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笔     
《庐山恋》这部片子我没有看过,据王小波说,讲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庐山上谈恋爱的故事,他们俩情绪一上来,就会对着山谷狂呼滥喊:“我爱祖国”。这种感情表达方式王小波认为是不妥当的。其实,在《庐山恋》里,已经出现了较为妥当的感情表达方式。网上资料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部出现接吻镜头的电影,说是接吻,其实,嘴唇并没有严格地贴在一起,镜头上的表现形式是  相似文献   

2.
微记录     
正@心有灵犀:抗战期间,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那时,日军轰炸机经常空袭昆明,人们经常要钻防空洞,一时间人心惶惶。陈寅恪却习以为常,还借两个常用成语,制成一副巧妙的"防空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全联自然贴切又十分诙谐,让人忍俊不禁,堪称妙联。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一本很有学术分量的书,其中先父杨树达屡有出现。记得解放前我上中学的一个暑假,父亲携我到长沙市北正街访友,路上他指着分叉的湘春街对我说,陈寅恪先生是江西义宁人,却生在这条街上的一所房子里。像这样子温情脉脉对我介绍他学界朋友的生活细节,是从来没有过的。先父于1920年到北京教育部供职,6年后得恩师梁任公引介受聘于清华大学,与陈共事,至1956年逝世,两人交谊当在30年以上。据我长期观察,同辈学  相似文献   

4.
庐山一称“匡庐”,相传殷周时有匡姓兄弟结庐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中群峰林立,峦蟑峨峋,林木葱茏,云海弥漫,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父亲一生到过许多名山,庐山可算去得最多,先后共有七次.1929年7月第一次上庐山,住了两个月.1932年6月、7月和9月,三次上庐山.1933、1934、1935年连续三年盛夏都在庐山度过.父亲对庐山留有极好的印象.1932年,我在美国留学没有随父亲上山,其余四次我都在父亲身边,所见所闻,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当年曾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我知道陈寅恪是现代史学家,却不知道他什么样的文字,能让曾创造“时务文体”、誉满全国的梁任公如此崇拜,从而引发这番感慨,但这“数百字”文肯定是警世骇俗、富有独创  相似文献   

6.
2011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一年,我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黄毛丫头变身成为"很懂医"的黄毛丫头。没错,本质没有变,但是身份和在大家眼中的角色变了,变知性、变贤惠,语速变慢、思维变快,又不靠谱、又招人疼爱……我特别知足,甚至有些沾沾自喜,而这一切,都是《养生堂》给我的惊喜。下面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甚至也不愿意相信,故事居然这么平淡,没有曲折,没有起伏。  相似文献   

7.
我不寄信不打电话邮电局或是电话局看了上面这个小标题,不会高兴。但是,这就是我无法改变的生活现实。在过去的三年里,我除了经常去邮局取汇来的稿费,几乎没有去邮局寄过一封信,也就是说,我几乎没有用笔和纸写过信,更没有写过信封和贴过邮票。但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我每天差不多要写上百封信发给海内外的朋友,同时,每天至少要接到近两百封来信。所有这些书信的往来不是通过邮局,也不是通过传真,而是通过国际互联网。每天与朋友们交换几百封信,不是寒暄,更不是客套,而是  相似文献   

8.
读者点评     
《倪超:是我发明了虐心的"抢票神器"》@每天8公里:装了抢票神器,连站票也没抢到,看来神器也要考验运气啊。@前赴后继有人抢:程序员也是春节"回乡"大军中的一员,但剥夺了别人买票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散原老人忧愤绝食而死。陈寅恪在匆忙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携带家眷仓皇逃离北平。对于当时的情境,陈寅恪夫人唐癸在《避寇拾零》里有所记录:"我和寅恪各抓紧一个大小孩(流求9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本让婚姻更甜蜜、让家务更轻松、让主妇更完美、让生活更有品质的幸福读本。本文是卷首语。有不少看过我的博客或者《胖星儿@最生活》第1辑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感觉上胖星儿爱小钻更多些。这让我怎么说呢,因为我从来没有计算过。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大革命"中,成千上万的老干部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并且同他们作了斗争.我这个人,入党以来,为革命做过一点事情,也犯过错误,是个平凡的党员."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被打翻在地.在十年内乱中,我个人和我的一家,比起其他许许多多受迫害的老同志及其家属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不同的遭遇和表现.我没有进行过什么可以夸耀的、卓有成效的斗争.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一些老同  相似文献   

12.
新年快到了,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这喜洋洋的氛围里,大人、孩子,个有各的事, 大家忙着、准备过大年。不知怎的,我对中国人这样看重这个"年"实实地不解,但这"年"确实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快乐,人们每年都期待着过 "年", "年"在中国成了一种大大的民俗、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拥挤着回家过"年"的人,那些为了能和家人呆上几天,过一个 "年",不辞辛累的人,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感动的我会默默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新年快乐。而作为编辑的我,每年都会为这新的一年第一期的封面忙, 今年是狗年,要去寻只狗,寻一个"旺旺"回来,期望它可以给读者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13.
闻仲 《今传媒》2009,(11):47-47
号称"清华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是近些年来被学界和媒体频频关注的当代学人.西安某都市报不久前刊发文章,谈及陈寅恪的两件往事,一件是被"热炒"多次的"剩饭":1953年,陈寅恪以"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为条件,婉拒中国史研究所所长一职;另一件是二战期间,陈寅恪赴英国讲学途中曾在香港停留,日伪机关请他留下服务,亦被陈拒绝.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感慨     
一位年轻的编辑感慨地说:“没有稿子,没有稿子!”我奇怪了,问他:“每天收到的稿子不是很多吗?”他说:“每天收到的稿子是不少,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象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节,同样的结构,甚至是同样的词句。你知道,报上的文章,是不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用同一材料、同一规格型号源源不绝地生产的!”我说:“这就怪了,大量的稿子来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屡遭劫难,陈垣将劫余部分进行整理,完成了《敦煌劫余录》,经傅斯年襄助出版,陈寅恪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该书的史学价值,并借此提出"敦煌学"这一命题,有力地促进了敦煌研究的深入发展。围绕该书出版链接了陈垣、傅斯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他们"联袂"谱写了出版史上一段有些沉重的佳话,彰显了大师们强烈的民族意识、非凡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人情谊。  相似文献   

16.
观看十二集电视专题片(庐山》,我一直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庐山,我不知去过多少次,它的主要景点,也不知游过多少遍。但这次看《庐山》,我却依然感到新鲜、诱人而兴奋,依然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2014,(2):10
《中国记者》2013年第12期"焦点"栏目刊发组稿《有多少诱惑与风险——向新闻寻租说不》。由财新传媒记者王和岩撰写的《新闻寻租与行业自律》引起读者热议。@中国记者杂志:【财新王和岩:我所经历的新闻寻租与行业自律】1999年,我来北京一家杂志社当记者。之后几年,辗转几家媒体。在这段时间,我知道了做记者有车马费、铲事费、提成费,甚至有偿新闻等诸多灰色收入。也知道还有一些媒体和媒体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着这种不光彩行为,捍卫着媒体人的尊严。@张志安:#推荐阅读#车马费、铲事费、发行费……用制度去隔绝。这也是我为什么尊敬@财新传媒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铸文先铸魂     
我国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曾经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他经常怀念军旅生涯,想当年"醉里挑灯梦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曾工作过的新闻单位的领导、恩师、同仁,帮助我由一个新闻"盲人"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没有他们的关怀和支持,我或许一事无成.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情结.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封面反馈@潇洒一生006:是否英雄,见仁见智。希望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李庄一案尽快给出结果。@问天之剑:李庄只是为代理人最大限度争取权益的律师,不必被捧入"神坛"。@守卫蓝色海洋:李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美或丑、黑或白、善或恶,谁能告诉我?@山野牛仔:行政权力过大且无约束恐怕是李庄案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