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材版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理念 教学中,牢固树立“课堂是学生的”“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等课程新理念,紧抓外祖父三次流泪的场景,由浅入深地引导,调动学生感悟外祖父的思乡、爱国之情,启发学生领悟外祖父将爱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之上,他对祖国的眷恋一如梅花,忠贞不渝,使学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2.
张蕾 《江西教育》2004,(20):30-31
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三年级语文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围绕“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热爱之情。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是进行单元训练重点“用词准确”的一篇典型文章。  相似文献   

3.
"父母之爱"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专题,这一单元习作的教学目的是感受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或表达感激之情,或反思自责,或提出建议,或诉说心里话。习作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课,原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看图学文。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课文本身文质兼美、韵律感强、适于记诵的特点,我将本文学习定位在“言语学习”上,通过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途径,第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吸收语言,积淀语感;第二课时在引导“互文”对话中习得方法,超越文本,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口语交际。设计理念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游戏、故事等多种形式层层推进话题,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训练引向深入,让学生亲身体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曾扬明 《云南教育》2007,(6S):23-24
“我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一至四年级“语文园地”中一种训练形式(五、六年级为“交流平台”),人教版教科书编者对这一栏目做了创造性的安排。第一学段的内容由识字,初步了解字、词结构为主,第二学段转向以发现词、句、段、篇等语言规律为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我们只有认真解读编写意图,才能用“我的发现”这一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实用”轻“审美”。为此,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一课时,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审美心理,通过启美阶段、探美阶段、鉴美阶段和创美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之美、人物形象之美、风筝意象之美,同时开启学生探究原著《红楼梦》之美的阅读之旅。这样,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探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李萍 《语文知识》2016,(4):41-43
“人物”习作是小学单元习作中最为常见的内容。可即使到了六年级,仍有很多学生纠结于典型事例的选择,更犯难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次出现“人物”习作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你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在习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反映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 【设计理念】通过课内阅读与习作指导的结合,实现从课内积累到课后练笔的迁移,从而改变目前“写话式”作文普遍存在的言语质量不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五年级上第二册《情归故乡》。【单元目标】1.会写18个生字,会认21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段落。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4.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篇目,体会思念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有趣的汉字”而设计。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通过四个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谐音特点,感受汉字的有趣与神奇,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泊船瓜洲》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本单元的编排目的是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之情,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情感的。那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聚焦语言,从而运用语言呢?笔者认为,不妨从古诗的"意象"着手,解读诗言。一、地名意象,领悟诗歌写法"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中的"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意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选材,把课前材料的搜集、课内材料的比较、选用作为基点。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培  相似文献   

14.
章念 《现代语文》2009,(5):148-148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有《五柳先生传》一文。经再三研读后,笔者认为此文对“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中“吝情”与“去留”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刘坤 《小学语文》2008,(7):122-124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编排了五项内容:“口语交际”,通过观察图画比眼力,学生可以发现图画中蕴含的奥妙,从而激发学生交流观察所得的兴趣;“习作”,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懂得观察要认真、  相似文献   

16.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课,原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看图学文。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课文本身文质兼美、韵律感强、适于记诵的特点,我将本文学习定位在“言语学习”上,通过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途径,第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吸收语言,积淀语感;第二课时在引导“互文”对话中习得方法,超越文本,创新运用。第一课时一、理解课题师先出示“山”字,再出示“水”字。师:两个字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意思。师:那“山水画”、“山水诗”一定得“有山有水”吗?生:…  相似文献   

17.
刘群 《小学语文》2008,(7):78-79
“我想写几句心里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这册教材中第二次写话训练,从编排上看,明显地体现了低年级的语言训练从“说”到“写”的过渡,是学生习作的入门。  相似文献   

18.
刘霞 《小学语文》2008,(1):74-7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11,(6):43-44
【设计理念】 “让笔下的人物会说话”是对应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所作的习作讲评课。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写人的习作,但对习作中“人物对话描写”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晰。学生平时的习作,很少写到人物的对话;或者即使写到,表达形式也很单调,内容也不生动。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写好人物对话,我们结合“人物描写一组”,从小处着眼,把“让笔下的人物会说话”作为这次讲评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语言描写。  相似文献   

20.
刘荣华 《小学语文》2009,(7):108-110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每册教材安排了一次“单元集中编排、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大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下册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大门”,下册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每一次大综合性学习都由“单元导语”“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