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成果主要内容 本书“以育人勾宗旨,以增强体育意识、学会锻炼方法、提高活动能力、培养锻炼习惯”为主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本主义特征,将体育、娱乐与健康有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在欢愉中享受体育乐趣,最终达到“学会生存”、“学会娱乐”、“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依据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解、中学体育健康基本理念和高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转变观念、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健康的心理,以适应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状况和个性的发展。本着“健康第一”和“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行教学。体育课程改革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因此,游戏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与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应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以便于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多年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健美操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通过合作小组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课程标准理念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案例背景】:新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以耐久跑为部分教材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将“主动出击”引入课堂,进行耐久跑教学。采用比赛、游戏形式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8.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创造性为设计目标,突出注重学习评价的激励、导向和反馈的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价值的发展,以及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张明东 《教师》2011,(34):61-61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叶中萍 《教师》2013,(25):84-84
高中女生不太好动。女生的体育课往比较难上.高中体育工作者都深有体会。而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这一直以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需要在学习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发展起来,只有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高中女生对体育的兴趣,才能使她们在情感上接受体育学习活动.进而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1.
从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积极推广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向学生灌输健康的生活方式六个方面,探讨了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具有特殊的内涵,它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基本理念,进而完成五大领域的目标。目前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应用信息技术呢?一、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体育与健康学习…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淑好 《河南教育》2005,(10):37-37
新课标赋予了体育与健康课新的内涵,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以往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去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  相似文献   

15.
奇妙的绳子     
本课教学中,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体育还原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我依照学生学习的规律设置教学过程,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突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最终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达到本节课的各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陈宏光 《考试周刊》2012,(74):120-120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作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内容,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及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校体育界80年代后开始引入终身体育思想,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实验。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学校体育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既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身体得到锻炼,也让他们学会一些独立锻炼身体的方法。我国目前关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提法,可简要地概括为“健康第一”、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学生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体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意识、全民健身意识和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良好能力,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体育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教学规律,适时更新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9.
黄顺武 《教师》2013,(19):64-65
新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终生体育"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是以材料分析研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把方法的获取能力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本案例选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部分《营养与健康》教材,探索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创新精神、实践  相似文献   

20.
周永 《考试周刊》2012,(81):108-108
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同时,明确了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从而确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观念,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应采取有力措施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