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人民检察制度外部监督机制的重要体现,其职责是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出现的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拟撤销案件的、拟作不起诉的、检察人员  相似文献   

2.
邵军 《金秋科苑》2010,(10):146-146
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是指人民监督员为实现对“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的监督职能,所应当享有的了解和掌握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相关情况的权利,是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实施有效监督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检察机关应下大力气做好以下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3.
资讯     
■知识产权资产列入被执行人调查范围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中规定,对被执行人的资产调查除汽车、不动产、有价证券外还包括知识产权。该规定指出,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执行案件的承办人一般应当在1个月内完成对被执行人收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车辆、机器设备、知识产权、对外投资权益及收益、到期债权等资产状况的调查。据了解,最高人民法院还明确了案件执结期限,规定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执结。该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据新华网)  相似文献   

4.
吴珍 《金秋科苑》2010,(10):271-271
我国设置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实行监督与制约。该制度与我国的人民陪审、人民调解制度和美国的陪审团等制度相比,在很多方面不具有可比性。而日本设置的检察审查会与我国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相比,有许多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5.
何军 《百科知识》2024,(7):46-49
<正>法院在审理案件之前,会告诉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哪些权利,其中就包括“是否申请审判组人员回避”。回避,是指案件的审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时,不得参与案件审理;已经参与案件审理的,应当依法退出该案诉讼程序。回避制度是我国诉讼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程序正义的体现,是保障案件得到公正审理、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6.
张日元 《今日科苑》2010,(10):148-148
近几年来,我院围绕人民监督员“知情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析,专门学习了省、市检察院有关领导关于进一步规范“三类案件”监督,积极开展“五种情形”监督,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深入发展的讲话精神;研究了兄弟县、市柃察机关开展“五种情形”监督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第一审普通程序 立案: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8.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研院所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产业化进程中容易出现专利权属纠纷。某研究所的一项发明专利在与企业合作开发以及产业化过程中就发生了专利权属纠纷,并出现两地法院分别立案审理,并分别对案件作出不同的判决的情形。案件双方由于不服一审判决,分别上诉到两地高院,两地高院又分别作出维持一审判决的决定,最后官司打到最高人民法院,这件专利权属纠纷案件才最终得到确认。这桩司法史上少见的"一案多判"引发了笔者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已越来越重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的联系更频繁,关系着人民群众更贴切的利益,而民行案件的监督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的监督地位和自身形象。笔者现就影响民行检察监督效果的情形及其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按照规定产生的人民监督员,代表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案件行使监督权,以促进规范、公正执法的一项监督制度。本文对其制度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民监督员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实践,高检院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行该项制度,在高检院作出的新《规定》中,将过去必须交由人民监督员监督的三类案件和人民监督员仅能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应当说司法改革的春天已经到来。而审判独立又是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审判独立的内涵和实质,才能保障司法改革的航向不会偏失。本文将以行政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充分论证审判独立的必要性和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并且从制度上进行构想与设计,在中央有关司法改革的具体文件尚未出台之前,提出切实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同时彰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势,让在每一个关心司法改革的公民真正体会此次大刀阔斧的司法改革,让期待已久的每一个法律人真正感受到法律职业的尊荣感。  相似文献   

13.
<正>即使是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极高的法官也可能基于审判当时有限的证据材料而无法作出最为公正、合理的裁判,再审便是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判、对案件重新审理的程序,它不属于正常审级制度的一级,而是一种特殊的纠错程序。作为既判力原则的例外,其启动不应普遍化。司法的两大价值,公正与效率,是即统一又对立的,在有限的审理期间实现裁判公平是法官职业群体的追求,法官在法定的审理期限内在庭审之前还要完成立案登记、文书送达、庭前会议等准  相似文献   

14.
江玲 《今日科苑》2010,(10):160-160
随着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越来越深入,机制越来越健全,作用越来越明显,那么,试点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重视。本文拟从理论层面对需要完善的几个问题谈几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5.
举证责任倒置是对举证责任分担一般原则的例外和必要补充。在民事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是与民事实体法规定的无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相适应的,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思想的必要体现。举证责任倒置,主要考虑举证的难易和是否有利于实现实体法的立法宗旨。举证责任倒置仅仅适用于几种特殊的侵权案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当在医疗纠纷案件,共同危险致人损害侵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本文论述了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必要性和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的缺憾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能提高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已有的一项制度,它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形同虚设,但作为一种彰显司法民主和公正的制度,我们不应轻易丢弃。随着司法腐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民众希望通过参与司法,以达到监督司法,减少司法腐败的目的。我们在对人民陪审制度进行改革时,应对人民陪审制度中陪审员的资格和条件、陪审案件的范围、陪审的费用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以真正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以下简称《立案追诉标准(二)》),对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86种经济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11)
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排除,是指善意取得的原因行为若存在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如危及到了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等不可受损的利益而归于无效,或者是因为受让人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法定行为而予以撤销的情形,即便是受让人善意信赖财产处分人享有处分权,也不予认定为构成善意取得而应予以排除适用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正>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往往会涉及到被扶养人生活费请求权的问题。而近年来,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发现,当受害人存在未成年继子女时,被扶养人生活费请求权这一问题将会变得复杂。这主要表现在:未成年继子女是否享有被扶养人生活费请求权?如果存在,依据是什么?如果不存在,理由又是什么?我们认为,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未成年继子女不享有被扶养人生活费请求权,但在特殊情况下,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应当赋予其被扶养人生活费请求权。  相似文献   

20.
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是我国检察机关在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中,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办案质量和公正执法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此项工作的开展有着比较广泛和可靠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