA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气候反常,美国科学家打算采用前所未有的做法使地球降温,就是将地球“推往”较凉爽的地方--离太阳远一点,藉此化解温室效应,以及太阳变热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 这个狂想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一班科学家提出.当中的劳克林博士说:“这是透过高度准确计算,做到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在构思中,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校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时,把部分引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 科学家会引导彗星飞近木星或土星,从它们处得到能量,在回程飞临地球时,把引力能量传送给地球.周而复始,地球就能逐点逐点地向凉爽处飞去. 原载《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10.
王超先生以“我的不同看法”为题(见本刊2003年第7期)对“真要是‘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没错……”(见本刊2003年第2期)一文(下称“真”文)提出批评,指出“真”文主要是用错了与相对论毫无关系的公式,并非选错了参考系。对此笔者不能苟同。“真”文的错误如果有的话,那么实际上在于:认为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与太阳绕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同。就日、地系统的相互绕转(实际上是二者绕其公共质心转)问题而言,若以太阳为参考系,有AV12=GM⊙(1)其中A为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半长径,V1为地球公转的线速度,G为引力常数,M⊙为太阳质量;若以地球为参…  相似文献   

11.
正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对"夸父逐日"的故事耳熟能详——为了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夸父向着西斜的太阳紧追不舍……这就是光的能量所带来的"引力"。那么,你知道太阳每年可以为地球提供多少能量吗?你又知道地球上的人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陨石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这些石头本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在脱离原有运行轨道后,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散落到地球上。据科学家历经10年的观测,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20多吨,大概有两万多块。但是,多数陨石落在海洋、荒漠、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的地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在的恒星理论,光芒万丈的太阳在生命的尽头时,将首先“回光返照”,膨胀为红巨星,甚至侵占目前地球的轨道。这样一来,人类该如何从太阳系脱身呢?快点,再快点目前飞行器脱离太阳系所需要的速度是16.7千米/秒,再综合地球的速度约30千米/秒,还可以借助太阳相对于银河系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一)水星水星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近,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在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的里面,因此,从地球上看水星,只见水星永远跟随着太阳,在太阳的东西两旁不远的地方移动着。当水星在太阳的东面,和太阳的距离达到最大角度的时候,叫做东大距,如果水星在太阳的西面,而距离太阳达最大角度,是为西大距。水星的东、西大距的角度决不会超过28°,因此要在太阳旁边28°的范围内去观测水星是比较不容易的。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我们亦只能连续看到它二  相似文献   

15.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球成为生命家园的过程中,木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忙碌的太空交警木星距离地球6.28亿公里,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4倍。地球上的生命和木星有什么关系呢?天文学家认为,在把水送到地球和把小行星及彗星对地球的破坏性撞击减轻至最低程度方面,木星功不可没。它的强大引力将诸如彗星这样的太空碎片清除得干干净净,为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综观太阳系的历史,木星曾经扰乱了无数天体的运行轨道。由于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所以其产生的引力非常大。1994年7月,舒马克—利维9号彗星被木星所吸引,偏离…  相似文献   

16.
今天,人们已经造出了超几倍音速的飞机;造出了绕地球运行、每秒能飞行7.9千米的人造卫星;造出了每秒能飞行11.2千米、可脱离地球引力在太阳系内驰骋的航天器;还造出每秒飞行16.7千米可挣脱太阳的束缚、飞向宇宙深处的宇宙探测器……但是,在每秒飞驰30万千米的光速面前,科学家们难道就永无作为而俯首称臣吗?……  相似文献   

17.
2001年6月30日,在美国卡拉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一枚“德尔塔Ⅱ”型火箭发射升空,它搭载着一艘负有重大历史使命的天文观测飞船——840千克的“WMAP号”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飞船。 该飞船在地月系统中经过3次轨道调整,1个月后,借助于月球的引力,飞船进入地球-太阳系统的一个特殊位置,在这个位置上,飞船保持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静止,并且一直躲在地球的阴影后面,同时在对着太阳与地球的方向还撑开一把大伞,而两个反射式望远镜则躲在伞的后面,背对背靠着,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来自太阳的辐射干扰。然后,随着飞船的运行,以6个月完成一幅全景图的工作进度,而开始了对整个天空的全景进行耐心扫描和拍摄。这艘飞船的探测任务令所有的宇宙学家感到兴奋和激动。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地球的引力突然全部消失,我们可不会只是飘起来这么简单。相反,人类和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变成滚得飞快的"风滚草"。因为地球自转并不会停止,将地表物体和地球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却被切断了。失去引力后,空气、水和大气层也无法继续停留在地球表面,将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由于气压突然消失,所有人的内耳都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地球上有黑、棕、黄、白等人种,人类为什么会形成多种不同的肤色,有着不同体征的各色人种呢?我想这应该是地球轨道的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远日点和近日点,再加上自转轴有一个23.5度的倾角,这个倾角使得地球上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问题是北半球的冬季是在地球轨道的近日点  相似文献   

20.
从人造卫星的发射到星际航行地球与任何物体之间都有吸引力,所以投掷一个物体出去,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最后仍会落回到地面上来。但是,我们发现,离开地面愈远,引力愈小,远到一定程度,引力就几乎没有了。另一方面,如果往上投掷物体,速度愈大,物体就升得愈高。所以,只要物体的速度超过了某一个限度,它就可以一直跑出地球引力的范围以外,再也不会落到地面上来。我们把这个速度叫做“逃脱速度”,科学家们根据计算知道,它的大小是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