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有效地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正态云模型和熵权法的综合评估模型.综合考虑主体支撑力、客体压力及调控力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芜湖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借助正态云模型定量描述各指标综合影响条件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等级.结果表明:2006~2015年芜湖市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2级临界状态,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适于湖南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2013年湖南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是0.554 0,对V2的隶属度为0.711 9,说明湖南省的城市水资源仍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但已具有相当规模;各城市对V2级的隶属度均在0.5以上,表明湖南省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相当规模,但城市水资源仍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其中长沙和张家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和《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分析,提取影响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的驱动因子,综合评价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省内各市的空间地区差异,并提出实施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淮北市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使用现状,建立淮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淮北市各县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市水资源承载力接近饱和,整体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小,其中相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最小,开发潜力最小,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濉溪县综合评分值高于其他各区,水资源还具有一定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民勤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民勤地区发展最具限制性的因素。通过对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石羊河的整体来水量减少,上游武威的用水量加大使得进入民勤的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需水量大大增加。其中农业经济增长是影响民勤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最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此外对提高民勤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探讨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子.将主成分分析法引入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选取总用水量、水资源总量、人口增长率、水资源利用率、年人均用水量、总供水量、人口总数、城镇化率、平均产水系数、万元GDP用水、农田灌溉亩均用水、人均GDP、总耗水量等13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指标的标准化和综合化处理.研究表明:通过对重庆市2000~2011年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来看,人口对水资源造成的压力,水资源的自身状况和社会经济情况是影响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根据黑龙江省2013—2017年统计数据,基于DPSIR模型选择15个指标构成评估系统,应用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并结合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作出综合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13—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下降趋势,且降幅明显;从标准层来看,驱动力子系统波动幅度较大,压力子系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状态子系统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影响子系统呈下降趋势,响应子系统先增大后减小。从障碍度来看,影响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分为两个阶段,2013—2015年为氨氮排放强度、COD排放强度;2016—2017年为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DPSI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0—2017年相关数据,使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与障碍度模型对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7年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波动较大,虽上升至0.6055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各子系统水平均处于动态变化中,驱动力子系统持续上升,压力子系统和影响子系统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状态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整体呈下降趋势;制约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也处于动态变化中,2010—2014年主要分布于影响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2015—2017年主要分布于驱动力子系统和压力子系统;重点关注驱动力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力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层次分析和快速聚类法原理,选取社会经济指标、用水指标和水质等5类共10项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咸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采用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和模糊矩阵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咸阳市水资源承载力不安全系数与较不安全系数之和一直处于0.7附近,较安全与安全系数之和处于0.3附近,且咸阳市水资源承载力安全系数呈现增加态势。在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中通过发展经济、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污染治理可望提高咸阳市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驻马店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昆 《天中学刊》2011,26(5):33-37
选取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构建驻马店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从评价结果看,驻马店市水资源承载力比较强,整体上属于良好可承载类型。选择目标规划法,利用数学模型对驻马店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量化求解,科学预测各县区2020年水资源可利用量,得出结论:随着驻马店市用水结构的调整,人口承载能力可以提高;调整水结构更能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假如生活用水比重的提高较缓慢,而生活用水总量的增长较快,则全市2020年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明显降低;从总体发展趋势看,驻马店市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呈西南强、东北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结果表明,武威市在1995~1998年间,承载指数属于良好可承载状态;1999~2006年处于可承载状态。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4个指标构建了京津冀地区城市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自然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4个子系统指标,并根据熵值法和综合系数法对13个城市子系统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以0为承载力的预警指标值,京津冀13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得分为负数,低于预警值,并发现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是制约京津冀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京津冀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应主要提升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0--2011年的合肥市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C2R和BC2模型对合肥市综合承载力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效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的社会经济产出下能够承受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资源、环境投入要素的规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城市综合承载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进一步提高合肥市综合承载力效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主要在十堰市,其水源区水质和水量基本达到调水要求,但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移民安置、贫困与落后等问题影响工程效益,因此要保证"一库清水向北流",关键是确保水源区水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十堰市的水资源环境情况,论述水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水资源环境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水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对泉州市土地承载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压力、资源支撑、技术支撑、经济支撑以及区际交流支撑等系统指标.用均方差决策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和各县(市、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值,最后根据评价值,对该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等级划分,并指出土地承载状况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焦作市水资源短缺。污水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后排入地表水,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污染.使水资源更加匮乏。中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焦作市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提出可行的处理工艺.论证了中水应用于绿化、替代工业冷却水、洗车、冲厕、河湖水体的补充、道路浇洒等方面的可行性,并且通过对中水工程的成本分析和效益分析,表明开发中水市场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根据烟草行业水源工程援建项目在云南省及保山市的规划建设情况,概述了云南省烟草系统水源工程援建项目监督管理规定;以保山市隆阳区西水东调工程为例,描述了保山市烟草公司通过7项措施,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该项目的建设实施.提出烟草水源工程建设工程仍需发挥监管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沟通协调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艾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50-151
分析了我国水环境现状,从城市以及农村两个角度出发,对我国水环境现状进行了分类分析,并对水环境的治理以及污染控制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