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于飞 《今日科苑》2011,(24):38-40
据英国媒体报道,或许在人类涉足火星之前,一种奇特的蠕虫将作为"太空先锋"成功地在火星表面繁衍生息。英国科学家现已成功地发送这些蠕虫抵达国际空间站,来测试它们如何进行太空旅行。这种体型微小的线虫是秀丽隐杆线虫,由于它拥有与人类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声称,身体放血和服用维生素丸将对宇航员太空之旅十分有益。科学家最新研究称,宇航员身体放血可有效降低太空环境下基因突变人类在太空中将面临着各种疾病,从较低引力下产生的成骨不全,至宇宙辐射引发的癌症,生活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为了预防这种疾病,经常服用维生素增强骨骼强度。但是当旅行至火星或者某颗小行星,宇宙射  相似文献   

3.
不管到什么地方玩,吃的问题都要解决。太空旅行当然也不例外。随着人类太空探测特别是对火星探测的逐渐升温,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火星旅游将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的最大期盼。利用载人航天飞船到火星上进行科学考察、旅游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之一。由于火星是颗荒芜的红色星球,科学家首先得在地球上设计好适合火星旅游的食物。  相似文献   

4.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前,美国在载人火星之旅和重返月球的优先选择上存在很多争论,而要求率先登陆火星的呼声看上去正占得上风。专家指出,从地球到达火星需半年之久,如此漫长的太空旅行势必会给宇航员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压力。不过,研究人员正测试动力强劲的新型离子发动机,有望使火星之旅缩短为39天。  相似文献   

5.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前,美国在载人火星之旅和重返月球的优先选择上存在很多争论,而要求率先登陆火星的呼声看上去正占得上风。专家指出,从地球到达火星需半年之久,如此漫长的太空旅行势必会给宇航员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压力。不过,研究人员正测试动力强劲的新型离子发动机,有望使火星之旅缩短为39天。  相似文献   

6.
彬彬 《今日科苑》2011,(15):131-131
<正> 英国利兹大学研究人员根据仿生学原理,发明了一条巨大的机器蠕虫。这条机器蠕虫可以自动在重重障碍中找到自己前进的路径。这条尺寸超大的机器蠕虫是模拟线虫的外形制成的。线虫是一种采用超级简单的神经系统来控制自己行动的微型蠕虫。英国利兹大学工程师乔丹-鲍耶勒希望,这种机器蠕虫将来能够用于科学研究和生命营救。它可以将热源探测设备送到倒塌的建筑物中以发现被困者或将食物等物品送  相似文献   

7.
《科技新时代》2007,(4):16-16
这是维珍航空公司载人太空旅行飞船的首次亮相。这款飞船由英国设计师Seymourpowell设计,可载6人在太空旅行。乘客和飞行员分别在不同的舱室,每个乘客的座椅都呈平躺状。飞船共有15个窗口,包括一些在走廊上的窗口,通过它们旅行者可以在距地面110千米的高空更好地观赏地球。维珍公司计划在2009年进行首次飞行,而2小时的太空旅行费用将是165万元起。  相似文献   

8.
自从诞生以来,人类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太空的关注和探索,并试图了解其它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形式,进而梦想着在未来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或是先把有这种潜力的星球改造成可支持生命存在的“第二家园”,然后再移民。这似乎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梦想和极其伟大的壮举。当人类的火星探测器成功地在火星上降落,并顺利地取回图像数据,全世界都为此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时,是否会有人冷静 地想到,也许与此同时,外星智慧生命早已捷足先登,它们已经发射过探测器来侦察我们地球,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早已在它们的视线之内呢?权科学家指出,其它星系的外星人很有可…  相似文献   

9.
他失败了吗     
当美国宇航局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先后顺利登上火星,抢尽风头的时候,英国开放大学的皮林格尔教授带头研制的“猎兔犬2”号,此时也许正静静地躺在火星的某个地方。鲜明的对比让“猎兔犬2”号地面指挥中心气氛凝重,很多人说,皮林格尔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现年60岁的皮林格尔教授是在50多年前开始迷上太空探索的。他说,他当时迷恋太空探险的书籍,并且经常从收音机里收听太空旅行的节目。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国际空间站上的"菜园"喜获丰收,6名航天员首次品尝了他们在太空种植的紫叶生菜。这标志着空间站蔬菜培育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科学家把这一阶段性的成功视为人类距离飞向火星又近了一步。太空蔬菜味道怎样?几十年来,美国宇航局和其他机构一直在太空中试验种植农作物,但种出的作物不会马上给航天员们食用,而是被送回地球进行检测,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以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如今,航天员们终于能实时实地地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科幻迷而言,低温休眠并不陌生。在电影《星际穿越》中,宇航员可以进入水床进行低温休眠,并自行设定唤醒时间。现在,低温休眠将不再是一个美妙的科幻梦。2014年底,美国宇航局与亚特兰大的SpaceWork公司一起公布了他们的新计划:利用低温休眠改变传统的太空旅行方式。低温体眠意义重大进行太空探索,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即便只是踏上火星,都将遇到一至两个阶梯式的挑战。科学家们认为,能通过蛰伏或短期冬眠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执行火星任务的宇航员可在大部分时间进行"低温休眠",让旅程变得更  相似文献   

12.
从1965年美国发射出第一颗探测太空的“火星”4号宇宙飞船起,到现在已发射了12艘飞船,进行了同样的考察飞行。197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海盗”号宇宙飞船首次在火星上降落,成功地搜集了土壤和岩石等一系列的样品,返回地球,拉开了人类进入火星的序幕。 1993年,美国将发射“火星观察者”号无人驾驶飞船,对火星表面进行测绘,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线索。现在人类登  相似文献   

13.
千万不要小看垃圾袋,源于塑料的一种人工材料将为宇航员的火星之旅护航。我们每天都用塑料垃圾袋,它们是如此普通,我们根本没有在意过。可是谁曾想过,平平无奇的垃圾袋将可能成为载人火星探测的关键所在。坐在塑料飞船里前往火星?这听起来是多么幼稚可笑!在我们眼里,塑料是那么地脆弱,哪里经得起宇宙中强烈辐射的照耀,恐怕会遇热即化吧?研究人员告诉我们,这其实算得上是星际旅行最安全的方式了!家用垃圾袋几乎都是由一种叫做聚乙烯的聚合物制成,这种分子一旦进行变换组合,就可以塑造成防止宇航员遭受太空辐射的优良盾牌。科学家早已知晓这种…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2006,(10):11-11
当地球人发射的探测器登陆遥远的火星时,日本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登陆火星后的生活,他们尝试利用微生物来分解“太空移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  相似文献   

15.
严炎  刘星 《今日科苑》2013,(12):73-74
新科学家报道,火星尘埃对人类健康有害,甚至可能严重的阻碍未来人类前往火星。因此研究太空健康的科研人员聚集一堂,仔细考虑2030年将人类发送至火星的可能。实验室研究表明火星尘埃可能是一个危害健康的恶魔,因为它包含细粒的硅酸盐矿物,后者在火星上非常常见。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地时间5月25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26日7时53分),经过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着陆仅仅2个小时后,凤凰号便传回了首批照片。其中的一张给了科学家们很大的惊喜,图像显示,凤凰号的3条腿支撑在火星粗糙的地表上,  相似文献   

17.
<正>要想将有效载荷送入太空,如今唯一的选择就是火箭。然而,这种情况未来可能会发生改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其他的太空旅行方式,比如,用太空电梯、水下太空枪、弹射器甚至气球来旅行或将有效载荷送入太空。虽然其中有些方法看起来就像白日梦,但它们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现实。科  相似文献   

18.
正太空旅行、火星定居等是我们"星辰大海"美好愿景中的一部分,但人类毕竟是肉眼凡胎,如何抵抗太空旅行或在其他星球上生活可能受到的伤害呢?最近,有科学家提出,或许可以将水熊虫的DNA与人类细胞相结合,利用其强大的生存能力,使宇航员更能抵抗太空飞行的有害影响。水熊虫究竟是"何方神圣"?其DNA真的能与人类细胞结合吗?对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将水熊虫的DNA与人类细胞相结合并不靠谱,还涉及伦理问题。目前,金属壳体和强磁场屏蔽技术是宇航员抵御长期太空辐射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保护宇航员的安全,让他们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安全返回地球,科学家们对宇航服进行了多次改良。然而自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以来,47年间,太空头盔的研究却没有取得什么巨大突破。随着人类的视线投向火星,登陆并近距离探索火星只是时间问题。显然,戴着现有的太空头盔到火星去,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美国宇航局的设计师又回到图纸上,开始设计适合在火星上使用的太空头盔。  相似文献   

20.
格林尼治时间1997年7月4日23时30分(北京时间5日早晨7时30分),美国“探路者”号火星探测飞船成功地从火星传回第一批信号。从电视画面看,跨越55万公里太空传回的黑白图片十分清晰。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太阳系其它行星表面直接传回如此清晰的图像。“探路者”是格林尼治时间4日17时07分成功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